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湿地公园风景如画。(资料图)
悠悠丝路,亘古绵长。张掖,如同一颗镶嵌其中的明珠,这片绿洲自古农耕发达,是一处恬静富足的鱼米之乡。
改革开放以来,张掖市加快推进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金张掖”的金字招牌由此也愈发鲜亮。
过去,“金张掖”之“金”,优于沃土。如今,“金张掖”农业科学方面的“含金量”,几乎全部蕴藏在位于张肃(张掖至肃南)公路边的一个小院内。
这里便是张掖市农科院。院子不大,只有三栋小楼,周边是广袤的田野。很少有人相信,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小院内,竟然藏着多项世界之最:该院选育的“张亚2号”白胡麻为全球α-亚麻酸、木酚素含量最高的陆地植物;选育的“陇辐2号”是全球首个采用重离子辐照诱变的小麦新品种;从国外引进药用保健植物琉璃苣,张掖亩产量现居全球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张掖市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不懈优化生产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提高产业化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加快转变——
农业综合实力大幅跃升: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3.76亿公斤,农业增加值达到101.16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3倍和82.9倍。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建立:1986年,张掖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1989年被确定为全国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近年来,张掖市深入实施玉米制种、绿色蔬菜、肉牛养殖、优质牧草“四个百万工程”,做大做强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小杂粮、优质林果、花卉“六大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果丰硕:今年,甘州、高台、山丹、民乐、肃南5个“插花型”贫困县区脱贫摘帽,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3.21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08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2.1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2%下降到1.15%。
这两年,在张掖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叫做“创新”。
2015年6月,张掖市被确定为甘肃省唯一的全国15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之一。经过三年时间的建设,时下,行走在张掖,处处热潮涌动:创富中心、众创空间、创客咖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孵化园、创业园、电商平台等应运而生,怀揣创业梦想的青年遍布城乡……
因为旅游,“金张掖”声名远播。
张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深厚、人文景观荟萃、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2010年,张掖市的全年游客接待量为189万人次。2018年1月至11月,全市接待游客人数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94.8亿元。张掖市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
还因为一抹绿色,“金张掖”招牌愈发鲜亮。
张掖坐落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张掖始终把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
过去,祁连山因森林采伐、矿山探采、小水电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受到损害和破坏。近年来,张掖市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全力整治和修复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目前,祁连山保护区张掖段179项生态环境问题完成现场整治任务,保护区内探采矿、水利水电、旅游设施项目关停补偿退出工作基本完成,矿区矿点生态全面治理恢复,破坏裸露的地表重新“穿上绿装”。
“金张掖”“金字招牌”的“亮度”,还体现在一组组“鲜亮”的数据中——
1978年,张掖市生产总值仅为2.52亿元,人均只有257元。2017年底,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04.1亿元,比1978年增长160.4倍;人均达到3.3万元,增长128.2倍。
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991公里,是1978年的6.3倍。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259个,新建小康住宅23.3万户,农村实现了村村通硬化道路、动力用电、安全饮水、广播电视、4G网络“五个全覆盖”。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8.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5.7%,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平方米,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成全省首个“全光网”城市。
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普通高考录取率连续六年居全省前列……
“欢迎您再来‘金张掖’”,诚挚的邀请,发自肺腑,源于自信,更透射出自豪与幸福。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