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0年叶盛黄河大桥建成,到宁夏中卫下河沿黄河公路特大桥即将通车,50多年间,20多座黄河大桥结束了人们只能靠船渡河的历史,让群众出行更加便捷、路网更加畅通、交通节点连接更加紧密。
即将于年内通车的中卫下河沿黄河公路特大桥。(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供图)
大桥飞架 天堑变通途
黄河自宁夏中卫市南长滩村奔流入境,由南向北蜿蜒397公里,润泽出沃野千里的宁夏平原。
然而,在给予宁夏人民慷慨馈赠的同时,黄河也曾给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群众过河主要靠渡船等工具摆渡来往,出行困难。
“渡口受各种因素影响,夜间不能渡,流凌、封河皆断渡,行洪、大风要停渡……隔岸声问相闻,但却难通往来。”宁夏交通史专家鲁人勇在其所著《宁夏交通史话》一书中记载。
直至上世纪60年代末,黄河仁存渡口仍是往返银川、吴忠两地的唯一通道,每天在渡口等着过河的汽车、马车都会排成长龙。
为了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1969年9月,宁夏第一座黄河公路大桥——叶盛黄河大桥开工建设。14个月后,这座由宁夏人自主设计施工的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两岸交通被黄河阻隔、有渡无桥的历史,改变了居民的出行方式,也为日后黄河宁夏境深水造桥积累了经验。
50多年来,宁夏境内黄河上先后飞架起中宁黄河大桥、石嘴山黄河大桥、银川滨河黄河大桥等20多座公路桥梁,为群众出行和交通运输带来了极大便利。
图为银川绕城高速阅海大桥。 (宁夏交通运输厅供图)
人享其行 物畅其流
在宁夏中卫市,黄河与腾格里沙漠“邂逅”,绘就出一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卷。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中卫卫民黄河大桥观景平台上,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这座集公铁联通、人车畅行、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公路桥,连接了沙坡头机场与中卫高铁站,使两地车程由原来的45分钟缩短至15分钟,每年服务约10万当地群众出行。
据中卫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雍军介绍,目前在中卫市境内黄河上,已通车公路大桥7座,铁路大桥2座,正在建设公路大桥2座,初步构建了四通八达的综合运输网络。
“2013年以来,随着黄河大桥相继建成通车,中卫市旅游接待人数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2%,旅游收入实现倍增,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雍军说。
图为中卫沙坡头黄河大桥。 (宁夏交通运输厅供图)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在宁蒙交界处的石嘴山黄河公路大桥上,一辆辆大型货车有序通行。这座大跨度T型刚构桥梁,是连接宁夏石嘴山市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交通枢纽,也是黄河两岸矿区煤炭运输的重要通道。
“大桥开辟了继包兰铁路之后的第二陆路通道,促进了宁夏到华北地区的交通便利。”宁夏公路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晓东介绍说,一座座黄河大桥不仅让群众出行更加便捷、物流更加畅通,也使一个个交通节点的连接愈发紧密,路网综合运输效率显著提升。
据统计,宁夏公路密度由2012年的39.94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022年的57.75公里/百平方公里。2022年,宁夏全区高速公路车流量超过9968万辆次,全区综合交通服务能力大幅提高。
大桥见证黄河之变与不变
“我觉得黄河变‘窄’了,因为过河更方便了,路也更好了。”宁夏天豹交运集团公司司机唐立新说。
唐立新常年从事银川到吴忠的城际客运,以前60多公里的路程要绕行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现在上京藏高速公路过吴忠黄河大桥,只需50分钟。“过去觉得过河挺麻烦,现在每天轻松往返两趟,行驶在风景如画的黄河大桥上,心里舒坦!”
图为省道103吴忠黄河大桥。(宁夏交通运输厅供图)
在青铜峡市,服役多年的老叶盛黄河大桥“退居二线”,仅限小型车辆通行;相隔1.1公里处,新叶盛黄河大桥接过接力棒,承担起日益繁重的交通负荷……相差40多岁的两座桥同框,仿佛一老一幼在时代的转场里讲述着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新叶盛黄河大桥采用国内领先的大跨径、新结构,不在黄河里设主墩,也不会对河床有影响。”王晓东说,随着施工装备、技术标准、建设规模、经济水平等方面条件逐步完善,近年来建造大桥的材料更环保、工艺更先进、技术更成熟,不仅把对黄河的影响降到最低,还有助于大桥“延年益寿”。
从梁式桥到斜拉桥、悬索桥,一座座大桥耸立黄河之上,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也见证着黄河两岸的变迁。
“变的是出行更方便、建造更先进、路网更畅通,不变的是群众对更加高效、便捷的出行方式的渴望,几代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以及大家对母亲河沉甸甸的深情。”宁夏交通运输厅建设管理处处长李罡说。新华社记者刘海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