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省十三届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做客甘肃新媒体集团省“两会”演播室。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
1月28日,省十三届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做客甘肃新媒体集团省“两会”演播室。严纯华谈到,兰州大学作为西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阵地的“双一流”高校,不仅要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更应能引领一个地区的发展。
“双一流”建设,应夯实基础、做好特色、凝练方向
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的高质量保障。唐仁健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举措,如:高等教育要着力推进“双一流”特色建设工程。然而,地处西北的甘肃省,在人才竞争没有优势、缺乏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不顺、传统优势学科面临东部高校强势赶超、新兴学科建设又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等情况下,要如何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搭上“双一流”的快车呢?
严纯华说,对于任何一个学校来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都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对于兰州大学来说更是如此。虽然地处西部,但是在“双一流”的建设当中,只要找到自己的特色、找到自己的目标,定能激发出强大的潜力。所以,我们把夯实基础,做好特色作为重点,这样,既能够把文章写到前沿、写到天空上,也能够把文章写到陇原大地和祖国大地上,为我们的国家、为西北、为甘肃做出贡献。
“从办学、发展以及今后的目标来看,兰州大学主体的发展思想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能力、提高国际影响力、提高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时能够使兰大的学生走出甘肃、走向国际,能够成为国内外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当然,我们首先要服务兰州、服务于甘肃、服务好国家。”严纯华认为,“双一流”建设不仅仅是资金、资源的分配,更是对一个大学的办学理念、学科方向的提升和凝练。对于一个大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其本身的文化,以及特色和特长,将自己积累的特色和特长与国际前沿的重大科技问题、科学问题紧密相连。
严纯华认为,作为一个大学来说,如何把自己的学科建设、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身边的产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当中,至关重要。如何把“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职能及科学创新方面的本能工作结合到一起,是关键所在。
希望兰州大学对社会产生的不仅是影响,还能够引领
兰州大学即将迎来110周年校庆之际,通过广泛的征集,凝练出了两个词、四个字作为校庆的主题,那就是“坚守、奋斗”。
“对于一个优秀的高等学校而言,它应该是一个知识的殿堂、思想的富矿,应该是一个人才培养之所,也应该能够为社会服务提供一些新点子、新的支撑力和创新力的地方。兰州大学如何能够跟甘肃、跟西北、跟西部的命运和发展紧密相结合?”严纯华说,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兰州大学先后建立了县域经济研究院、建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建立了一带一路研究院……或许不能够直接的或迅捷给地方经济社会给予技术或生产力方面的支撑,但是至少可以当个参谋,给出一个点子,提供一些数据,采用大数据技术来做一些分析,给出几个方案,给各级领导提供一些参谋意见。对于兰大来说,不仅仅是支撑区域的发展,还希望能够引领区域的发展。
“如果我们能够在占国家面积三分之一以上的大西北,竖起学科方面的一面旗帜,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思想,我认为这就是一所“双一流”大学在西北、在陇原大地上存在的最大价值。”严纯华对兰大今后的发展信心百倍。
严纯华告诉记者,从学科建设来说,兰大提出了“学科十字”发展思路,那就是——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
“兴文”指的是振兴文科,也就是哲学等社会科学;此外,兰州大学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本身积淀深厚,而且成果卓著,那么如何能够在高度竞争和发展中,站在世界的角度来发展自然科学和基础科学,那就是“厚理”;对于兰州大学来说,还要跟国家、跟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所以兰大从基础研究,到应运型研究,再到产业化研究是紧密衔接的,如何能够基于理科的基础、文科的涵养,随后发展工科,这就是我们说的“拓工”;兰州大学的生态、植物、草学……都属于在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学科,而且这些学科跟大西北,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农牧业交错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又紧密相关。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把农科做的更精,所以就有了“精农”的发展思路;2004年,在国家和省里的支持下,兰州医学院回归到了兰州大学的母体,实际上也为兰州大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平台,所以希望能够把医学做强,这就是“强医”。
“如果能够把这几篇文章一起做,我们就有了抓手、有了特色,在“双一流”的建设当中,我们就可以既立足和望眼于国际前沿,又能扎根于工业、农业等各种新业态和新产业,特别是基于科技创新所发展起来的一些新的行业和新的领域。”严纯华说。
立足学校与地方发展,围绕绿色发展崛起目标,打造生态创新城
去年年底,兰州大学立足学校和地方发展,提出了在榆中盆地建设生态创新城的构想,一时间,在省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省长唐仁健也明确提出,全面启动榆中生态创新城规划,统筹推进兰州大学“双一流”和兰州副中心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功能配套完善、营商环境一流、创新活力迸发的新兴经济增长极。
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绿色发展崛起目标,以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为核心点、启动点,由内而外、由点及面,加快构建以“四园”“四创”为内核的生态创新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全省转型发展新的增长极。
对此,严纯华表示,建设榆中生态创新城,是甘肃省面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我们积极支持并将配合省、市、区、县各级党委政府做好相应规划建设工作。对兰州大学而言,这与榆中校区的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自兰州大学在榆中办学以来的近20年时间里,我们始终在试图探索适合于兰州大学发展的校区建设条件,以及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道路。但是,由于办学经费不够充沛,加上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和滞后,所以要想办好榆中校区,那么周边的环境就应该得到提升,使我们的孩子出门能够感受到社会快速迅捷的变化,感受到在高科技的引领下、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推进下,各种业态的迅速崛起,感受到作为一个高等学校周边的文化和生活气息。
对于兰大的老师来说,也希望能够快捷的到达榆中校区,希望能够做到交通先行,能够以轨道交通的形式,拉近榆中盆地和兰州市区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轨道交通和便捷的公路交通,能够让四十公里的距离快捷到达,让“1小时的生活圈”“半小时的工作圈”等倡议能够实现。
兰大榆中校区周边没有教师宿舍,教师还是住在70年代所建兰州空军司令部的营房宿舍。理论上,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在一个经济上相对富裕、文化上相对发达、周边生活环境相对现代的城市来发展,那么如果能够营造出一个好的生态、能够把周边的环境打造好,那就能克服在办学当中的短板,同时让我们的老师在那里能教的下去、坐的下来、还能够住到学生的身边。
对于学生而言,在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能够与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脉动同频共振,并且利用他们的年轻、智慧,敢想敢干,为社会明天的发展做出贡献,才是他们的初衷。
西部高校培养的应该是具有西部情怀,能立足西部,又能面向世界的人才
兰州大学自建校以来110年的发展历史当中,始终置身于国际科学前沿,扎根于祖国大地,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相结合。兰大人始终以本科教育为傲,而且在过去的历史上也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奇迹,培养出来的人才既具有中国心,又具有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能力,并且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
严纯华说,对兰州大学来说,多年来恪守“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培养能够干事创业,具有西部特色,能立足西部,又能面向世界的人才。西部特色就是要有西部的秉性,同时要有非常敏锐的思维和非常扎实的功底,既能够解决国际前沿的科学问题,也能够结合我们国家的重大需求,解决关键技术发明、重大产业的引领和支撑问题。
在严纯华看来,西部情怀,恰恰是具有国际眼光,因为对中国来说,你要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那么这时候假如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西部地区,还处于经济落后、文化欠发达的状态,那么我相信,这对于世界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西部特色,首先就是具有国际眼光,能够深刻认识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走向,也能够认清自己可突破的方向。
严纯华说,对于甘肃来说,是三个高原的交汇之地,东西1600公里的跨度上,南边的陇南是嘉陵江流域,西北部是沙漠化的状态,中间还有祁连山,这样一个大生态、大环境,从地球科学的角度给了兰大一个最好的样本,从高度上来说第三极就在我们的研究视野里。同时,这里还是一个多民族交叉融合的地域,这里不仅仅是我们的理工科,包括我们的人文和社会科学,都能够找到自己可以突破的地方。比如敦煌文化、西北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核科学和技术、有色金属、水资源……水的问题、环境的问题、生态的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基础研究方面的问题……只要我们舍得投入,愿意去做垫脚人,那我们的学生,就可以走到舞台上,我们学生的学生,就可以走到舞台的中央。这就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的从业者,内心里的一种情怀。
“只要认准这个方向,两三年内打出一个基础,通过五到十年就能见到一些模样,那么假如再坚持十年、二十年,从学术上来说可以有两代人的投入,到那个时候,一旦我们的研究特色鲜明、积累丰厚、视角独特、问题又非常的尖锐,那么到时候,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严纯华对兰大的未来,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