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之40年】从争端"铁饭碗"到自己开公司最好的创业时代已经到来

时间:2018-12-24 23:10来源:大西北网-兰州晚报 作者:记者杨昕田玥 点击: 载入中...
  就业篇
  
  从争端“铁饭碗”到自己开公司
  
  最好的创业时代已经到来
  
  卢荫梧夫妇
 
  

 
  卢渊(右)开了自己的公司
  
  40年前,端上“铁饭碗”,几乎是人们对就业的唯一理解。40年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创业的热潮中,去追逐梦想。正如80后的卢渊,他毕业后进入国企工作,一年后辞职到私企上班,又过了5年再辞职,继而创业。如今的他已经是一家房屋中介公司的老板。用卢渊的话讲,一个崭新的创业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没理由不做出改变。
  
  傍晚,卢渊从公司回到家中,习惯性打开电视机,电视里正在播放电视剧《创业时代》。“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正是我们年轻人创业的故事,男主角黄轩也是我们兰州小伙,看起来特别带劲。”今年是卢渊创业的第3年,“渐有起色”、“小有规模”是他对自己公司的评价。卢渊的父亲卢荫梧坐在电视机旁感叹道:“我们那时是‘统包统配’、‘捧铁饭碗’,孩子们却是‘想干就干’,这不仅是政策的改变,更是理念的改变。”两代人,两种命运,却是时代发展最好的映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改革开放40年来,兰州市积极响应国家就业政策,城镇职工从“铁饭碗”到“合同工”,大中专学生从“统包统配”到“自主择业”,农村劳动力从“就业去远方”到“家门口就业”,就业服务从“劳务市场”“人才市场”到“人力资源市场”……短短几十年间,“就业”一词演绎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铁饭碗’是我们的理想工作”
  
  出生于1958年的卢荫梧是一家国企的老员工,今年刚刚退休。谈起改革开放前后就业的变迁,感慨颇多,“改革开放以前,庄稼人都觉得这辈子应该守着田、种好地。而城里的年轻人,要么接老一辈的岗位,要么通过考学获得国家分配的一份‘铁饭碗’。”卢荫梧说,“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那一代人,正好赶上国家号召青年人上山下乡,高中毕业的时候,我成为一名下乡知青。3年后我从农村回到城市,年轻人中有的在国企做临时工,更多人则待业在家或四处找零活。”1976年,卢荫梧响应号召选择了上山下乡,到榆中县插队。3年后,他被分配到兰州三毛厂,进国企是当时年轻人最好的选择,他得到了让人羡慕的“铁饭碗”。“刚进厂我拿到了工人一级工资35元,这份工资对于当时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卢荫梧说。
  
  卢荫梧的妻子崔承玲说:“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到我们高中毕业,正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我一毕业就进了工厂,虽然是临时工,但是却很珍惜那份工作。到了1983年,我在干了3年临时工后,有了一次通过考试选择进工厂的机会。”当年,崔承玲如愿以偿考进了甘肃一建,成为了当时企业第一批“合同工”。
  
  “从国家按计划分配到招工指标审批,从‘紧俏’的大学生到农村的‘轮换工’,从打破‘固定工’制度到企业自主招聘‘农村合同工’,就业制度的每一步变化都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卢荫梧这样总结道。让卢荫梧和崔承玲感叹的是,他们进企业、进工厂后一干就是一辈子,而几十年后,自己的儿子卢渊却放弃了国企的“铁饭碗”,跳槽到私企,继而创业。“现在的年轻人是自主选择、多元选择,时代真的不同了。”卢荫梧说。
  
  兰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以改革“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为突破口,坚持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广开就业门路,改革固定工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搞活企业用工机制,每一次探索的触角都昭示时代前行方向。经过40年的改革变迁,国家就业形式全面实现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兰州市也响应国家号召,一大批青年在高中、大学毕业后,拥有了不同形式的择业机会。
  
  “辞职是给自己选择的机会”
  
  “一开始,父母的就业观念曾深深影响着我。”卢渊说,他在大学学习化工工程专业,毕业前夕通过校园招聘,经笔试面试最终进入某大型国企,成为一名助理工程师。“刚毕业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干什么,就是看着国企牌子亮又稳定,收入也不错。”卢渊坦言。可是,这份工作和他的专业毫无关联,一时间令他找不到方向。“每天在车间里面对着机器,一天可能说不了10句话。一开始,我觉得可能是不适应,慢慢就好了,可是过了一年,我终于明白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这份工作并不适合我。”说到这里卢渊略显激动,“我要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于是,卢渊下定决心辞职。
  
  辞职的当天他就去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应聘。“2010年前后房地产行业很火,也有大量的就业岗位,我去应聘时,招聘企业就问我销售干不干,我立马同意,第二天就去上班了。”让卢渊没想到的是,这一干他竟真的爱上了这个行业。“一开始上班,真的是没日没夜地加班,为了销售业绩,为了曾经辞掉的‘铁饭碗’,更为了让父母放心,让自己干出个样子,我当了5年多的‘销售狗’、‘加班狗’。”卢渊说,“辞职并不意味着放弃、终止,而是有勇气的做出改变、一种全新的开始,它也无疑是给自己一个选择的机会。”
  
  辞掉国企的“铁饭碗”,走进私企从头再来,卢渊的就业经历正是如今年轻人就业渠道多元、就业观念转变的缩影。在兰州市人社局从事多年就业管理工作的王先生表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只盯着国企、公务员等稳定的工作,而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发展的需要,选择私企、外企、股份制企业等就业,也愿意打破地区、行业等方面的界限,在各种各样的单位之间流动,这样的变化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
  
  与变化一起到来的还有就业制度、服务的升级。其中,劳动就业法治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为就业工作的全面推进保驾护航。从1983年开始劳动合同制试点到1986年实行劳动制度四项改革,从1995年《劳动法》出台到2008年《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实施,促进就业和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体系逐步完善。从2002年开始确立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到2005年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延续扩展,再到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成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演进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突出创业和就业紧密结合、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积极就业政策不断升级,每一次实践的步伐都紧跟经济发展大局。40年来,面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周期,国家逐步完善就业制度、及时调整就业政策,在财政保障、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对外贸易、就业扶持等方面“精准”发力。
  
  “兰州市积极落实国家每一项就业决策,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一体化、全方位、网络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目前,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并发挥作用,形成了‘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为求职者提供便捷的公共就业服务。”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兰州市每年组织策划各类人才招聘会,截至目前共计2000场左右,通过现场招聘、就业网站、人社e图、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推荐就业岗位107万个;逐步建立起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407家,累计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4000人以上;全市各类就业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创业辅导、岗前培训、政策解读等就业服务,并已成品牌……
  
  最好的创业时代已经到来
  
  2015年,卢渊从兰州市就业局组织策划的一堂创业讲座上下定了自主创业的决心。这堂讲座正是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而举办的。卢渊和很多创业者们在这里作出了大胆的规划——自主创业。“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毫无规划的。在我有了创业的念头后,正赶上兰州市出台各种支持‘双创’政策,我参加了很多部门、单位举办的创业讲座、沙龙、观摩,通过政府搭建的各种平台和很多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团队进行了交流和学习,创业的‘底气’更足了。”
  
  公司从筹备到落成,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如今,两年多了,卢渊创办的地产中介公司利润不断攀升、业务也逐步扩大。“以前我对孩子创业很担心,但现在我完全放心了,因为创新创业早已成为了国家扶持的重点。正是改革开放40年的巨变,让我们都赶上了最好的时光,我也相信这个时代就是最好的创业时代。”卢荫梧说。
  
  创业是就业之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据了解,进入21世纪,全社会支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形成了供求双向选择、劳动者自主就业创业新格局。兰州市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不断推动创新创业热潮在金城大地涌动。
  
  多年来,我市依托兰州大学等5所创业大学的就业训练中心培训服务平台,引导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园区参与,以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为主要对象,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创业培训,建成了集创业培训、创业模拟实训、网创实训、创业扶持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培训服务平台体系”。据统计,我市自开展创业培训工作以来,共举办创业培训班1997期,培训学员近6万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4%,有力地帮助了参训学员实现了自主创业。
  
  与此同时,我市还先后开展创业创新大赛、“泛海扬帆·兰州启航”大学生创业扶持行动、大学生创业论坛等系列创新创业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2014年启动的“泛海扬帆·兰州启航”大学生创业扶持行动,四年来共资助扶持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255个,累计投入资金1300万元,项目年营业额达到33139万元,年净利润达到3998.2万元,年缴税496.2万元,带动就业3964人。2015年,我市研究制定了全市“双创”工作实施方案和财税支持等10项配套政策,截至2017年底,全市新增创业实体4.33万家,直接带动就业12.98万人。
  
  如今,越来越多像卢渊一样的年轻人加入创业大潮中,他们的梦想也在兰州市大力推进“双创”工作中得以实现。也有很多像卢荫梧一样的父辈们曾用双手为年轻一代打造出美好时代,支持着改革的每一个步伐。兰州晚报全媒体记者杨昕田玥文/图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