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巴州尉犁县境内的荒漠地带,东距营盘古城47公里,东距楼兰古城233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烽燧。孔雀河烽燧群共有11座烽燧组成,沿孔雀河北岸,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在库尔勒市至营盘古城之间长约150公里的范围内。

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置示意图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全景
1896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首先发现了孔雀河烽燧群;1914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详细调查了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九座烽燧,对部分烽燧绘制图纸、拍摄照片;自1989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至今,新疆文物部门多次对孔雀河烽燧群进行考古调查。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全景
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获得审批,发掘面积600平方米。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入选2019年度“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成果。2020年继续申报发掘执照,发掘面积500平方米。两年累计考古调查、发掘时间近10个月,目前烽燧遗址还未发掘完毕,田野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修筑于一处大型红柳沙堆上,是由烽燧本体、居住房屋等建筑构成的一处军事设施遗址。已清理房屋、土埂、木栅栏、踏步各1处,灰堆5处。为了解烽燧遗址本体结构,对烽燧下方坍塌土也进行了局部解剖。


考古发掘现场
红柳沙堆大致呈椭圆形,上小下大,下底东西长约60米,南北最宽35米,原始高9.8米。沙堆顶部西侧有一层雅丹状的黄土堆积,呈倾斜状分布,最厚处深达3米。在修筑烽燧时,先对沙堆顶部进行了平整,在沙堆边缘平铺芦苇草对其进行加固,这样既增加了沙堆的牢固,又大大扩充了沙堆使用面积,增加了顶部活动范围。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俯视东-西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西立面
在平整过的沙堆顶部东侧修筑烽燧,烽燧平面呈方形,立面呈梯形。由于罗布泊盛行东北季风,烽燧处于迎风面的东、北两侧因风蚀坍塌严重。经清理复原,烽燧下底边长9.4、现残高约5.6米。烽燧由三层或四层土坯夹一层芦苇草,中部夹放胡杨栣木垒砌而成。在烽燧南侧还发现有土坯垒筑的护坡,推测烽燧使用时期至少加固过三次。

房屋局部

房屋F2内凉炕
沙堆顶部西侧采用“减地法”、“平地立起框架式台梁结构”两种构筑方式修筑有三间房屋,建筑面积80平方米。房屋内还发现有凉炕、灶、柱洞的遗迹,墙体内壁局部还残存有草拌泥皮和白灰墙面。
沙堆顶部雅丹黄土一部分被打制成土坯用来修筑烽燧和房屋墙体,一部分废弃不用的被直接抛到于沙堆南侧下,形成了一道土埂。土埂中不见任何包含物,为纯净的黄土。

踏步
踏步位于沙堆南坡中部,沿沙堆走势修建,是上下沙堆的台阶,现仅存外侧护栏。

木栅栏局部
在烽燧南侧沙堆下,发现木栅栏一道,呈南北向排列分布,性质可能为牲畜圈的一道墙。
以烽燧为中心,在沙堆四周发现了5处灰堆遗迹,灰堆多依靠沙堆边缘斜坡呈倾斜状堆积,其中1、2、3、4号灰堆有浓浓的“烟火气”,为各类生活垃圾的堆积,5号灰堆为烽燧风蚀坍塌后,烽燧顶部突“灶”的遗迹垮塌后形成的堆积。
遗址中出土各类遗物主要见于1-4号灰堆中,质地有陶、铜、铁、木、漆、纸、皮、草、纺织品等,以有机质文物为主,截止2020年10月31日,已累计清理发掘出土各类遗物1230余件(组),其中包含有珍贵的纸文书、木牍786件。

文书1开元六年榆林镇下各烽远藩探候宜急书入报牒

文书2韩朋赋

文书3孝经
遗址中出土的这批木牍、纸文书是近年新疆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汉文文书资料。文书内容丰富,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学等诸多方面,许多内容尚为国内首次考古发现。其中军事文书数量最多,内容详细记录了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有关的军镇、守捉、烽铺馆驿等各级军事设施名称,比如新发现有榆林镇、通海镇、麻泽镇、掩耳守捉、焉耆守捉、沙堆烽、临河烽、马铺烽、横岭烽、悭泉谷铺、猪泉谷铺、蘇累铺等军事机构,还发现楼兰路、麻泽贼路、焉耆路等防御线路,这些军事机构和防御线路均不见于任何历史文献记载。文书中也有关于铁门关、于术守捉、西夷辟守捉、西州、于阗、安西都护府等唐代军事机构的记载。文书内容显示各级军事机构运行正常,并通过“符帖牒状”、“计会交牌”等方式传递军情和政令,并对该地实施着有效戍守管理。

木牍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积极邀请多学科参与,出土各类遗物经过科技考古检测分析,铜器经北京科技大学鉴定有青铜、黄铜两种。在残留物分析检测中,在出土的葫芦残片上发现有丁香酸成分,证明在遗址中有葡萄酒的存在。灰堆中出土有大量动植物标本资料,目前已发现34个不同的植物种类,包括粮食作物六种:水稻、青稞、大麦、小麦、粟、黍;园艺作物九种:桃、杏、枣、核桃、沙枣、西梅、亚麻、葱、葫芦等。动物标本初步鉴定有马鹿、野猪、黄羊、马、牛、羊、驴、骆驼、天鹅、白鹭、鱼等,其中以野生动物为主。

农作物种子

果核

开元通宝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地层单一,在自然风积土层下只有一层文化层堆积,文化层及遗迹中出土各类遗物均为唐代,并伴随出土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钱币。出土文书、木牍带有明确的纪年,已发现有“先天”、“开元”、“天宝”等年号,文书中还见有“武周新字”(流行时间为689-704年)。烽燧本体、灰堆等遗迹中采集的八件碳十四标本,在不同实验室进行了检测分析,测试结果均为公元700年前后。根据地层堆积、出土遗物、结合碳十四数据和历史文献,综合分析确定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始筑年代为唐代,并非此前学界认为的汉晋时期。

带墨书的绢

文书4唐残文书为入大城报西州裴司马等事
出土文书显示,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为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军事设施,在唐代被称为沙堆烽,同时也是一处游弈所治所,属于焉耆镇东境军事防线——“楼兰路”上一处基层军事管理机构。在楼兰路沿途设置不同性质、不同级别军事机构,派驻镇兵进行戍守,形成了立体式的防御体系,构成焉耆东境的军事屏障。考古发掘期间,我们还以烽燧为中心对周围方圆近百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调查,新发现遗址2处,结合烽燧考古发掘和出土文书情况,我们对一些已登记在册遗址的年代和性质有了新的认识,推测部分遗址也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有关,属于焉耆镇东境防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次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的考古发掘,实证了唐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治,填补了历史文献关于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军镇防御体系记载的空白,对了解大唐西域军镇镇防体系、唐代军事制度、边塞军事生活、补缺军事文献遗漏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另对敦煌吐鲁番学、文献版本学、书法艺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也将有极大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