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带领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5月2日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发了广泛关注。一块发现于我省夏河县甘加盆地白石崖溶洞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将人类在青藏高原的活动时间从4万年前推至16万年前。
这块化石是如何发现的?研究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记者邀请研究团队成员、兰州大学张东菊副教授和夏欢博士,讲述了化石背后的故事。
据张东菊和夏欢介绍,这块珍贵的化石是夏河当地人在无意间发现的,几经周折,原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兼职教授董光荣接手了这块化石,他和陈发虎院士决定对这块化石开展合作研究。化石仅保存了古人类下颌骨的右侧,下颌骨附着第一臼齿和第二臼齿,其他的牙齿仅保留牙根部分,颌骨形态粗壮原始,臼齿较大。在没有测量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可以很清楚看到它是没有下巴的,首先说明它不是现代人化石。
在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古蛋白分析法确定了化石的主人是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呢?据张东菊介绍,在古DNA高度降解的情况下,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蕴含了个体演化一些信息,尽管这种遗传信息相较DNA信息是非常小的,但是夏河人化石中发现了丹尼索瓦人特有的蛋白质,为确定其为丹尼索瓦人提供了最主要的证据。
但是,研究人员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这块化石是属于丹尼索瓦人的。他们从化石的各个方面出发,例如形态、年龄和分子学信息等,对化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它确实是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看到结果的那一刻,研究人员非常惊喜。
由于当时发现这块化石的当地人只留下零星的信息,这给研究人员寻找洞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2010年开始,研究团队就在夏河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寻找哪个洞穴是化石发现地。直到2016年,才基本确定白石崖溶洞是化石的出土地。在2018年对该洞穴的发掘中,发现了很多动物骨骼,包括一些骨骼碎片,这其中目前不确定有没有人骨,需要对每一件骨骼做完系统的分析后,才能有答案。
据介绍,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将依托国家第二次青藏科考,在青藏高原开展更大范围、更系统的考古调查,寻找考古遗址,并选择重要遗址开展正式考古发掘,全面、完整地了解研究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情况。同时,团队还将对2018年白石崖溶洞发掘获得的石器和动物骨骼进行整理、分析,同时也计划对该洞穴做更大范围的考古发掘。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