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上高山——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记

时间:2019-09-13 22:46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新华社 点击: 载入中...
  新华社兰州9月12日电题:黄河之水上高山——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记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张玉洁、高敬
  
  当万里黄河流到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境内时,一部分黄河水不再滚滚东流,而是跃上700多米的高山,流向绵延数百里的山间平川——景泰川。
  
  让黄河之水跃上高山的,是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滔滔黄河水通过泵站,经过管道,淌过渡槽,穿过隧洞,越过山丘,流进千年荒原。如今,景电工程灌溉面积已经达到120万亩,成为灌区50万人生存致富的依靠、灌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和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绿色屏障。
  
  
  
  景电一期工程总干一泵站及管道(右)和二期工程总干一泵站及干渠(8月3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生命之源:黄河之水上山川
  
  景泰川位于甘肃、内蒙古、宁夏三省区交界地带,腾格里沙漠的南部边缘。“水在低处流,人在川上愁。风沙不断头,十种九不收。”歌谣中吟唱的,正是生活在这片黄河高地上的人们曾经缺水的辛酸。
  
  在景电工程展示厅,一张当地人期盼水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在景泰川,有100多个村子的名字与水相关,有众多小孩的名字与水有关——赵望水、陈盼水、冯想水……
  
  靠天吃饭、望水兴叹的命运,在大兴水利的决心中开始改变。1969年10月,景电一期工程在黄河西岸拉开序幕。历时5年,由13座泵站组成、最大提水高度达472米、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的景电一期工程顺利完成。黄河之水犹如生命之源,润泽着景泰川。
  
  1984年7月,景电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十年奋战,泵站达30座、最大提水高度达713米、设计灌溉面积52万亩的二期工程基本建成。黄河水最高越过700多米的山坡,流向田间地头。
  
  “水是我们的命根子,以前没水,生活苦啊。提灌工程让我们用上了黄河水。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旱涝保收。”承包种植了近40亩地的景泰县条山镇西铜社区农户石万忠说。
  
  
  
  农民在甘肃农垦条山集团农场的地里收获马铃薯(8月3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生产之要:荒原上崛起现代化新高地
  
  在甘肃农垦条山集团农场的田地里,不时可见人们利用机械设备收获马铃薯的场景。这些马铃薯被专门提供给一些国际化公司,用以加工成薯条和薯片。
  
  在一处马铃薯地边,甘肃农垦条山集团农场马铃薯产业事业部经理陈爱年告诉记者,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荒漠化严重,后来用上黄河水,情况得以改变。1996年,这里开始种植马铃薯,如今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
  
  甘肃农垦条山集团农场农业设施设备管理部经理赵烈学说,公司4.7万亩农田中,4.3万亩安装了国外引进的滴灌技术和设备。起初是为了节约用水,如今善加利用,还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景电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景电灌区灌溉面积已发展到120万亩,累计生产粮食96亿公斤,经济作物39亿公斤,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13亿元,是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4.9倍。
  
  “景电工程为灌区扶贫开发提供了坚强的水利保障,从根本上改变了灌区农业生产面貌。甘肃、内蒙古两省区50万移民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同时,工程为灌区工业经济崛起提供了物质和能源条件,使灌区真正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局长杨万勤说。
  
  
  
  一位当地村民赶着一群羊行走在景电一期工程管道(左)和二期工程干渠之间(8月3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生态之基: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高扬程、大流量、多梯级”的景电工程,让过去的荒原变成了粮林丰茂的米粮川,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的启动,更是在大漠边缘筑起了一道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是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最前沿的屏障。民勤沙漠化进程一度加剧,“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输水战役就此打响。
  
  1995年开工建设,经过5年沙漠奋战,一条长达83.4公里的暗渠穿越腾格里沙漠,将黄河之水送到了干涸的民勤。
  
  “调水工程有效缓解了民勤地表水枯竭、土壤沙化严重的状况,为民勤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争取到了宝贵时间。”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副局长贾广钰说,截至2018年底,工程已累计向民勤调水13.29亿立方米,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因为有了景电工程,景泰川的沙漠不断后退,绿色不断延伸,生态不断改善。
  
  杨万勤告诉记者,景电工程辐射区域约1000平方公里,实现了黄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石羊河)的连通,百万亩灌区与十余万亩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一片,有效阻止了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的合拢与南侵,为甘肃省会兰州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屏障。(完)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甘肃庆阳:高天厚土 魅力新城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钱龙英:在甘肃一待就是半个世纪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70年平凉市GDP增长了700多倍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继续长征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红星照耀哈达铺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探寻永不磨灭的红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