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会宁大地五谷流金,果蔬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庆。日前,会宁县2020年高原夏菜产销对接会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举办,活动邀请全国近百家蔬菜产业经销商,现场观摩当地蔬菜产业基地,签订多份蔬菜代种销售大单。
随着当地蔬菜产业的崛起,“甘肃会宁高原夏菜”这张鲜亮的名片逐渐走出大山,走向光明的未来。
圣地搭起致富棚
在韩家集镇袁家坪村蔬菜产业园,村民张兴江高兴地说:“以前我们这里连温饱都不能解决,这几年扶贫政策好,家家养牛养羊种菜搞产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自己今年种了4个棚,主要是甘蓝菜,收入预计能超过2万元。另外,还有县里2500元的产业达标奖励,脱贫不成问题。
一个支柱产业兴一方经济。袁家坪村结合农村“三变”改革,组建蔬菜产业园,统一流转土地500亩,建设日光温室50座、高架塑料大棚892座,建成育苗扶贫车间,同步配套水、电、路、库、房等设施,园区建设总投资达2000万元。其中,有223户贫困户种植了松花菜,每年种植两茬,每户年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会宁境内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生产的蔬菜有机物含量高,特别是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高于其他蔬菜生产区域。引洮工程的建成运行,更是为发展高原夏菜提供了水源保障。”会宁县委主要负责人介绍会宁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优势时说道。
近年来,会宁县抢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机遇,大力实施“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把发展高原夏菜,特别是以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来抓,全力推进设施蔬菜产业向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设施标准化、生产无害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方向发展。
目前,会宁县已在中川、郭城驿等16个蔬菜产业园区建成塑料大棚近3万座,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法宝”。预计到2020年,县里将总计建成塑料大棚4万座,高原夏菜产量将创历史新高。
金秋时节话丰收
走进土门岘镇苏堡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虽然时令已是秋天,但大棚内依然绿意盎然,西红柿、辣椒等蔬菜长势喜人。
“去年,政府开始建设蔬菜大棚,帮扶干部建议我也种上,还帮我算了收入。于是,我决定试一试。”贫困户安彦彪说。
由于种植经验不足,安彦彪再三考虑后决定将自家的4座大棚流转给合作社进行统一带种。而他本人,也从今年4月开始在自家大棚中务工,一天轻轻松松就能收入100元。
谈起今年的收成,安彦彪脸上笑开了花:“目前,我在大棚中务工挣了近2万元,再加上2500元的产业达标奖励和每个棚至少400元的分红,与儿子在外务工的收入差不多。”
无独有偶。甘沟驿镇东岔村柴湾社贫困户师东强今年在六十铺脱贫产业园种植了4座2亩的蔬菜大棚,都是无籽西瓜。“今年西瓜丰收,4座棚产量将近1万公斤,收入4万多元,纯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全家人都特别开心,日子越过越好了。”师东强高兴地说。
据会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发禄介绍,蔬菜产业有效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县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平均净收益达到每棚2000元,较每亩玉米净收益高出1250元、马铃薯高出530元,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产销对接助脱贫
浙江商人郑炳龙多年来一直从事无籽西瓜种植,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技术。2017年,经人介绍,他来到会宁县,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与当地的天禾种植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种植协议。今年,甘沟无籽西瓜获得大丰收,远销南方多个省市,成为贫困户致富的一个重要渠道。
“会宁县土壤好,光照时间长,特别适合种植西瓜。”在六十铺脱贫产业园旁,郑炳龙介绍说,他还为贫困户提供选种、育苗、施肥、管理等全程技术指导。
郑炳龙的例子,只是当地蔬菜产业抱团发展、产销共赢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会宁县已连续召开了3次蔬菜产销对接会议,签订产销合同43个,生产的荷兰豆、无籽西瓜、西红柿、西蓝花等塑料大棚高原夏菜以订单方式,远销英美、欧盟等国家地区和国内福建、广东、浙江、四川等地。其中,在这次举办的产销对接会上,对蔬菜产业园情况熟悉的客商,进一步与当地中川、甘沟、新庄3个镇签订代种塑料大棚4941座,已完成对接意向签约代种塑料大棚3856座,订单种植塑料大棚4560座,对接发展露地订单种植1.8万亩。
发展势头迅猛,增收渠道拓宽。一个绿色的、充满着希望的产业正在会宁大地上崛起,让广大农民群众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稳。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