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和智能预警系统监控排放情况。周坤摄
人民网兰州11月11日电(周坤)10日,“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兰州市,看科技如何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再现“冬暖天蓝”。
兰州市是中国西部的重工业城市,长期以来,大气污染是兰州人民的一个重大“心肺之患”,为彻底摆脱重污染的帽子,2011年,兰州市发出“打赢大气环境治理的整体战和攻坚战”的号召,并成立了大气污染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集全市之力向“天空”宣战。
“蓝天保卫战”有多难打,从事大气污染防治十年的杨继宏最清楚。作为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他告诉记者仅靠传统的“人防”,可能出现执法人员离场企业就关闭处污设施的情况。因此,要想赢下这场战争,就需要一个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业务系统支撑。
于是从2016年开始,兰州市生态环境局更加注重“精准滴灌、技防优先”,将科技手段的综合应用作为冬防最大的助力,通过全时段、全方位监控各类污染源排放情况,科学分析研判污染物迁移变化规律,为靶向定位、精准治污、科学管控和区域考核提供支撑和依据。
在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杨继宏只需要打开手机里的软件,便可以查看分布在兰州市各个角落的500多个监测站的空气质量状况。如果发现有污染提示,他还会追踪致污原因,并且一键导航到监测。
同时,记者看到指挥部的大屏幕上显示着网格化监控平台正在监控着全市重大工厂排放情况,同时工地扬尘智能监控平台、无人机航拍监控平台、机动车红外遥感监控平台、重点企业全过程监控平台、走航激光雷达监控平台、秸秆焚烧监控平台监测全市各个可能出现的污染源。
杨继宏表示,这七大平台的投入运营,成为兰州市打赢“蓝天保卫战”重要的杀手锏。从过去的“人防”到现在的“人防+技防”,兰州空气质量连续六年大幅改善。
说起兰州大气防治取得的成果,杨继宏如数家珍。今年以来,作为衡量一个区域空气质量的指标,兰州市的优良天数污染物浓度及综合质量指数等,均为2013年以来时段最优。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等六项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呈显著下降态势。
“好空气”还带来了人气、商气、资金和经济发展,据统计,2017年兰州中川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089.7万人次,增长36.06%,增幅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2018年中川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200万人次,创历史最高值,实现旅游总收入448.12亿元。
杨继宏称,未来在高科技的助力下,兰州一定能够打赢“蓝天保卫战”,“兰州蓝”也将成为市民引以为傲的名片,“看到朋友圈越来越多人‘晒’蓝天白云,我心里就觉得十分自豪。”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