外来人员享有无差别服务
北面滩村社区成城关区首个社区服务均等化建设示范点
记者 王占东
北面滩村社区是兰州外来人口较集中的社区之一。近年来,社区努力打造以“外来人员与常住居民无差别的生活家园”为主题的“雁园工程”,走在了社区服务均等化的前列。今年3月,北面滩村社区被城关区确定为全区社区服务均等化首个示范点。7月底,城关区还在这里组织了社区服务均等化建设示范点观摩活动。
“雁园工程”推进均等化服务
上周末的北面滩村社区内,绿柳吐翠,花草绽笑,彩旗招展,条幅飘飘。这是该社区自今年初被城关区确定为首个社区服务均等化示范点后,首次迎来全区社区服务均等化建设示范点观摩活动。
城关区的四大班子领导、各街道办主任、城关区各局局长一起来到这里,参观考察社区服务均等化创建成果。
北面滩村社区,属于雁北街道管辖,位于雁滩东北部,现村社区宅基地占地面积554.5亩,居民657户,人口2053人。村社区下属有北面滩农工商服务中心、雁滩管业市场两个村办企业。受独特的地理区位影响,这里的常年流动人口在4000—5000人,是常住人口的两倍多。
看似普通的北面滩村社区,凭借什么成为城关区首个社区服务均等化示范点?并受到全区如此重视?在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毓宝看来,应归结于北面滩村社区多年前就启动并打造的“雁园工程”。作为领导并经历了北面滩村社区近10年发展的人,王毓宝指出,伴随城市化进程,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在为城市发展和建设提供了人力保障同时,也给城市服务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像北面滩这样的流动人口聚集区。在大量社会服务、社会保障功能下移到社区的情况下,社区已成为社会管理的前沿,把外来务工者当成自己人,时刻关心他们,使他们享受与常住居民均等化的服务,成为必然趋势。
自2004年北面滩由村转为村社区以来,村社区把加强外来流动人员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作为强化社区管理的重点来抓,着力打造“雁园工程”。“雁”即外来的大雁(流动人员),“园”即家园,“雁园”意为外来人员居住和生活的家园。
从“雁园工程”启动以来,我们一直在摸索城市化进程中村社区均等化服务的规律。这些年来,围绕这一工程,我们主要做了七大项目:雁园服务大厅、雁园公寓、雁园学校、雁园书屋、雁园医疗服务站、雁园维权服务站、雁园健身休闲广场。
王毓宝说,为让这一工程落到实处,村社区还做了十方面工作:成立了村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分站;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专职协管员队伍和信息员队伍;制定了详实的实施方案;制作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流程图版;组织开展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调查摸底专项行动;全面推行出租房屋公寓式管理模式;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强化责任追究。
伴随着“雁园工程”的发展,目前,流动人口已基本享受到了与常住人口同等的待遇,比如租房的房费、卫生费、水电费与常住村民享有同等标准,与常住人口一样,对流动人口中20岁以上适婚年龄女性免费进行乙肝等婚育检查,对流动人口在村社区内开展一些集体公共娱乐活动,社区免费提供场所和设施等等。
“四议两公开”建和谐社区
王毓宝介绍,“雁园工程”的建设,社区均等化服务的创建,离不开社区本身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多年来,北面滩村社区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方法,促进了社区的持续发展。
所谓“四议两公开”,即“4+2”工作法,即村社区所有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按“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四议”: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通过“4+2”工作法的实践和完善,基层民主深入人心,农村党建扎实推进,乡风文明日新月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据王毓宝介绍,北面滩村社区从2003年展开建设以来,经历了拆迁、征地等一系列建设中的考验,其间,党支部、村社区居委会班子团结一致,按照国家征地要求、在地价及征地相关补偿问题上,严格按“四议两公开”,做到事事让居民满意,极大地促进了新村的建设。而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为我们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创新社区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目前北面滩村社区还成立了十个部门,比如村建设纪检办、综合办、计生办、水电办、物业办、管业市场办、供热站、治安队、车辆办等,促进社区的管理、服务。
同时,村社区和雁北街道办签订了年度目标考核责任书,而社区党支部和村社区居委会又与社区各部门签订了内部目标考核责任书。为激励村社区各管理服务部门工作积极性,村党支部和村社区还建立了工作先进评比流动红旗,每一季度开展一次评比,被评定为工作先进的部门,就挂上红旗,并由村社区居委会对该部门给予2000元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