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日军史料记载的唯一在南京被击毙的将军

时间:2011-12-20 17:23来源:北青网 作者: 点击:

核心提示:长期以来,井手龙男在南京被击毙且被“追晋”为陆军少将的史实,在国内一直没有正式进入历史研究的视野。

点击进入下一页

1937年12月13日南京中华门一带是日军暴行的重灾区  来源:北青网

本文摘自北青网 作者:胡卓然 原题为:屠夫毙命

明天,12月13日,沉重的纪念再度降临。在74年前屠城的血光中,中国军民曾奋起反抗,击毙了一名为攻陷南京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日军将领,这同样是我们不该忘记的。

井手龙男于南京大屠杀开始的第二天,被击毙于金陵兵工厂附近

在1937年12月进攻南京的日军部队序列里,有一个野战重炮兵第六旅团。在日军进攻南京的过程中,该旅团以猛烈的火力掩护日军步兵的进攻,破坏了南京多段城墙,使得日军得以攻入城内。旅团下辖有第13、14两个联队。第13联队的联队长桥本欣五郎大佐,是日军中一个“著名”的人物,率部参加了占领南京和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二战结束时,他是以预备役大佐的身份被列为甲级战犯,成为了28名日本甲级战犯名单里唯一没有将官军衔的军官。1948年11月12日,他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了无期徒刑。

而和桥本欣五郎一起执行攻击南京任务的“同僚”——第14联队长井手龙男大佐,却好像没有什么“名气”,这缘于他在占领南京后似乎立即“销声匿迹”了。

井手龙男担任联队长的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是配属给在南京大屠杀之中犯下滔天罪行的两个师团的:该联队下辖的第一大队配属了南京大屠杀元凶之一的谷寿夫担任师团长的日军第6师团作战,第二大队配属日军第114师团作战。

南京沦陷之后,井手龙男麾下的联队曾驻扎于南京中华门附近的金陵兵工厂。这一带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开始时一度是日军暴行的“重灾区”,日军在此曾多次屠杀被俘中国军人和南京市民。在1946年“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初步统计有姓名留下的日军暴行受害者时,就有有姓名记录的中国军民在金陵兵工厂一带惨遭屠戮的记载。如1937年12月14日南京市民王文家、王留柱二人于“金陵兵工厂附近的河边”遭到日军的枪杀。这里也留有遇难同胞丛葬的记录,例如,市民芮芳缘等人的证词记录:“在兵工厂宿舍二楼三楼上,掩埋国军兵士尸体约2000余具”,雨花台同善堂掩埋组组长刘德才的证词也记载在兵工厂掩埋“300人”。

金陵兵工厂的后山还有遇难同胞的“万人坑”,主持对南京大屠杀战犯谷寿夫的审判的“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长石美瑜记录,1947年1月31日下午2时“前往中华门外兵工厂后山”,发现尸骨“计三处,约千余具”。

在这片浸透了同胞的鲜血的土地上,中国军民的不屈抗争随即也让驻扎的日军付出了代价:1937年12月14日,南京大屠杀开始的第二天,井手龙男被一举击毙于其所部的宿营地——金陵兵工厂附近。让这个为日军攻陷南京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大佐,为其犯下的罪行而受到了历史的惩罚。

日方史料记录了井手龙男毙命的过程,他是中国军民在不屈反抗之中击毙的唯一日军将领

长期以来,井手龙男在南京被击毙且被“追晋”为陆军少将的史实,在国内一直没有正式进入历史研究的视野。笔者最近收集到日本“忠勇显彰会”1939年发行的《支那事变忠勇列传——陆军之部》第二卷,其中收录有笔者一直在考证其下落的井手龙男的有关文章,叙述了其被击毙的详情:

(十二月)十四日午后四时,(井手龙男)在野口少尉以及佐佐木锻工长等人随同下,视察部队的集结情况,在步行至兵工厂西侧位置的学校校门北方大约十米处之时,于第五、第六中队的炮车之间的位置,遭到了发射位置不明确的敌方迫击炮弹攻击。这一次袭击导致他以下出现了四名战死者,另有九名不同程度受轻重伤者。他本人的右胸口上方也遭到了致命性的盲贯弹片伤。并且在他的脸颊,双手,头部以及大腿处也不同程度受了弹片伤……在十五日上午七点左右,事态突然发生变化,同日上午八时三十分他从容在江南的战线上陨落了。

 

“忠勇显彰会”是当时日本为表彰和宣扬战死的最为“忠勇”的官兵的突出“事迹”,而专门设立的官方性质社团。该书第二卷的扉页更是注明“向天皇、皇后,皇太后三位陛下进献。各位亲王殿下以及各位王宫贵族也都会阅读每一卷的内容”。可见,其记载的情况,无疑都是当时日本方面最权威的官方说法。

该文最后为井手龙男受到了历史的惩罚而进行哀悼:“南京沦陷的报道飞速传来,不论(日本)国内外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唯独他所率领的部队的将士们,身心都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可见,此次来自于日军口中的“敌方”发起的反击,造成了包括一个大佐联队长在内的十余名日军伤亡。在南京已经彻底沦陷,日军正疯狂肆行着各种暴行的背景下,这样在白天公开进行的反抗,无疑是突然给予了日军一次沉重的打击。

这篇文章的末尾进一步介绍了井手龙男“在战死之日,他被晋升为陆军少将”。这个记录也显示:井手龙男是目前有证据可以明确证实的,中国军民在南京城的不屈反抗之中击毙的唯一一个日军将领。

击毙了井手龙男等日军官兵的迫击炮炮弹,可能有两种来源

那么,这一枚代表了中国军民的愤怒反抗,一举击毙了井手龙男等日军官兵的迫击炮炮弹,来源于哪里呢?这就需挖掘中方史料的有关记载,进一步考证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方的记录里面,确实留下了有“一个迫击炮连”负责守卫金陵兵工厂的记载。

现代作家阿垅(原名陈守梅,南京保卫战时在第88师担任连长),于1939年写出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南京》(现名《南京血祭》)。这本书稿的后记载明其内容依据真实的南京保卫战情况写出。在写于1939年10月8日的第七章开头,作者专门标明“本章献给为自由解放事业战死的同学黄德美和同志巩克有、王洪钧”,显示了内容源自作者了解到他的战友们的实际经历。该章记叙了这个迫击炮连保卫金陵兵工厂的战斗过程:

金陵兵工厂早已搬空了。它厂房坚固,是用钢骨水泥做成的。一个迫击炮连在这里防守,有四门八二迫击炮。连长黄德美,是到南京以后才升擢的,在防守闸北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少尉排长。他是福建籍的华侨,生长在棕榈树林的爪哇南部海滨……四门迫击炮不断地向敌人轰击,敌人也不断地向金陵兵工厂攻击。从上午到下午三点钟,炮被损坏了一门,人也陆续死伤,两个排长受伤下去了……他们仍旧不断地向敌人射击。黄德美自己指挥发炮,甚至自己瞄准,自己装火药包。敌人的攻击更猛烈、更迫近,炮又损坏了一门。他仍然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直到被敌人包围起来,掷弹筒和狙击手开始攻击他们,他们还在战斗,没有离开金陵兵工厂一步。

阿垅写出这一段时,并不知道战斗的最后情况。他的同学黄德美并没有战死,1941年,他给阿垅寄来了一封信。1941年6月15日收到信的当天,阿垅心情激动,于重庆写下了诗歌《读信——给黄德美》,此诗于当年7月15日发表于《国民公报》副刊。据此也可得知,该迫击炮连最后有剩余的官兵从金陵兵工厂突出了重围。

曾有迫击炮连守卫金陵兵工厂的记录,和日方是迫击炮击毙了井手龙男的记载,形成了对应。我们有此可以推断出最有可能的两种情况:

一种可能是:1937年12月12日南京中华门一带失守,迫击炮连幸存的官兵撤出阵地后,携带迫击炮隐蔽在金陵兵工厂附近。目睹日军在中华门内外疯狂屠杀行径时,愤而发起了一次抗争。

还有一种可能:迫击炮连撤出时,把未损坏的一门迫击炮被藏在附近某处,在这一带的88师或87师部队别的幸存官兵,在14日启用了这门迫击炮反抗了日军的暴行。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中国军队幸存的官兵在1937年12月12日阵地失守后,可以在日军重兵驻扎的地方隐藏长达2天,在12月14日突然向日军的暴行发起反击,都明显离不开南京老百姓的掩护和支援。这一次抗争,是中国军民一致发起的反抗。

井手龙男被击毙的具体位置,现在在南京市区还可以找到。日方的文章中提到了“兵工厂西侧位置的学校校门”,根据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政治总报告(军政部分)》的记录“兵工专门学校已择定地址在金陵兵工厂附近”可以得知,兵工厂旁的学校是“兵工专门学校”。今天,兵工专门学校的五层楼校舍,还完好地保存于南京雨花台区的晨光机器厂院内,并入选了第一批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这座历经沧桑而至今仍屹立的五层民国建筑,曾见证了屠城的兽军遭到了有力反抗的场景,也见证了不屈的南京军民的英勇精神。(本文作者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员)

“忠勇显彰会”是当时日本为表彰和宣扬战死的最为“忠勇”的官兵的突出“事迹”,而专门设立的官方性质社团。该书第二卷的扉页更是注明“向天皇、皇后,皇太后三位陛下进献。各位亲王殿下以及各位王宫贵族也都会阅读每一卷的内容”。可见,其记载的情况,无疑都是当时日本方面最权威的官方说法。

该文最后为井手龙男受到了历史的惩罚而进行哀悼:“南京沦陷的报道飞速传来,不论(日本)国内外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唯独他所率领的部队的将士们,身心都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可见,此次来自于日军口中的“敌方”发起的反击,造成了包括一个大佐联队长在内的十余名日军伤亡。在南京已经彻底沦陷,日军正疯狂肆行着各种暴行的背景下,这样在白天公开进行的反抗,无疑是突然给予了日军一次沉重的打击。

这篇文章的末尾进一步介绍了井手龙男“在战死之日,他被晋升为陆军少将”。这个记录也显示:井手龙男是目前有证据可以明确证实的,中国军民在南京城的不屈反抗之中击毙的唯一一个日军将领。

击毙了井手龙男等日军官兵的迫击炮炮弹,可能有两种来源

那么,这一枚代表了中国军民的愤怒反抗,一举击毙了井手龙男等日军官兵的迫击炮炮弹,来源于哪里呢?这就需挖掘中方史料的有关记载,进一步考证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方的记录里面,确实留下了有“一个迫击炮连”负责守卫金陵兵工厂的记载。

现代作家阿垅(原名陈守梅,南京保卫战时在第88师担任连长),于1939年写出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南京》(现名《南京血祭》)。这本书稿的后记载明其内容依据真实的南京保卫战情况写出。在写于1939年10月8日的第七章开头,作者专门标明“本章献给为自由解放事业战死的同学黄德美和同志巩克有、王洪钧”,显示了内容源自作者了解到他的战友们的实际经历。该章记叙了这个迫击炮连保卫金陵兵工厂的战斗过程:

金陵兵工厂早已搬空了。它厂房坚固,是用钢骨水泥做成的。一个迫击炮连在这里防守,有四门八二迫击炮。连长黄德美,是到南京以后才升擢的,在防守闸北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少尉排长。他是福建籍的华侨,生长在棕榈树林的爪哇南部海滨……四门迫击炮不断地向敌人轰击,敌人也不断地向金陵兵工厂攻击。从上午到下午三点钟,炮被损坏了一门,人也陆续死伤,两个排长受伤下去了……他们仍旧不断地向敌人射击。黄德美自己指挥发炮,甚至自己瞄准,自己装火药包。敌人的攻击更猛烈、更迫近,炮又损坏了一门。他仍然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直到被敌人包围起来,掷弹筒和狙击手开始攻击他们,他们还在战斗,没有离开金陵兵工厂一步。

阿垅写出这一段时,并不知道战斗的最后情况。他的同学黄德美并没有战死,1941年,他给阿垅寄来了一封信。1941年6月15日收到信的当天,阿垅心情激动,于重庆写下了诗歌《读信——给黄德美》,此诗于当年7月15日发表于《国民公报》副刊。据此也可得知,该迫击炮连最后有剩余的官兵从金陵兵工厂突出了重围。

曾有迫击炮连守卫金陵兵工厂的记录,和日方是迫击炮击毙了井手龙男的记载,形成了对应。我们有此可以推断出最有可能的两种情况:

一种可能是:1937年12月12日南京中华门一带失守,迫击炮连幸存的官兵撤出阵地后,携带迫击炮隐蔽在金陵兵工厂附近。目睹日军在中华门内外疯狂屠杀行径时,愤而发起了一次抗争。

还有一种可能:迫击炮连撤出时,把未损坏的一门迫击炮被藏在附近某处,在这一带的88师或87师部队别的幸存官兵,在14日启用了这门迫击炮反抗了日军的暴行。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中国军队幸存的官兵在1937年12月12日阵地失守后,可以在日军重兵驻扎的地方隐藏长达2天,在12月14日突然向日军的暴行发起反击,都明显离不开南京老百姓的掩护和支援。这一次抗争,是中国军民一致发起的反抗。

井手龙男被击毙的具体位置,现在在南京市区还可以找到。日方的文章中提到了“兵工厂西侧位置的学校校门”,根据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政治总报告(军政部分)》的记录“兵工专门学校已择定地址在金陵兵工厂附近”可以得知,兵工厂旁的学校是“兵工专门学校”。今天,兵工专门学校的五层楼校舍,还完好地保存于南京雨花台区的晨光机器厂院内,并入选了第一批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这座历经沧桑而至今仍屹立的五层民国建筑,曾见证了屠城的兽军遭到了有力反抗的场景,也见证了不屈的南京军民的英勇精神。(本文作者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员)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抗战胜利后禹城日军拒投降
  • 揭秘古代笔记中的那些离奇“痕迹”
  • “鬼子”一词始于何时
  • 齐白石画螃蟹讽日军“横行”
  • 1939年随枣会战:中国军队曾将日军反包围
  • 史料称郭沫若曾被溃兵拘捕重殴受伤 一日未食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