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为救学生轧断双腿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再次引起社会关注——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她义无反顾地推开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压。这样的伟大壮举,如果将来有机会问张丽莉本人,我想她会这样回答的:来不及细想,只是想着不能让孩子受伤……这是一个优秀教师的职责,也是一个善良公民的本能。
回望过去,在生死关头舍身救人的,“最美女教师”不是第一个,用双臂接住坠落女童的“最美妈妈”,以身挡车舍身救路人的“最美女孩”……如果询问她们在那瞬间想到了什么,估计回答都与此大同小异,也就是说,每个可以称之为“最美”的人,善良和责任已经成为了她们的下意识行动。
心理学研究者把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中的一切都是无意识的,本能的。“自我”则按照现实原则行事,监督“本我”。“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通过“催眠术”,是可以使人回归到“本我”状态的,于是有人做研究发现,让那些处于“本我”状态受试者接受试验:让他们对一个被罩在玻璃保护罩里的婴儿泼开水,因为玻璃是绝对透明的,受试者只能看到婴儿,却不知道这层保护罩的存在。实验的结果是:有的人心软,下不了手,有的人却心狠,毫不犹豫地把开水泼了下去……同样处于本能状态,同样是没被道德规范过的“本我”,居然已经有善恶之分,天壤之别,原因何在?很大程度决定了既往生活中受到的道德教化,情感熏陶,是不是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心灵之中,如果真的融入了,这个“本我”就可以在无需外界监督的情况下,发挥着向善的本能。
由此一来,每个“最美”人物出现之后,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树立起楷模的形象,还应该深究我们已经物质化了的社会提供给了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是不是能不断造就出展示“最美”的人物?这个教育环境不仅仅是学校提供的,更多的还要依赖整个社会价值取向,道德准绳的强调和约束,它们是不是能更加贴近人性地融入到琐碎的生活中,使每个身处其中的公民,都能在不知不觉中修正“本我”中的不足?提升向善的本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也仍旧很难是个幸福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