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非遗“凉州攻鼓子”校园再逢春

时间:2019-03-21 22:56来源:大西北网-兰州日报 作者:记者李超 点击: 载入中...

校园里孩子们学习“非遗”蔚然成风
 
 
校园内设立的宣传专栏
 
  随着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民间艺人老龄化、保护资金不足、政策不健全等因素,使得以人的口传身授为主要途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时存在“人亡艺亡”的危险,其中也包括我省国字号“非遗”、有着“西部鼓魂”美誉的“凉州攻鼓子”。20日,记者从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为了传承和发展这一“非遗”项目,地处“凉州攻鼓子”发祥地的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学校将“攻鼓子”作为特色教育贯穿在了学校体艺与美育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最终达到以艺辅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以艺陶情的目的,更为这项珍贵的“非遗”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多管齐下力促“非遗”扎根校园
 
  “凉州攻鼓子”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西部鼓魂”,曾参加电视剧《五千里路云和月》《欢快的石羊河》的拍摄,应邀参加了全国第四届艺术节、丝绸之路节等节会的文艺表演。“凉州攻鼓子”的发祥地在凉州区四坝镇,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镇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
 
  随着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民间艺人老龄化、保护资金不足、政策不健全等因素,使得以人的口传身授为主要途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时存在“人亡艺亡”的危险。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学校地处“凉州攻鼓子”“非遗”项目的发祥地,为了传承和发展这一“非遗”项目,学校将“攻鼓子”作为特色教育贯穿在学校体艺与美育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最终达到以艺辅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以艺陶情的目的,同时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认同,从小树立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培养潜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鼓励学生自觉参与“非遗传承”行动,并通过校园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区,通过社区影响社会,从而产生明显的社会效果。
 
  据了解,为了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同时获得艺术的熏陶,在每年七年级新生入校时,学校都对“攻鼓子”进行广泛宣传动员。然后采取学生自愿申请报名、班主任推荐、授课老师面试确定的办法,组建“攻鼓子”艺术社团,尽量满足学生自身学习“攻鼓子”的愿望和需求,以此推动“攻鼓子”艺术教育的普及工作。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每周开设一节“攻鼓子”校本课,在规定的时间,学生到规定的场所学习,由专门的老师进行教学,做到了“时间、内容、地点、人员”四落实。此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攻鼓子”的积极性,学校在每学期末还对“攻鼓子”在内的所有校本课程,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发展性评价。其中,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课堂观摩、调查访谈等形式,对教师执行课程的情况、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作为评优选先的条件之一;对学生的评价则主要由任课教师从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艺术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分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还需努力)四类,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档案。
 
  该校负责人告诉记者:“‘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让校园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不仅有助于广大青少年认识非遗、增强保护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让非遗在青少年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推进非遗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也让非遗有机融入青少年日常的学习生活,实现了非遗保护与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有机衔接,既有助于青少年近距离接触非遗、熟悉非遗,更实现了非遗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的继承与发展。另外,以‘非遗’为主题的社团学习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曾有一位学生从不主动与教师、同伴交流,在校开展了民间艺术活动后发现他特别喜欢‘攻鼓子’活动,并表现出超凡的能力,真是令人刮目相看。后来,他不仅能很快地掌握多种方法,而且还能从老师提供的范例中找出规律,自己编出图案来。一段时间下来,他成了学校‘攻鼓子’活动小能手,常常得到老师和小朋友们的称赞。这使得他自信心倍增,渐渐地人也变得活泼了,尤其是当同伴向他请教时,他能认真地示范和讲解。这一系列的措施,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学校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积极性,进而在学校课程课堂中能乐于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此外,四坝镇本地民间的“攻鼓子”活动近年来也开展的红红火火,许多学生家长也成为了活动的积极分子,为学生学习“攻鼓子”营造了一个有利的课外学习环境。学校还把许多有技能的家长请进学校向学生展示“攻鼓子”,请教“攻鼓子”的动作技能。开展互动式的家校同乐、同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乃至教师的技能。可以认为,在“攻鼓子”引领下的艺术教育,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了发展,办学水平和办学品位得到了提升。
 
 

 
老师为学生手把手的教授技艺
 
 
传承人与同学面对面授艺
 

 
传承人授课
 
  推动“非遗”传承与保护应从孩子抓起
 
  “非遗”资源与学校体艺和美育教学的整合,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有别于国家课程创造性地开设好学校课程,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教师专业培训,用理论指导实践,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而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校外教育活动,也成为了对学生开展“非遗”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对农村普通初中来讲,由于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非遗”资源与学校体艺教学的整合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专家的指导将有力加强“非遗”资源的研究,便于学校探索与开创体艺教学的新局面。
 
  “‘凉州攻鼓子’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一种精神和境界的表现。”该校负责人表示:“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开展、传承、发展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从‘攻鼓子’的文化软实力作用出发,利用本土的现有文化资源去教育学生,从学生的教育需求、社会需求、情感需求、道德需求等出发,‘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德育体美等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人走技失’。”杨门元感慨地说:“完善人才培育机制,让‘非遗’传承能够源远流长,能够让不同时代涌现出更多的‘传承人’。因此,学习了解传统历史文化,树立保护传承背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成为当务之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而且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培养‘非遗’传承与保护意识应从孩子们做起,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非遗创承人的责任。”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国家级非遗项目“凉州攻鼓子”在中学校园安家落户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