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雅风先生(1919.3.21—2011.2.13)是享誉海内外的地理学家,其科学思想和学术成就开创了中国地理学的新纪元,也为世界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施先生是中国冰川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冰川之父”,是中国冻土学和泥石流研究的开创者,领导并推动了我国冰川物理、冰川水文、冰芯与环境、冰雪灾害、第四纪冰川等方面的研究,系统发展了冰川学理论,为我国冰川
在研讨会上,李吉均院士坐着轮椅、带着制氧机,抑制不住颤抖的手,追忆施雅风先生。
大西北网讯 2019年3月21日,是享誉海内外的地理学家、中国冰川学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冰川之父”的施雅风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20日,为缅怀和纪念施先生,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施先生的学术思想,研讨冰冻圈科学相关研究进展,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工作局、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纪念施雅风先生学术思想暨冰冻圈科学研讨会”在兰隆重举行。
我国地理与地貌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李吉均院士,水文水资源学家刘昌明院士,冻土学家程国栋院士,地理学家秦大河院士,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学家姚檀栋院士,寒区工程、土木工程专家赖远明院士等6位院士莅会,来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南京地理与湖泊所、大气物理所、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地球化学所、地球环境所、成都山地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来自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和全国18所高校地学和冰川学界的百余位学者,以及施先生的亲朋故旧、学生纷纷前来参会,追忆先生。同期举行了《施雅风先生年谱》和《施雅风先生手迹》两书首发式。中国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孙鸿烈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专为《年谱》和《手迹》两书作序,并致电关注纪念会进展情况。
20日,86岁的李吉均院士坐着轮椅、吸着氧气,坚持参加完施先生的纪念会,向这位他所敬重的良师益友致敬。85岁的刘昌明院士说施先生是自己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位老师。1958年4月中国科学院启动甘青综合考察,刘昌明在与施先生接触的过程中,“施先生对年轻科研工作者既关心又和蔼。我在河西走廊做的几项研究他都非常支持,他为人和为学都是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的方向”。
程国栋院士说,施雅风先生是我国地理学界的泰斗,“就中国冻土研究来说,施先生的奠基和推进作用首屈一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他的带领下,中科院建立了冻土研究室,到1964年发展成了研究所。1978年经过特别的努力他得以率团参加国际冰川学术会议,施先生本人也先后任国际冰川学会理事和终身名誉会员以及国际冻土协会首届理事。“施先生除了主持奠基冰川、冻土、泥石流等研究学科外,他自己致力研究的领域也很多,都取得了重大成果。比如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与水文研究、中国现代冰川基本特征、巴托拉冰川变化、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青藏高原隆升、中国海平面变化、乌鲁木齐地区水资源、中国西部环境与古气候、中国西北气候暖湿化转型等等,这些成果获得国家和部级科技成果奖,或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代表中国科学院学委会和学部致辞,他说,从冰川考察到冰冻圈科学,从1959到2019年六十年间,从青藏高原、南极和北极(地球三极)到云贵高原、长江黄河,从冰川冻土积雪、气候环境变迁到第四纪冰川、海平面变化等研究领域,处处可见施先生培养起来的学生和后辈们的身影。“追随先辈,实现理想,施雅风的精神代代相传,延绵不断。”
姚檀栋院士1983年进入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所攻读博士学位时,师从施先生。他以“认真、严谨、创新、奉献、谦虚、童真”12个字来描述施先生的人格魅力。“先生不抽烟、不喝酒、没有其他业余爱好,惟一的乐趣就是出野外、做科考、做研究。先生常说,冰川事业是一项豪迈的事业,是勇敢者的事业。”
赖远明院士谈到2002年在与青年科研人员的座谈会上,施先生提出要“写大文章”,考虑问题要复杂深刻,这在现在来讲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2007年,施先生得知他正在申报院士,不仅把申请书拿来看,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他非常有帮助。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