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精细、色彩明亮的手工车枕、鞋垫,柔软舒适的草编靠垫、凉鞋,形式多样的精美小挂件……走进西和县石堡镇石沟村花兰手工绣艺有限公司,眼前的精美物件,让人爱不释手。
这些绣艺作品出自当地农村的“巧手”。一旁的扶贫车间里,几位妇女正忙着做各种刺绣品,即便与人交流,手中的针线活也不曾停下来。
在乞巧文化主要发端地之一的西和县,悠久的乞巧文化,孕育了当地妇女能编善织的传统技艺。包花兰就是这样一位“巧手”。
受传统乞巧文化的熏陶,包花兰从小就学会了针织刺绣的“本事”。“那时刺绣只是自己用,压根儿没想到能卖出去。”包花兰说。有一年乞巧文化节上,她带着自己做的刺绣“碰运气”。“没想到得了三等奖,政府还奖励了3000块钱,这下激发了我的创业兴趣。”包花兰高兴地说。
回来后,她就组织村里妇女开始做刺绣,并外出考察学习刺绣的原料制作、工艺、流程等。2016年成立了花兰手工绣艺有限公司,2018年公司销售额达20多万元。
“目前,公司吸纳了21户贫困妇女,已累计带动周边200多名妇女靠手工刺绣增加收入。”包花兰说。同村的王二女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以前家里收入全凭种药材和老公外出打工。2017年她到扶贫车间上班,“地里忙时就干地里活,农闲就在家或到车间做刺绣,去年挣了一万多块钱,年底就脱贫了。”王二女高兴地说。
西和县贫困妇女基数大,普遍缺技术。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是男的外出打工,女的在家带孩子、伺候老人、照看庄稼,较为擅长针织刺绣技艺也只能平时贴补家用。如何让广大农村妇女既能照顾家庭,又发挥所长,在家门口就业,靠着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自2015年底,全国妇联开始定点扶贫西和县,为当地妇女开辟了一条致富通道。全国妇联在调研分析后,决定以西和优势产业发展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和技能培训,引导贫困妇女转变观念,提升勤劳脱贫信心。
每天早上,西峪镇河坝村的杨玉霞送完孩子后到村里的工厂去上班。她所在的这家荣益达服装厂,是西和县2017年招商引资引进的扶贫工厂。
走进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碌。“车间刚建起来时,周边的妇女都不怎么愿意来上班。”荣益达扶贫工厂负责人杨荣说。
“从来没做过,能不能学会?”“觉得没有种庄稼心里踏实。”……面对妇女的种种顾虑,“县乡村三级妇联联动,进村入户做思想工作,宣传动员妇女到工厂上班。”西和县妇联主席刘芳莲说,妇联还在扶贫工厂成立了妇委会,邀请律师为大家讲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合法权益维护等,工作之余还组织大伙搞一些娱乐活动。
“上班的前三个月是培训,每月1500元的保底工资,基本上都能掌握生产技术。”杨荣说,在妇联的组织带动下,现在大家都能按时打卡上下班,已经逐渐适应了企业员工生活。目前全县已经建成3个荣益达服装扶贫工厂,267名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2018年8月到工厂上班的杨玉霞,如今已是技术骨干。“工厂上下班时间和学校的作息时间差不多,上班、接孩子都不耽搁。”杨玉霞说,现在每月能挣近3000元钱,今年一定能脱贫。
荣益达服装扶贫工厂被纳入全国妇联定点扶贫示范基地。这样的示范基地,三年来,全国妇联在西和县共扶持创建了23个,包括种植养殖、刺绣、手工编织、产品加工等,并构建了“合作社+贫困户”的带贫机制,带动1985名贫困妇女实现稳定增收。
采访途中,洛峪镇康河村鑫鑫源扶贫车间里,西和县洛峪镇2019年第一期“陇原巧手”手工技能培训正在进行,县妇联邀请甘谷雅路人麻编鞋业有限公司为当地妇女培训纳麻鞋底。这种纯手工麻鞋底,以天水甘谷县特有的麻为原料,吸汗透气,很受青睐。
“公司免费提供原料,并负责回购销售。”西和县妇联副主席李芳妍介绍,根据纳鞋底的质量按等级计件发工资,一等品可以挣到40元,手快的一天能做一到两双鞋底。李芳妍说,此次将为西和县免费培训600名“巧手”,实现居家式就业。
“巧手”编织美好未来,脱贫奔小康的路上,西和妇女顶起了“半边天”。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