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驾驶机车出库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兰州1月21日电(记者张文静李杰)21日,中国一年一度的春运正式拉开大幕。在中国西北兰州至敦煌列车的火车头里,火车司机张超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小心翼翼地驾驶着火车。
在同龄人中,30岁的张超非常幸运。他从爷爷、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舞龙头”,开着跑得更快的火车行驶在中国广袤的西部大地上。半个多世纪,祖孙三代人,共同见证了越跑越快的“中国速度”。
这位年轻的火车司机进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工作时段。据预测,今年铁路春运旅客发送量将突破4.1亿人次,日均1033万人次,比去年日均多运80万人次。
张超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嘉峪关机务段的一名火车司机。他驾驶的电力机车是目前中国铁路旅客列车牵引的主力车型之一。
张超说,比起爷爷和父亲,他很幸运,赶上了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时期。
张超的爷爷、79岁的张干臣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火车司机。近半个世纪前,每日与他相伴的是冒着烟煤气穿梭于山林间的蒸汽火车。
张超(左一)和爷爷张干臣(右一)以及奶奶在蒸汽火车前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1958年的一天,大街上的喇叭传出了“支援大西北,干铁路,开火车”的招工通知。还在读初中的张干臣果断报名。从普通学员到火车司机,他用了12年时间。
1970年,张干臣登上了蒸汽火车,载着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石油、钢材等货物,在甘肃河西地区开始了周而复始的工作。
冬天,张干臣所跑线路雨雪天气频现。爬进火车头,四面漏风,冻得直发抖,但他还不得不把头和胳膊探出去,随时观察前方路况,因为蒸汽火车的正前方几乎全封闭。夏天,他坐在坚硬的木头箱上,旁边是大火炉,高温炙烤下,满头大汗。
熬得住夜、挨得了饿、扛得住冷、受得了热、修得了车,是他们这一代火车司机必备的基本素质。张干臣也会觉得疲惫。但当把国家建设需要的物资安全运到时,枯燥和疲乏在那一刻显得微不足道。
身穿皮大衣,头戴大棉帽,将头探出窗外,保持观察的姿势,这是张干臣在儿子张利民眼中最帅的样子。因此,张利民希望和父亲一样,“跑火车”。
1992年,张利民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也开上了蒸汽火车。到了1994年,他开上了内燃机车。那时,中国铁路按下“加速键”,机车型号更新换代。
“冬天有暖气,夏天有风扇。”张利民说,自己经历了中国两代完全不同类型的火车,最有“发言权”,“这种幸福的感觉就像你正饿得前胸贴后背,突然有人给了一碗香喷喷的红烧肉”。
张干臣(中)为儿子张利民(右一)和孙子张超(左一)讲述铁路的发展史。新华社记者张文静摄
火车越跑越快,原来父亲要用10多个小时跑完的200余公里,张利民只需一半时间就可以完成。
2003年,中国郑重地提出了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构想,希冀列车在万里铁道线上加速奔跑。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万公里。
在张利民看来,中国铁路不断提速,他们是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和父亲从小到大深爱火车不一样,张超小时候不喜欢甚至排斥火车,因为爷爷和父亲都有“职业病”,作息不规律,和家人聚少离多。
但张超的生活却被各种铁路元素包围,“逃也逃不掉”。他和同学聊得最多的是“火车”,比得最多的是“我爸开火车,最厉害”。慢慢地,他喜欢上了火车。“越长大越明白,铁路就是我们的家。”
2015年,经过两年多专业学习和实践,张超成为一名电力机车司机。张超说:“爷爷骑自行车去开火车,爸爸骑着摩托车去开,我开着私家车去。我们都是中国铁路的受益者。”
从1997年至2007年,中国铁路历经六次大提速。时速200公里至350公里的高速列车走进百姓生活中。到2018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2.9万公里以上,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是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成网运营场景最复杂的国家。
张干臣为记者展示自己工作时曾经穿过的工作服。新华社记者张文静摄
张超去年通过了铁路动车组驾驶证考试,具备了驾驶动车的资格。“‘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得加快脚步不停歇。”张超说,今年他将开上动车。
兰州局集团公司嘉峪关机务段党委书记王建功表示,近几十年来,中国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火车司机也从最早的开火车凭经验和靠技术,到现在有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支撑,能够为旅客提供更全面周到的服务。
张超说:“爷爷和爸爸开火车时,只要技术好,减少火车维修次数,为国家节省资源,就很满足了。而新一代火车司机最重要的是保障行车安全。”
张超和爱人最喜欢给1岁多的儿子买和火车有关的玩具。“说不定他长大后,也会喜欢火车,想开火车,我会支持他。”张超说。
今年春运,兰州局集团公司预计发送旅客809.4万人,较2018年同期增长8%,运送旅客以经商、务工的返乡客流及探亲、旅游的客流为主。
春运首日,张超又开启了忙碌的跑车生活。“什么也不操心,就是把车开好,把旅客安全地送回家,和家人团聚。”(完)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