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报/大西北网讯(记者王志俭) 12月4日上午,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酒泉专场新闻发布会。酒泉市委书记吴仰东,酒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立奇,围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酒泉市委书记吴仰东介绍了酒泉市脱贫攻坚的相关情况,他说,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酒”命名的城市,也是甘肃省名“肃”字的由来地。诗仙李白为酒泉留下了“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的千古绝唱。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2%,辖肃州区、敦煌市、玉门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7个县市区,有汉、蒙、哈萨克等46个民族,总人口113.2万,其中农村人口42.5万,占总人口的37.6%。
酒泉是全省“两西”农业建设和省内中东部贫困移民安置的重点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安置“两西”计划移民、疏勒河项目移民和九甸峡库区移民3.53万户15.75万人,占2008年全市农村人口的25%。全市有移民安置建制乡11个、行政村60个,其中瓜州县安置8.2万人、玉门市安置3.6万人,分别占各自农村人口的79.7%和38%。全市2013年识别确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5万户7.17万人,其中移民4.88万人,占68%,是酒泉市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2013年,瓜州县和玉门市被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确定为插花型贫困县。
千年小康梦,百年奋斗圆。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向全世界、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两不愁三保障”,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决定性成效。瓜州县、玉门市分别于2017年、2018年实现摘帽,2019年底,全市2.05万户7.1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11.06%下降为零,提前一年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十八大以来的这几年是酒泉减贫进度最快、脱贫成效最好、贫困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贫困乡村的面貌、贫困群众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坚决落实主体责任,全社会积极投入脱贫攻坚事业。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持续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市级领导联县包乡、县级领导联乡包村、帮扶干部包户”责任机制,坚持“四级书记遍访贫困户”,工作力量全面下沉,落实落细工作责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包抓贫困程度最深的瓜州县和玉门市,市、县两级联系包抓2.0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7个驻村工作队、111名驻村工作队员常年驻扎战斗在一线,心贴心结穷亲,实打实解难事,点对点拔穷根,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积极组织动员民营企业、行业商(协)会、爱心人士等参与和支持脱贫攻坚,夯实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共计落实帮扶资金1.71亿元、帮办实事2万多件。主动服务大局,选派200名机关干部赴静宁、张家川、秦安、岷县四个贫困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酒泉力量。
二是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全要素改善贫困乡村基础条件。坚持问题导向,瞄准贫困乡村短板弱项,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和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是我们开展精准脱贫的关键一招。2013-2020年,全市共落实各类扶贫资金32.65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750公里,完成危房改造8.51万户,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56处、分散供水工程21处,改良盐碱地14.5万亩,衬砌渠道608公里,建成农田防护林1.03万亩,新建农村“两类学校”30所、新改建乡村卫生院(室)29所。过去,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缺衣少食的现象比较普遍,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今,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目标全面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参保全覆盖、待遇全落实,贫困村幼儿园、学校、卫生室、文化中心实现全覆盖,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实现了硬化路全覆盖,贫困群众住进了整洁的小康房,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昔日的戈壁荒滩已被绿树成荫的林地、阡陌纵横的田地、白墙青瓦的住房所覆盖,一幅美丽乡村建设的酒泉画卷徐徐展开。
三是强化产业主导地位,全链条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和根本出路,紧紧围绕现代制种、设施蔬菜、特色林果、畜禽养殖等重点产业,全面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扶持贫困户新建日光温室3244座、钢架大棚4015座、养殖圈舍9469座,调引牛羊15.4万只,发展“五小产业”5085户,全市移民贫困乡村枸杞、葡萄等高效经济作物达到22万亩以上,占到耕地面积的75%,肉羊年饲养量达到45万只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村主导产业覆盖率达到86%以上。积极探索光伏扶贫模式,累计投资4.02亿元,建成总规模37.66兆瓦电站2248个,4796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每年为3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7万元。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积极打造以“提升技能水平、有组织劳务输转、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创建扶贫车间、鼓励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劳务奖补政策落实”等为主的“六措联动”工作机制,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预计到今年底,全市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3427元增加到8600元,年均增幅14%,贫困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红火。
四是坚持扶智扶志并举,全方位提升贫困乡村文明程度。我们充分利用乡村“讲习所”和“道德大讲堂”,深入开展政策宣传、舆论引导、价值引领、乡风文明、科普培训、文化惠民、人文关怀等“精神扶贫”工程,建成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85个,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五星文明户等评选表彰,积极推行“红黑榜”表扬鞭策制度,“红榜”表扬9252人次,“黑榜”鞭策668人次。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办法改进扶贫方式,将帮扶措施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变给钱给物为按劳取酬。大力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乡村文明“八个一”工程示范点建设,大力宣传乡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作用,深入推动移风易俗、遏制高价彩礼等文明新风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贫困群众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五是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全覆盖加强贫困乡村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建立市、县党委书记和组织部长与贫困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全覆盖谈话机制,实现四级干部脱贫攻坚专题轮训全覆盖。大力选拔使用脱贫攻坚业绩优秀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先后从玉门市、瓜州县党政班子中提拔和进一步使用县级干部11名,提拔使用移民乡镇党委书记8名,晋升职级18名。着力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四抓两整治”,深化拓展“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年”活动,全市435个村实现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全覆盖,新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28个。深入实施先锋富民行动,培树脱贫攻坚市级“样板党支部”54个,县级“示范党支部”102个,先锋富民示范户1万多户,建成先锋富民产业基地500多个,党员致富能人领办专业合作社530多个,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空前高涨,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近年来,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向贫困宣战的宏伟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日益殷实的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结果,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也更加坚定了全市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决心。
完成脱贫任务不是目的,巩固脱贫成果永远在路上,实现共同富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走好每一步、干好每一天,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谱写富民兴陇走前列,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时代篇章。
记者问答
中国妇女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酒泉是甘肃东部贫困地区移民群众主要安置区,经过持续的脱贫攻坚,移民乡村有哪些巨大变化和突出亮点?
酒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立奇:20世纪80年代以来,按照省上扶贫开发战略部署,酒泉市先后安置了“两西”移民、疏勒河项目移民、九甸峡库区等移民15.75万人,设置移民乡11个、行政村60个。2013年全市识别精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7万人,其中移民群众4.88万人,占68%,全市3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集中在玉门市和瓜州县的移民乡。
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移民乡村的脱贫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头号硬仗来打,组织市县乡三级干部联村包组入户,组建37个驻村工作队吃住在村上,具体抓好扶贫项目实施和入户帮扶措施落实,筹措16亿元资金用于移民乡村发展产业、改善条件,完善保障措施兜牢底线,酒泉市的移民群众提前一年实现脱贫目标,移民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突出的亮点主要有:
一是居住环境变化大。移民群众由刚迁来住“地窝子”,住一代藏头房、二代土坯房,现在全部住上了砖混、砖木结构的安全房、小康房。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安全饮水实现了“户户通”,庄前屋后绿树成荫,街道装上了路灯,全部用上了卫生厕所,柏油马路通到了家门口,许多移民群众开上了小轿车,移民群众说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实现了,我们的居住条件比老乡镇好。
二是增收产业培育实。因地制宜帮助移民群众谋划落实增收产业,把扶持资金优先用在产业发展上。移民贫困村大棚温室、枸杞、葡萄等高效产业达到22万亩,占到耕地面积的75%,过去连水浇田都不会种的藏族、东乡族群众,都种上了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家家户户建起了养殖暖棚,肉羊饲养量超过45万只。2019年移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170元,超出全省农民人均收入1541元。
三是公共服务覆盖广。移民乡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幼儿园、学校、卫生室、文化中心配套齐全,免费校车走进了乡村校园,适龄儿童全部入园入学,移民群众的孩子升入高中、职高和中专的比例达到80%。
四是群众精神面貌好。随着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移民群众变化最大的是精神面貌,由过去想走不想留转变为现在的爱乡爱村,思路活了、眼界宽了,市场意识强了,学文化、学技能成为时尚,我去调研的瓜州广至乡洮砚村,村民都会刻洮砚,家家户户挂字画,写书法、学画画成了风气,移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茶余饭后也跳起了广场舞,搞起了健身活动。各民族群众团结和谐,感党恩跟党走、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劲头和信心很足。
法制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酒泉是如何推进扶贫产业建设的?
王立奇: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增收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抓手,酒泉市特色农业相对比较发达,已经形成了现代制种、高效蔬菜、特色林果、食药同源、绿色畜牧、农畜加工六大优势产业(全市现代制种达到54万亩、高效蔬菜达到48万亩、优质林果达到40万亩、中药材达到60万亩,牛羊饲养量突破750万头只,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99家),有力支撑了农民增收脱贫,201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09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近2倍,高于全国人均水平2588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50元,是脱贫标准的近2倍,其中产业带动收入占到55%以上。
具体在扶贫产业发展上,我们不搞“一刀切”,立足乡村发展实际,综合考虑土壤条件、民族习俗、擅长领域等因素,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一是针对移民乡镇土地盐碱板结和沙化严重问题,反复选育和引进发展枸杞产业,移民乡镇47%的农户(总农户3.52万户,种枸杞1.68万户)发展枸杞11万亩,枸杞成为移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二是针对回族、东乡族群众擅长养羊的特点,重点扶持5个回族、东乡族移民乡发展肉羊产业,全市移民乡肉羊饲养量达到45万只。三是针对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地处荒漠边缘、土地盐碱板结严重、人均占有耕地少的实际,大力扶持发展戈壁农业,目前,搭建日光温室1434座,藏族群众成了种菜种瓜能手,所种的流星雨蜜瓜、水果番茄远销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棚均收入2万元以上,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移民群众的“聚宝盆”。四是通过“合作社+贫困户”“企业+贫困户”“扶贫车间+贫困户”等模式,把贫困群众聚在产业链上,带动贫困群众加快脱贫步伐。比如,玉门市独山子乡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1万元折股量化入股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养殖肉羊,每年按8%的保底分红和合作社2%的效益进行二次分红,每户每年可稳定分红800元以上。五是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作坊、小买卖“五小”经济。比如,玉门市六墩镇吸收42户贫困户入股发展芦花鸡产业,建成芦花鸡育雏场、生态散养基地,带动全镇282户贫困户养殖芦花鸡,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科技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脱贫攻坚战即将全面收官,酒泉市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请问酒泉市对下阶段工作有何考虑?
吴仰东:这个问题问得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征程的起点,我们从两年前就开始深入思考,并结合乡村振兴作了一些安排,我觉得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版”,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不摘”重要指示精神,持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保持财政稳定投入,进一步优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帮扶机制,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同步统筹谋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力争“十四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具体工作中主要是实现“五个有机衔接”。
一是实现产业脱贫到产业振兴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持续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支撑,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我们将围绕打造“3+5”产业集群,积极推动移民乡村产业由增产导向型向提质导向型转变,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现代制种、蔬菜、蜜瓜等特色产业面积达到220万亩以上,肉羊、肉牛、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1000万只、50万头和100万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以上。
二是实现劳务输出到人才振兴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缺技术、缺人才是制约贫困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狠抓技术扶贫,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鼓励高校毕业生、城市各类返乡人员创业创新,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应用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每年完成农业科技培训15万人次,完成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20万人次以上,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三是实现“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梳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和“五小水利”工程,狠抓高标准农田和“四好公路”建设,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风貌革命”以及“取暖革命”,到“十四五”末,农村卫生户厕达到7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达到100%。
四是实现文化脱贫到文化振兴的有机衔接,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脱贫攻坚中,我们持续开展农民思想素质教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已初步形成,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品,对接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能。
五是实现“管理得力”到“治理有效”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在这些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下一步主要是紧紧围绕提升组织力,健全党管农村工作机制,促进乡规民约有效运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加强“自治”和“法治”的基础上,深化乡村“德治”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我们都知道,酒泉风光电资源富集,能谈一谈酒泉利用富集资源,推进脱贫攻坚战略方面的举措吗?
王立奇:酒泉风光资源富集,风能可开发量达8000万千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七分之一,年均日照时数3300小时以上,光能蕴藏量20亿千瓦,属国家光热资源分布一类地区,是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之一,目前并网风电925万千瓦、光伏217万千瓦,全省建成并网的16万千瓦光热发电全部集中在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光伏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我们充分发挥风光资源优势,抢抓国家光伏扶贫政策机遇,在全省率先实施“光伏下乡扶贫”工程,探索了集中式光伏电站、贫困户分布式光伏电站、村级集体光伏电站三种光伏扶贫模式。全市累计投资4.02亿元,建成了总规模37.66兆瓦的光伏扶贫电站,其中,建成28个集中式光伏电站,建成2077个户用分布式电站,4796户光伏扶贫受益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建成村集体光伏电站143个,每年为贫困村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7万元,持续收益20年,村级组织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中新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省委、省政府为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作出了调派干部驻村帮扶、支援灾区灾后重建等重大决策部署,酒泉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帮扶成效如何?
王立奇:省委、省政府作出调派干部驻村帮扶、支援灾区灾后重建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显示了省委、省政府攻克最后贫困堡垒、攻坚拔寨的坚强决心。酒泉市作为全省向东部贫困县调派干部驻村帮扶的5个市之一,深感使命光荣。我们坚决响应、统筹安排、全力落实,2019年5月,从市直部门和肃州区、金塔县、敦煌市抽调200名精兵强将,由4名县级干部带队驻村蹲点帮扶平凉静宁县、定西岷县、天水张家川县、秦安县4个深度贫困县、38个乡镇的132个贫困村、849户贫困户。驻村干部吃住在村上,两三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他们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坚守岗位,真帮实扶,帮助村上抓党建、建产业、实施项目,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落实入户增收计划、整治人居环境、化解邻里纠纷、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帮扶的乡镇、村都如期实现了脱贫摘帽。比如,去年平凉市静宁县受特大冰雹灾害影响,苹果出现卖难问题,酒泉市帮扶干部利用各种关系找销路,帮助销售苹果130多吨。一年多来,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也发挥各自力量对口支援,协调争取项目资金、援助帮扶资金、捐款捐物合计1000多万元,联系输转劳务1100多人。
同时,我们坚决响应省委、省政府对口支援灾区重建的部署,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深入灾区调研、互访对接落实,酒泉市县两级支援舟曲县财政资金2000万元,向舟曲灾区捐款到位396万元,劳动力输转、文旅合作等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我们还按照援助藏区安排,累计援助迭部县资金1.24亿元,为全省脱贫攻坚贡献了酒泉力量。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