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的回忆,徐悲鸿先生曾多次访问弘一法师这位艺坛前辈。有一次,徐悲鸿发现山上一棵已枯死多年的树木发出了新芽,颇为吃惊,于是问道:"此树发芽,是因为您--位高僧来到山中,感动这枯树起死回生吗?"大师答道:"不是的。是我每天为它浇水,它才活过来。"徐悲鸿曾为大师作油画象,"以全力诣其极",颇为深刻地表现了弘一大师的庄严与慈爱。
柳亚子先生与弘一早年同办过《太平洋报》,弘一出家后,就与柳亚子失去了联系。1939年抗日军兴之际,弘一在福建泉州度60 寿辰,忽然收到柳亚子一首祝寿诗,诗曰:"君礼释迦佛,我拜马克思。大雄大无畏,迹异心岂异。闭关谢尘网,吾意嫌消极。愿持铁禅杖,打杀卖国贼。"
当时在场祝寿的人见到这首诗,莫不缩颈咋舌,可是弘一读了微微一笑,提笔回诗偈一首,云:"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柳亚子读后,不由叹道:"呜呼,洵可谓善知识矣!"并作《怀弘一上人》文。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弘一法师在出家之后,就毅然割断了他曾醉心研究过的话剧、油画、西洋音乐诸艺术。唯独于书法研习不辍,老而弥笃。他认为:"夫耽乐书术,增长放逸,佛所深诫。然研习之者,能尽其美,以是书写佛典,流传于世,令诸生欢喜受持,非无益矣。"(《李叔同临古法书·自序》)。李叔同出家前即以书法名世,有深厚的碑学功底,其书法大都凝重厚实,结构舒展开张,点画方折劲健,富于才气。而他的书法之真正成熟,是在成为佛门弟子之后。
由于外部环境和内心精神世界的改变,李叔同出家以后的书法作品,可以说是充满了宗教所赋予的超脱和宁静,不激不厉,心平气和。在俗时那种点画精到,刻意求工的效果不见了,而代之以圆润含蓄,蕴藉潇洒,给人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感觉。正如大师自己所解释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弘一法师的书法,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迹化,是大师一生艺术作品中最宝贵的结晶,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景仰。弘一出家后,一直保持着与在俗的朋友、学生的密切联系,而书法则是这种联系的主要媒介。他书写了大量作品,广结墨缘,也留下了一幅幅艺术精品。
除他的弟子们之外,与弘一结下墨缘的文化名人也很多。文学家如鲁迅、郭沫若、叶圣陶……艺术家如吴昌硕、王一亭等。鲁迅先生曾在日记中详述自己在内山完造家求得弘一法书而为之欣喜不已的事。郭沫若先生亦通过法师在俗弟子转求大师墨宝,加以珍藏,还在致法师的回信中对法师一以贯之的文艺观--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深表服膺。
据弘一法师弟子刘质平先生回忆,国民党慕弘一法师名,多次派人劝说,请他做国民党的政治和尚,并请他用双款为蒋介石书写对联,软硬兼施,都被法师坚决拒绝,并谢绝会见,始终不给一字。但是普通农民请法师写字,则十分容易,如距寺院较近,有时还亲自送去。于此可见法师伟大人格之一斑!
弘一法师写经,是以心安神定,高度镇静的功夫,运之于腕,贯之于笔,传之于纸,故有敛神藏锋的气韵,写毕,往往满头大汗,非常疲劳。这样的佛教艺术精品,自然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日本大学里,就把法师所写的《四分律表记》及《华严经集联》影印本作为研究书法与哲学的资料。
悲欣交集
1942年秋,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圆寂,遵佛教仪式火化,其舍利分别由泉州清源山弥陀岩,杭州虎跑寺建舍利塔供养。法师垂危时,曾作二偈给夏丐尊等旧友:"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诗境圆融、洒脱、从容,充分表达了大师对生与死的必然,和万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的彻悟。只有具备如此渊博深厚的学养的哲人,才能有如此博大、恢宏、超脱一切、悲悯一切的胸怀,才能如此冷静地、理智地、从容地面对生死之界限。诵其诗,令人起敬。
大师病重后,拒绝医疗探问,一心念佛。他告诉他的弟子妙莲法师:"你在为我助念时,看到我眼里流泪,这不是留念人间,或挂念亲人,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
10月10日下午,弘一法师索来纸笔,写下"悲欣交集"的绝笔交给妙莲。大师"悲"什么?"欣"什么呢?与婆娑世界离别是悲,往生西方是欣。山川草木、宫室楼台、尊荣富贵乃至亲朋骨肉,在佛家看来,如昙花一现,皆为幻象、梦境。梦中离别,亦有悲情,虽有悲情,实乃空虚之悲。而欣则是真欣!涅磐入寂,成就正觉,岂非最可欣之事?自古无哪位高僧大德往生之时道出这四字,这足以证明弘一大师的无上智慧!
10月13日(阴历9月4日)晚,弘一法师安详圆寂于陋室板床之上,他的眼角沁出晶莹的泪花。
一代大师就这样逝去了,连同他渊博的知识,惊人的才华,不凡的经历……像流星划过太空,又如飞蛾扑向星辰。
然而,弘一法师究竟不同于一般的和尚,他传奇般的一生,乃是不断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一生。即使皈依佛门,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为了人生之根本问题"行大丈夫事"的。所以我们在法师的尘缘之中,更多看到的是一丝一毫不肯苟且的做人态度,是"救护国家"的火热心肠,是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悲悯……,正如弘一大师的法侣,高僧广洽法师所说:"虽亲近大师有年,但觉其语默动静,无非示教,因不敢以文字赞一词也。"
"今宵别梦寒",而弘一法师的一生尘缘,恰似疏林晚钟,在精神的时空中回荡、延伸,帮助我们脱离一切虚妄与苟且,而拯救灵魂于不自觉的"陆沉",去承担起人生旅途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