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轩加盟《国家宝藏》探寻家乡国宝铜奔马前世今生 □资料照片
铜奔马是东汉时期青铜器,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公斤,属于国家一级文物,1983年被确定为我国旅游标志,是丝绸之路精神的象征,曾多次作为中国优秀文物的代表出国参展,得到高度赞誉。铜奔马于1969年10月在武威雷台汉墓出土,设计构思巧妙新颖,艺术造型精致优美,铸造工艺卓越精湛,拥有“马踏飞燕”“天马”“马超龙雀”等美称。
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自2018年12月9日开始,到2019年2月9日圆满结束,历经63天。2月12日记者从甘肃省文物局获悉,第二季中入选2019年《国家宝藏》特展的9件国宝近日正式揭晓,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的铜奔马位列其中。
9件国宝由观众投票特展评选委员会共同选出
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精心讲述了9大博物馆27件国宝的前世今生故事。2月9日,《国家宝藏》第二季收官盛典举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等17位馆(院)长与众专家学者、艺术家齐聚盛典现场,揭晓了由观众投票和特展评选委员会共同选出的最终入驻特展的9件国宝。
这9件国宝为故宫博物院“样式雷建筑烫样”、广东省博物馆“金漆木雕大神龛”、河北博物院“长信宫灯”、四川博物院“后蜀残石经”、云南省博物馆“聂耳小提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山东博物馆“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山西博物院“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
此次,还特意邀请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港珠澳大桥的总设计师孟凡超,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樱,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许杰,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晓鹰以及收藏家颜铮浩的儿子颜麟生亲临现场,另外,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邀请到原甘肃省博物馆馆长、现今81岁的初世宾先生,中国陶瓷鉴定第一人、故宫的“人间国宝”、现今96岁高龄的耿宝昌先生,一同揭晓本季最终入驻故宫博物院箭亭广场“九州幻方”特展的9件国宝名单。
特展名单公布后,17位馆(院)长现场庄严宣誓,志愿守护国家宝藏,守护历史,守护中华文明。这一幕让全场动容,很多观众不禁热泪盈眶。目前,《国家宝藏》第二季已在新春佳节的欢腾中谢幕,9大国宝特展将在己亥春节后于故宫博物院箭亭广场华彩上演。此后,在9件国宝之外,还将再添一件国宝——金瓯永固杯。借用吉兆祥瑞之意,祈愿国泰民安。至此,《国家宝藏》走过两季,走遍全国17家博物馆。
守护人黄轩演绎铜奔马国宝传奇
1969年,铜奔马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一经现世便艳惊四座。铜奔马的铸造者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精准地把握力学平衡原理,将马的全部重量集中在一只飞鸟身上,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使其回首惊顾的瞬间,塑造了一匹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1983年,铜奔马的形象被确定为我国的旅游标志,是丝路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
回顾《国家宝藏》第二季的精彩故事中,国宝守护人黄轩壮士出征,演绎河西走廊上的壮志柔情。他在节目中贡献出了虐心的“神仙眼泪”,演绎了铜奔马的国宝传奇。对于从小在兰州长大的黄轩而言,甘肃的天和地都是无垠的,而他守护的国宝,便是这无垠天地里的一匹骏马。铜奔马不仅是中国旅游的标志,它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这匹踏燕而飞的天马,是大汉军势强盛的象征。
在前世传奇中,黄轩化身张掖县长,购得“天马”,亲自带领将士平定羌乱,守护大汉疆域。然而,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在那场长达一个世纪的对抗中,无数将士的热血染红了河西走廊。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凭谁问:古来征战几人回?两千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壮志不改,前进发展的道路上虽历经坎坷,却始终一往无前。
节目中,这匹昂首嘶鸣的奔马这样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天马来兮从西极!风驰电掣,飒沓流星,我是汉家儿郎的力量,我是龙城飞将的速度。大汉的将士曾前仆后继,只为一个安稳的河西,广通西域。今天的志士们披肝沥胆,只为一个强大的祖国,海晏河清。我背负卫青的威武,霍去病的雄壮,我背负的是两千年来坚韧如铁的意志与决心!奔腾不息,与龙雀在时光中驰骋。昂扬嘶鸣,看中国在蹉跎中复兴。天马来,汗如红,涉流沙兮天下同!”
“铜奔马”之称一直被学界所肯定
铜奔马出土以来,关于其名字的争议也一直相伴。一些学者指出,此前“马踏飞燕”这个最广为人知的名字可能并不准确,大家主要的争论焦点在于马蹄下所踩的到底是不是“燕”,因为燕子的尾巴是分叉的,而这座青铜器上鸟尾巴并没有分叉。除了“马踏飞燕”外,这件青铜器还有“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多种叫法。
“在学界应该提倡大家统一使用‘铜奔马’,但在民间,大家如何称呼这件青铜器,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表示:“在学界大家一般都称呼‘马踏飞燕’为‘铜奔马’,在博物馆的介绍、文物存档、文物研究中,大家也都统一使用这一名字。在民间,大家喜欢叫什么就叫什么,哪一个名字更传神,更朗朗上口,更容易被人接受,那它就是一个好名字。””
她说:“‘马踏飞燕’是目前大家对这件国宝最为普遍的称呼,之前有传言说这个名字是郭沫若起的,我就这个问题专门询问过甘肃省博物馆的老馆长,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初参与过接待郭沫若的工作。老馆长告诉我,当时别人向郭沫若介绍这件文物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了‘马踏飞燕’这个叫法,所以肯定不是郭沫若起的,到底是谁取的名,现在也无从查证了。”
“这件文物是在1969年出土的,出土后不久就被送到了甘肃省博物馆,当时登记的时候,就是使用的‘铜奔马’这个名字。”马玉萍表示:“文物的命名是有一些要求的,包括简洁、准确、不能意会等,所以我们不能给文物起一些过于‘诗意’的名字。而且,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在评定文物等级的时候,也没有对‘铜奔马’这一名字提出异议,所以这个名字一直是被学界所肯定的。不过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对‘铜奔马’这个名字有一点儿不满意,因为这个名字只说到了青铜器中的马,漏了马脚下的鸟,我觉得还是有一点儿不全面,不过文物在学界的命名不宜轻易改动。”
郭沫若慧眼识“珍”铜奔马横空出世
铜奔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15公斤,它昂头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踏着一飞鸟。马头上一撮呈流线型的鬃毛指向慧星一般的尾部。它体型矫健,神势若飞,艺术造型优美,合乎力学平衡原理,且给人以腾云凌雾、一跃千里之感。
据了解,其实铜奔马曾经的出世也是多亏了一双慧眼,他就是郭沫若。1969年备战备荒,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的村民在挖防空洞的时候,刨地一不小心咔嚓一声挖到了东西。村民刨开浮土,拆开了砖头砌的墙体,用手电筒照到了一个阴森森的墓室。大队干部带着马灯、武器进入墓室,发现里头放着铜马、铜车等殉葬品。
村民原本想封锁消息,悄悄把铜器卖给废品收购站,换些钱买马搞生产。谁知消息不胫而走,愈演愈烈,甚至演变成了金马驹。公社书记非常重视,立刻向上级政府反映。武威的文物工作者党寿山先生亲自用架子车将文物搬运到武威文庙大殿保管起来。直到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寨首相宾努访问中国西北地区。他抽空来参观甘肃省博物馆,第一眼看到铜奔马时就对铜奔马的造型赞叹不已,认为它既有风驰电掣之势,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无疑是一件稀世珍宝。他对铜奔马大加赞赏,并许诺要回北京好好宣传,建议将文物送去北京展览。
随后,从1973年到2002年,我国先后发行了4枚以铜奔马为图案的邮票。1990年,铜奔马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与全国人民见面;2000年,铜奔马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和中学历史课本;2001年,在全国高考中,铜奔马作为高考作文题与几百万莘莘学子见面。
铜奔马创制者为南阳市西峡人张江
1989年,甘肃武威的两位青年文物考古工作者董洪、白明,经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终于找到了铜奔马的主人。他们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出土的铜奔马上有铭文记载着墓主人姓“张”,曾任太守之职。然后考查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了一个关键的证据:东汉时,太守为二千石官爵。据《后汉书》记载:“中二千石殁后,赐墓葬铺地钱二万。”而墓主人张某的铺地钱却有28000枚。再加上刚出土时混乱中流失的,就有二万枚以上。显然墓主人的官爵大于太守,应为侯王之爵。
他们进一步查阅清人张澍所著《凉州府志备考》,其中所记东汉时期在凉州任职的唯一“侯”兼太守就是张江。他被封为南阳析侯——“析”即析县,今西峡县的古代名称。他们另据铜奔马铭文及《通志》所载,知道张江当时为“左骑千人”兼张掖长。凉州自古为军事要塞,西羌人攻打凉州,须经张江戊守的张掖峡口。他因奋勇抗敌,保疆有功,被封为“破羌将军”——这与墓穴出土的银印“破羌将军”相吻合。
他们又查阅大量资料,从《后汉书》中发现一段记载:“析象,字伯式,广汉人也,其先张江者,封析侯。”该文末,对张江有一条注释是“张江为武威太守,因军功,封南阳析侯,因氏焉。”这两处记载,不仅证明了两位考古工作者的考证完全准确,而且“因氏焉”3字,确凿无误地说明张江因为被封为析侯,于是把析县作为他的家乡里籍,子孙后代在此繁衍不绝。他的后人——析象,字伯式,干脆以“析”为姓,连其先的“张”也不带,更为准确地说明,张江——铜奔马的创制者是今南阳市西峡人。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