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淮、贺云伉俪书画小品展将于19日在兰州展出

时间:2018-08-13 09:36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鑫报 点击: 载入中...
中书协副主席翟万益題签:天籁人和

  “天籁人和——吴川淮、贺云伉俪书画小品展”


 
  
  展览时间:
  
  2018.8.19——8.25
  
  地址:
  
  甘肃省博物馆美术馆
  
  策展人:
  
  杨重琦   刘兴华
  
  指导单位:
  
  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
  
  甘肃省文化厅
  
  甘肃省文联
  
  甘肃省书法家协会
  
  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
  
  承办单位:
  
  鑫报社
  
  大西北文化传媒公司
  
  兰州圆得群文化传播公司

        协办单位:
  
  秦汉胡同国学
  
  西安兰亭文化艺术传播工作室
  
  陕西黄堡书院

        无一物酒业集团
  
  媒体支持:
  
  中国书法报、中国书画杂志社、荣宝斋杂志社、陕西省艺术界杂志社、文化艺术报、长安艺文志微信平台、中国书法家论坛、中国书法网、西部书画网,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大西北网、中国甘肃网、每日甘肃网、兰州晚报、兰州晨报、甘肅书画、西北翰墨网、大为书画网


  

“天籁人和——吴川淮、贺云伉俪书画小品展”

前言   


 
  天籁出天机,人和乐雅艺。
  
  吴川淮、贺云曾经是以诗结为夫妻的伉俪,现在一书一画,堪为神仙眷侣。我们在这里展示的,是他们近期创作的一部分书画小品创作,展示着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奇妙的艺术才能。
  
  吴川淮先生长年持之以恆每日以手札的形式记日记,日积月累,堪为当代学人与书法的自然结合,是当代为数不多的堅持书法书写性的墨人。著名书法家周俊杰先生评价:“其字颇富天趣,行草相孱,天真自然,每件均是可收藏的艺术品”。
  
  贺云女士的花鸟创作,丰富多彩,创作勤奋,每日不缀,尤其是对于各类小动物的描绘,惟妙惟肖,是当代花鸟画创作中不可多得的收获。
  
  这个展览,对我们甘肃的书画创作,颇有启示,所以隆重推出,以为借鉴。


  吴川淮简介  

  吴川淮1963年生于陕西铜川,祖籍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李渡。自署同官一水斋主,别名瀛涛,一水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民族书画院副秘书长、《艺术界》杂志社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长安书学院副院长。现为中国书协《中国书法大事记》(1949-2007)执行编辑。
  
  书法作品先后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全国草书艺术展、首届西部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中日第二十届自咏诗书法展,共和国部长书法展,第二届“杏花村杯”电视书法大赛,全国“洗夫人杯”书法艺术大赛等。
  
  书法作品荣获2009年“海西杯”全国书法大赛唯一的一等奖、首届“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佳作奖,全国“康有为杯”书法大赛三等奖等。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军事博物馆、陕西美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书法论文获“平复帖”暨二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二等奖、《中国书法》“书法三十年”优秀论文奖、陕西省首届文艺评论奖等,书法论文入选第七、八届全国书学研讨会(中国书协主办)、全国第二届草书论坛(中国书协主办)、第二届隶书论坛(中国书协主办)、第二届兰亭论坛(中国书协主办)、全国新文人书法研讨会、纪念黄庭坚理论研讨会、纪念傅山理论研讨会等。论文刊载于《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新大陆》、《艺术界》等杂志。出版有《以书为道》(书法理论评论集)、《朦胧诗赏析》(诗歌评论集)、《川云集》(诗集)、《涵蕴无语》(散文集)、《吴川淮书法集》、《中国当代艺术家精品藏书票·吴川淮》等。
  
  吴川淮书法,以颜真卿、章草(主要以王世镗一路)为主体,兼及二王、北魏、汉隶等。《书谱》杂志张培元评价他的书法是“古意盎然,浑然脱俗”。
 

吴川淮作品
































 

 

吴川淮书法作品集评

  
  谢云(诗人、著名书法家)   
  
  川淮天天都在写手札,一天一篇,将所见所闻记录于纸。他告诉我,白天工作太忙,基本不接触毛笔,晚上回来,拿起毛笔静静地记录一天有印象的事情。他的手札,写得自然天真,随性随情,心之所想,笔之所出,没有腹稿,只有一种拿起笔就要倾诉的那种感觉。这是一种最好的创作状态,如苏东坡所言:“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特别是他在宾馆的便条、牛皮纸上的书写,文采飞扬,墨气横生,别有趣味。看川淮的手札,是一种享受,书文并茂,篇篇好书法,篇篇好文章。

     王春新(著名书法家)
  
  川淮和贺云是对文人夫妻,他们在艺术上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十分执着,一直在不停的研究实践着。
  
  川淮特别勤奋,爱读书,善思考,坚持每天必读,每读必写心得,有时还会用手扎、扇面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记录面世,尤为可贵。他的手札,写得很自然,比他的创作的作品还出风采,我经常欣赏,欣赏其性情的自然流露,欣赏他的坚持精神。书法的自然书写是非常可贵的,一般书法家都很难达到,川淮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达到了,逸笔草草,颇见性情。如果每一个书法家都像他这样,谦虚,低调,读书,思考,我们时代的书法面目更有文化,更有个性。
  

  周俊杰(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每天用毛笔在不同质地、大小不一的纸上记下感兴趣的事,乃一件颇为有意义的事。当代人(更不要说书法界)恐怕能做到这一点的可谓寥若晨星。而吴川淮,这位极爱读书、收藏书的编辑、书法家做到了。他记的事相当广泛,有见闻,有读后感,有心绪,有忆旧,总之,生活中林林总总、大事小事、有感即记。这真是一个好习惯。而我对之更感兴趣的是,其字颇富天趣,行草相孱,天真自然,每件均是可收藏的艺术品。我记了多年日记,年龄渐老,则不再记,看到川淮如此认真,是否我也应开始用毛笔记些事情了?
  
  高庆春(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主任)
   
  川淮是从陕西走出来的学者型书法家,也是个才子。他有着关中汉子的坦诚、豪侠、热情,也有文人所特有的敏锐、固执、善悟。川淮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的勤奋和善于思考。说到书法自然具备书卷味,是先要多读书才是。川淮是我所熟悉的可称之为“书痴”的一个人。川淮对书法创作的态度跟其他人有所不同,主张有意无意之间,没有作专业书家的想法。他认为:“完全把这当饭吃,实在有些不值得。要在学术或创作上有一定成绩,才能得到内心的认可,写字是我学问以外的另一种收获。”
   
  李建春(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川淮历经孤灯寒窗,苦读诗书的磨练,因而他在寥寥数载便完成了由作家、诗人而书家的悄然嬗变,且出手便有不凡的表现。这除了他天智聪慧,对艺术形式敏锐的感觉和对技巧规律准确的理解外,文化的力量占了先机,书法仅为其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因此,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型书家。
   
   
  杨重琦(著名书法理论家,中书协会员、甘肃《鑫报》总编辑)
   
  吴川淮的行草带来更多对书法本源的思考。吴川淮至今每日坚持用毛笔写日记、便条,甚至公文。笔墨已成为吴川淮生活不可分隔的部分,这在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像古人一样每天坚持记录事件和表达心情,是写给自己看的,不做作不娇情没有功利性。他坚持书法的书写性。任何离开书写性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书法的变异往往不是突变的,而是渐变的,只有积累到一定的量变才能导致质变。  
  吴川淮的书法逸野、洪荒、苍茫、萧散,既有标新立异不拘一格的原创,又有中规中矩、不越雷池的传统;既有自然流畅洒脱闲雅的笔意,又有随心所欲、直取书道的构架,形成了具有魏晋遗韵的书法风格。
   
   
  时光(诗人、媒体人)
  每次看到吴兄川淮的书写时,我总能感觉吴兄川淮的字迹成为一个个富有弹力、血脉灵活,寓变化于规范中的图案。在一行一篇又变成倍增复杂图案的背后,也不难合乎情理的体察出他书写时的情绪。他很少单纯地使用笔墨,而是将中国传统与西方当代艺术中的多种绘制技巧融为一体,以创造出他想象中的风景,而这风景似乎是他精神的唯一安顿。他每天的艺文生活都是在午夜的《每日读书》中徐徐闭幕,黎明准时在《贺云花鸟》里缓缓开启。这个固定的女主角便是他的夫人——花鸟画家贺云。我看吴兄川淮,一片童稚之心,魍魉书痴之态,江湖沧桑之容。 

   


  书法的书写性与当代继承  

  ——品读吴川淮书法

  
  ◇杨重琦
  
  我们可以认定,篆书和隶书的笔法是最原始、最基本的笔法。中国书法的基本元素它具有浓郁的传承关系。书法基因如同人的基因是永恒存在的。人的基因并非代代相传,有时会隔一代、甚至隔几十代再现。今天评价任何一个书家的时候都必须有这样的考虑。品读吴川淮的书法也不例外。吴川淮书法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历史上的某种现象,并惊讶地发现,它们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会看到一些原始的书法基因。
  
  一
  
  书法是比较艺术,比较书法学以中国书法史为背景,从书法经典入手,以事实为准绳,以书法资料为依据,找到在不同时期、不同空间书法现象,分析书法形成发展继承传序和未来趋势。
  
  临摹就是比较。让我们把吴川淮书法和魏晋时期书法做一比较。
  
  先有必要回顾一下书法的最初状态。
  
  书法从无到有经历了结绳记事的漫长过程。造字之日就有书体存在;书体由实用向艺术转变,从文字符号到美学意识,经历了记事符号→美饰造型→记事与美饰并存→美饰定义→借字抒情→表达情绪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美学价值,这些阶段是互助联系,互相影响而又各自截然不同。魏晋时期是古书和今书的交替时期,是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交替使用时期。这种书法现象是中国书法变革时期的活体标本,一方面宣告了古书的式微,另一方面预示着今书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书法显示出无限可能性。把书法放在社会生活的宏观语境的背景下,找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研究不同时期书法艺术的存在形式及意识形态的关系,着眼于解释各自不同的风格各不相同的发展规律,从而探索书法的内在规律,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在特定时间的微观背景下,将同一时期或者同一人物的书法加以比较研究书法的变异和继承规律。如果同一时期书者的书法实践出现同一类的现象,如笔法习惯、章法特色以及美学价值的趋同性,就证明并开启这个时代新的书风的形成。而对一个书法群体的微观研究,则代表了一个时期的书法潮流和走向。
  
  吴川淮书法和魏晋书法相比有什么样的美学特征?正如王弘所言:“汉隶古雅雄逸,有自然韵度。魏稍变以方整,乏其蕴藉。唐人规模之,而结体运笔失之矜滞,去汉人不衫不屐之致已远。降至宋元,古法益亡。”他们共同呈现出三种书法原始美:即无拘无束、直扑心灵、天真烂漫的自然美;心想手到,不加掩饰的本色美;笔法起端结尾勾连引带的装饰美。书法的原始状态是自由的、真诚的、幼稚的、率性的、随意的,也是浪漫的、激情的、能够打动人的。这种原始自然的状态下,书体似隶非隶,似楷非楷,笔法以平动、扭转为主,很少提按。吴川淮的《老师的板书》、《新生老兄的减法》、《大连之行》、《办公室中午读聊斋》、《刘洪彪说》就是这类作品,
  
  其实他们是魏晋时期五体书法尚未形成和形成过程中的一种书体,这种书体恢复了汉时不衫不屦的风格,笔法平动使转,起笔和收笔的应带,强调笔锋行经中的力度和实度,往往是入笔之前笔锋在空中有一个弧线,落入之后以S形的实线行进,落笔时向下按出,再次形成在空中的弧线与下一笔相连。这一笔法的运行轨迹使字行和线条产生了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双重张力,颇有王弘“不衫不屐”的汉隶的情趣。从中可以看到书法某种隐形基因的复活和魏晋自我写作状态再现,表露了作品是不加雕饰的心灵之泉。
  
  二
  
  一片迷离景,
  
  其中文字深。
  
  只因无挂碍,
  
  且见墨中真。
  
  这首诗是吴川淮在临摹《散石盘》时写的。
  
  显然他的书法根在于此。吴川淮临摹和创作具有浓郁的金石味。事实上一个书者的书写状态往往表现为对篆隶的理解,其理解的越深,书法的精神层面越得到表现。因为古人的感知不需要心去感知,而是一种突然的彼此感悟,所谓见性成佛就是这个意思吧。
  
  章草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由隶变行、承上启下的关健一步。隶变行解决了快速书写性和字结构多样性的问题。以隶书为基础而创造出新的字体。
  
  楼兰残纸中《华玄》是1800年前古人写的章草,在隶书上加进了环绕、周转、倾斜,横画变短,字形变宽,线条粗细对比强烈,撒捺强调隶书的波磔,转折仍带有篆书的味道,方笔和扭转交替使用,线条点划控制力加强,“玄”字一点,下压力大势沉,下部笔画简练为蜿延而行的扭动状,“没使”结构新颖别致,两个捺写成柳叶状长点,疏展生动。吴川淮的章草《鲁讯诗》“曾警秋”三字点捺有燕尾遗风,“天”字与“华玄”中的“玄”如出一辙、“上”“是”“干”横划方笔起锋,齐头齐脑,出笔上挑,线条平直,入笔刚健和出笔的轻柔形成对比。偏旁多采用小弯的弧曲,转折少方角,多为圆转的弧线。线条的起端和末尾是一种开放的向空间发散的势韵,(不似唐楷强调藏头护尾,把复杂的用笔过程集中于两端),笔划边缘凹凸起伏表现出线条的内部运动的复杂,字外空间和字内空间互相打开,溶为一体,整幅作品古朴厚重,俊逸灵动,颇有魏晋古意且在章法上有创新。
  
  隶书是吴川淮的“强项”。虽字字独立,却行气贯通,字与字和行距沿用古隶的空间,但单字方整宽厚,字形有正方形,长方形,扁平形,不规则形。隶书的横画呈S形的波浪状,而吴川淮的隶书横划呈一线状,行笔果敢,行进沉实,出笔速达,横画像箭一样射出,具有力的美感。折转处多使用使转,即用指、腕扭力带动笔锋的调锋。
  
  “孝道要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吴川淮书写的家训似隶非隶似楷非楷,笔意是隶书,字形则是楷隶兼之,每一笔紧贴纸面,在行进中释放力量,有一种石滚子碾过地面的感觉。“竭”、“助”的由横到竖转折,用手腕的内旋力回转笔锋,产生了外方内圆的效果,这是一种较难驾驭的,典型的魏碑笔法,它不同于提按转向的笔法,这也是吴川淮作品充满古意的重要之处。
  
  吴川淮的隶书是篆隶和魏碑的结合体,溶拙与雅,实与虚,雄强与肖淡于一炉。“世界畸变推疆势,生死棋局期圣手。”我有意识把这幅作品和曰燕王所(注:此作为1800年前楼兰残纸)对比,以便看出他们之间的联系。“死”“圣”字轻笔入,重笔出,线条成流线型滴水状,一划好似抛出的物体。曰燕王中的王也是这种笔法,吴川淮的“世”和曰燕王的“寸”则是重笔起,轻笔出,起笔如直升机直上直下,方棱分明,然而以腕肘的横移使力于笔端,这种带特色笔法表达了书者的个性美学特征。
  
  书贵于法度成于胸襟,吴川淮书法有一种凌然浩荡庙堂气象,“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气韵畅荡,岩廊博广。颇有《西峡颂》的风度。
  
  “人”字一撇方笔直去,出锋稍收,一捺中锋切入,重势剁下,行至尾似停留待墨聚后而出锋,撇捺夹角大于45度,构成字形的稳写性,而“品”字三口则呈三个向不同方向倾斜的正方形,两字一正一斜交相而成,形成了矛盾的统一,这种对字形细节的处理,反映了吴川淮的书法水平。
  
  隶书美在曲、线条曲、笔意曲、心智曲、一波三折、曲中生情。而吴川淮的作品一反常态改曲为直,妙在线条变直而隶味犹在,直笔写出了曲幽的意境。“人间桂花落”笔意秀散,结字阿娜,流露出一丝丝“倦意”,如果说“人品”是豪放的西北汉子,那么“人间”则是纤丽的江南女子,两幅作品放在一起颇是朗才女貌的“绝配”。
  
  一个书法家能写出如此佳墨,足矣!“静”“惊”纤笔淡墨,“中”“山”重沉浓墨,轻重辉印,情趣十足。“惊”“鸟”“鸣”的三个鸟,三种写法各呈雅姿,“惊”字的鸟部四点如浮显在河滩里的石子,散闲嬉;鸟字的四点似幼蛇蜿蜓,首尾回应;“鸣”的四点若天边的一抹轻云,飘然而至兮,好个不经意!这三个不同的四点,若秦腔的尖板,花音二六,漫板的高峰唱段,各有各的韵味令人击节叫绝。
  
  书法光有情趣不完美,还必须有传承的出处。如日、出、山、春、空用笔和字形有明显的篆意,有的字形直接是篆。而整篇则有张迁zuan宝字的风格,可以说吴川淮将篆书和魏碑“化”入了自家笔底。(作者系著名书法理论家,中书协会员、甘肃《鑫报》总编辑)

 

贺云简介


 
  贺云,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书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理事。绘画作品入展全国新闻系统书画展、中国民族书画院院士展、第二届中华之光全国书画展、第二届华夏之星书画展、西园雅集·全国名家绘画展、“窗边月如初”-----吴川淮、贺云书画展等。她曾是上世纪从八十年代活跃在诗坛的女诗人,出版诗集《川云集》,在《诗歌报》、《诗选刊》、《长安》、《中国诗人》、《铜川文艺》发表组诗,其诗歌《浅水湾》、《漠地》、《老地方》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以后曾担任过报社记者、电视台编辑等。2010年后,从事绘画创作,她的绘画作品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他们认为她的绘画纯粹,构图丰富而简约,没有习气,是当代难得的以自学画出自己境界的画家。  

贺云作品

  












































  贺云作品集评

  
  谢云(诗人、著名书法家)

        贺云绘画具体没有跟着哪个老师学。大自然是绘画的最好的老师,有慧心有爱意,才是一个画家的基础。贺云看花花木木,琢磨其中的色彩变化,也看一些大家的花鸟作品,体验用笔用色,化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她的作品脱俗,没有习气,没有矫揉造作,很雅。她是一个爱生活、爱花鸟虫鱼的人。花鸟虫鱼在她的笔下自然地生存着、活跃着、跳荡着。从她的画中,可以看出她天性中的细腻与细致,无论其构图,其题款的位置。
  
  王春新(著名书法家)

         贺云的花鸟扇面画得非常好!没有习气,自学成才。她以前是一个诗人,转换身份,成为了一个画家。她的画雅俗共赏,人见人爱,尤其是小动物,画得非常可爱,可见她的爱心!她画了几年,就画得如此水平,是一个有天赋有潜力的画家。她给自己创造了一个艺术的时空,在万紫千红中遨游,我通过川淮微信,每天欣赏她的花鸟,也看到她天天进步,希望她越画越好! 
  
  张玉梅(《光明日报》高级记者、书画版编审)

         贺云的画,原作比印出来的还要好!她的画很静,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沉静,有那种女性所特有的柔情。她的画,不同的花和不同的鸟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花鸟世界,她用一种极大地爱心,用那种和这些自然世界融合的爱心来作画,一点都不俗!看得出绘画的创作,是发自她内心的。
  
  贺云的画是画给自己的,是一种闺秀之作,她从开始作画就没有想到要向别人展示,但这也恰恰成全了她。一个人把一件事当作很高兴的事情去做她就做成了,没有任何的负累,自自然然地开花结果.清清淡淡的悠然飘香。我向人推荐贺云的画作,是因为我更能读懂她的画,我把贺云当作我的一个艺术的观察对象,我也相信,她的画作将会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并喜爱。  
  
  张瑞田(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贺云的画清雅,温柔,洁净,讲究方位的摆置,很有一种女性之美,不阴柔而充满了阳光,这似乎是天然的一种结合。很多人画了几十年,也没有达到她的那种感觉。中国画深厚的“门槛”,竟被她很快地破门而入,原来爱好是天然,她早就应该好好地画画了。绘画是画心、画境、画己、画物,贺云的花鸟愈画愈好,愈画愈入境。贺云的画,最大好处是没有障碍,直至画质。艺术相通相合,从贺云绘画上能够读出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追求画面的完美,追求那种对比中的空间,从开始不太熟练的笔墨,到现在越来越具有笔墨的表现意识,她是在飞速的进步之中。艺术的土壤是要自己去开拓的,需要从自己的心灵挖掘,当然也要向传统靠拢,但艺术属于有生命的东西,不是学院派的教案,也不是摆着什么架势,而是通向生活的那种幽静,那种禅意。
   
   
  

  原来爱好是天然  

  ——读贺云画作

  
  ◇张瑞田
  
   一
  
  我是在好朋友川淮每天的微信里读到“贺云花鸟画作”的。开始不知道“贺云”是谁,后来才知道是川淮的爱人!而“贺云花鸟画作”似乎是微信里每日早餐前后的一个节目,准时准点地发布,让人赏心悦目,清新雅静!
  
  这个微信上的每日画作,据我观察,已经有了几年,就这种坚持精神,这种勤奋,在很多的画家身上已经看不到了。而且绘画的题材愈来愈多,绘画的形制也在团扇、扇面、斗方、四尺、条屏的多种形式下转换。据我观察,她的创作没有重复,每天都有新内容,每天都有春风拂面的感觉。这不仅仅只是激情,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发现。她在不同的传统的画境中漫游,随意地撷取。
  
  过去我们喜欢说自学成才,但到了新世纪以后,基本淘汰了这样的说法,贺云是一个例外。她没有练习过什么《芥子园画谱》,也没有跟过哪一个大师学过画,但她是一个具备了艺术气质与天赋的画家,她告诉我,所有的画家都是她的老师,从每一个画家吸取一点就让她受用无穷。她的绘画证明,绘画,特别是中国水墨画是能够自学自悟,能够自我完善的。相对于那些跟着某位画师或者是从老年大学书画班出来的人,贺云的绘画显示了一种朴实的个性,显示出了一种优雅,而那些学画者多有习气,不是带有画师的某些惯性,就是老年书画班的那种俗性。相反,恰恰是她完全的自学,完全是用心来体会,所以起步就带有着一种个性,不是强烈地要表现个性,而是自然的流露个性。
  
  贺云的画清雅,温柔,洁净,讲究方位的摆置,很有一种女性之美,不阴柔而充满了阳光,这似乎是天然的一种结合。很多人画了几十年,也没有达到她的那种感觉。中国画深厚的“门槛”,竟被她很快地破门而入,原来爱好是天然,她早就应该好好地画画了。人生有很多的歧路、弯路,人生就是在找自己,找到自己是干什么的。贺云,天生就是一个画家!所幸她找到了自己的归途,找到了自己的“林中路”(海德格尔语)。中国画,磨人磨性,有很光辉的内在的东西,贺云的绘画,正展示着那种精神的开阔,那种恢弘与柔美结合的东西。
  
  绘画是画心、画境、画己、画物,贺云的花鸟愈画愈好,愈画愈入境。贺云的画,最大好处是没有障碍,直至画质,几年之中,她不断自觉地培养自己笔墨的直觉,不断地在笔墨的构成与表现上寻找着一种准确。所以,她的绘画一直在快速地进步着,愈来愈有味。绘画很怪,有的人愈画愈笨,愈画愈找不到北;有的人愈画愈灵,愈画愈显示出那种生命一体的本真。贺云当然是属于后者。
  
  她为什么能够画这么好,原来她过去是一个诗人,任何的艺术都是以诗意为领先的,诗人容易入境,诗人有一种自己的语言秩序和想象的世界,贺云的绘画是人生的一种转捩,是诗歌艺术的一种转捩。所以,她能够很快地超出许多所谓是“画家”的人,因为她诗情饱满,可以看出她的绘画也是诗情荡漾,神采飞扬。
  
  艺术相通相合,从贺云绘画上能够读出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追求画面的完美,追求那种对比中的空间,从开始不太熟练的笔墨,到现在越来越具有笔墨的表现意识,她是在飞速的进步之中。艺术的土壤是要自己去开拓的,需要从自己的心灵挖掘,当然也要向传统靠拢,但艺术属于有生命的东西,不是学院派的教案,也不是摆着什么架势,而是通向生活的那种幽静,那种禅意。
  
  二
  
  在当代画坛,我觉得贺云的绘画,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特例。绘画的路子也是多样的,她的绘画就从自己的心里走出来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精神的单纯与丰富,由此也可以看出生活是一切绘画及艺术的底稿。她没有老师,但她凭着自己的灵性,凭着自己的观察。无师自通,不是没有老师,而是没有具体的哪个老师,她所接触的所有的画家,所有的画册,包括她所接触的一切的花花草草,都是她的老师,搜尽其峰打草稿,目尽奇花作诗篇。
  
  贺云的画作,最好的体现是一种很纯粹的精神,没有污染,晶莹透剔。这得益于她没有习气,她就是从生活到生活,从自己到艺术,没有那种所谓的专业化训练的基础,而是靠着自己的悟性和勤奋,很多的东西自然地进入了她的画里,浓淡、虚实、空间、对比、色彩、水墨……都来了。曲尽其形似,至其意态情性之所聚。她的绘画,在表现着她的生活,写意着她的生活,虽然没有具体写实,但反映着绘画是她每天醉心的日课,不断地开掘着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不断地在自己笔下的花花草草的世界里,体会着世界之美之灵之态之婆娑。
  
  从贺云的介绍里,我们知道她从小就喜欢绘画,但几十年来并没有拿起画笔画画,而是因为几年前有一次脚骨折后在家静养,无聊时才又拿起了画笔,谁知道这一拿起画笔,就不可收拾地画到了今天。这是一次人生的意外,也是人生的又一次的造化。因为这样的一次意外,完全为她打开了另外的一个新世界。如今绘画成为了她每日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
  
  从她的画中可以看出她绘画的主体性,她的绘画是在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动地去选择,她今天想这样画就这样画,明天想那样画就那样画,绘画于她,完全是自由的,随性的,所以她的绘画一直在变,一直在进行着一种笔墨的实验。当代画家中,很多画家已经失去了自己绘画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而恰恰是贺云这种很自然地画画,体现着作为生命主体的艺术自由。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说:“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这段话可以作为贺云绘画的注脚。
  
  三
  
  去年年底“窗边月如初-----吴川淮、贺云伉俪书画展”在北京文人画院举行,产生了很大的轰动,连八十八岁著名的谢云老先生都亲自到场祝贺并为他们撰写了文章。这是因为大家在熟悉的川淮背后突然看见了不同凡响,一鸣惊人的画家!从以前写诗,到现在书法、绘画,情感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同时艺术改变了这对夫妻的命运,艺术也圆满着他们的精神生活。熟悉他们的人说,他们是真正的“黄金搭配”,我以为然也。
  
  中国画怎样画,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实践。现在的美协的展览,让每一个参展者都如同脱了一层皮,因为要制作,要小写意表现大写意,用照片似的效果来表现生活,画家为展览而画。贺云的画,完全是为自己而画,为自己的爱好去画,这与为展览而画就有着一种本质的区别。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应该是建立在快乐的原则上的,这是一百多年前叔本华所倡导的,但人们为了目的的活着,而丢掉了本真的东西。看贺云的画,恰恰唤回了艺术就是生活的这种理念。近千年的文人画的传统,就是通过笔墨书写精神,通过笔墨书写胸怀。
  
  读贺云的画,我忽然觉得,绘画也是通向心灵和谐的一种方式,通过笔墨,通过自己内心结构的外化,尤其是对花鸟万物的临摹,人可以在通过这种艺术的方式进入自然的领域,这本身就是一种最为传统的形式,但似乎已经被人忘了。艺术可以改造人,人也可以去创作自己心爱的艺术形式。或许每一个人都有艺术的情结,只待通过某种修炼的方式去打开。贺云画画,就是一种自我的“修炼”,自我精神的完善而抵达一种完美的境界。我希望她能够继续不断地挖掘“自性”,把笔下的水墨达到一种物我相忘的那种深邃的境界之中。
  
  我是很喜悦地很兴奋地读每一天川淮在微信上发表的一幅幅贺云花鸟画,我似乎每天都置身在一个大花园里,欣赏着不同的花卉,听见鸟儿们的鸣叫,看着万物生长。更为重要的,贺云是这个百花园里生长着的一颗“树”,这颗“树”也渐渐地枝繁叶茂,渐渐地成熟,这是一种自然的生长过程,这是一颗心对于万物的包容。
  
 (作者为全国著名书画评论家,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奇女子贺云

——我读贺云的画

  
  ◇张玉梅
  
  一
  
  第一次见到到贺云的画,还是从川淮《以书为道》这本书上看到的。川淮长期在京,想念妻子,回家发现从不画画的妻子竟然画了那么多的画,很惊讶,正好他又出书,就选了一些画作登了上去。这不登则罢,凡是看过这本书的朋友,除了说川淮,都会提到贺云。川淮是无意中给夫人做了广告!大家的印象,他们郎才女貌,是一对多才多艺的伉俪。川淮写字写成了书法家让人没有想到,贺云画画将成为一个画家更让人没有想到。当代社会,人的社会身份不断地变化,变化最多的就是职业和爱好的变化,他们能够把一种爱好变成一种发展的事业,这是他们的人生之大幸。
  
  因为关注,就很想看到贺云绘画的原作,便托川淮带过来欣赏,川淮就带过来多张,还有从电脑上看到的,基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贺云的画,原作比印出来的还要好!她的画很静,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沉静,有那种女性所特有的柔情。她的画,不同的花和不同的鸟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花鸟世界,她用一种极大地爱心,用那种和这些自然世界融合的爱心来作画,一点都不俗!看得出绘画的创作,是发自她内心的。我听川淮说贺云是在一次脚骨折之后,为打发无聊的时间才开始画画的,真是“祸兮福所伏”因为一次灾难,艺术给她打开了另外的一扇门。贺云说,她从小就爱画画,画那些挽髻飘带的仕女和自己喜爱的花,那也是一种自觉的涂鸦。那些画作让人想到了张爱玲给自己的小说所画的插图,那种感觉是那么一致。我相信对于贺云来讲,过去是不知道自己能够作画的,她实际就有这种天赋,只是缺乏开发。她的画带给人极大的享受,虽然由于时间短,在用笔上还不能够算是成熟老道,但它很雅静,很和谐,很耐人品味。她画的就是传统,在不断的临摹中间寻找着自己的意境,很巧妙,构图也别致,浓淡干湿,意境很美!我总想,每一个人是不是都有绘画的天赋?答案是不一定,但一定要开掘,贺云的画作,证实着一个人怎样来发掘自己,发现自己,这种发掘和发现,一定要基于一种文化的底子。一个人的做事,肯定是要以文化为根基的,贺云以前写过诗歌,写过小说,编过报纸,当过记者,这不同的生活境遇给了她丰富生活与艺术的底蕴,所以她作画对于别人来讲,可能很惊讶,但我一点都不惊讶,只是心里产生了很大的敬佩。我曾经到过农村和工厂进行田野调查,和旬邑的库淑兰长谈,读靳之林、尹吉男、吕胜中的书,他们都发现在民间有一种美术的力量,自发的,传统的。贺云是被动地同时又是自觉地开始画画的,很多的作家诗人在近些年都转向了这个领域,有的业余,有的专业,使整个的画界出现了变化。贺云的画,画的是传统,画的是自己,画出的是自己的审美,这个审美是女性的,同时也是一个当代人走进传统的一种画面展示,充满了诗的意境,也充满了作为一个女性内在的诗意表达。
  
  二
  
  八十年代后期,川淮和贺云都是铜川文坛当时非常活跃、小有名气的作家。我收藏了一本川淮和贺云婚前著的诗集《川云集》,这本书当时只印了300本,凝结着两个人的青春浪漫的故事,他们在婚礼上大多送给了亲朋好友。其实,遗憾的是他俩很多发表过的诗歌都没有收集到里面。看着这些诗歌,我总联想到贺云的画作,我也在她的诗作里,发现着她的视角。
  
  “五月的梧桐花落了……
  
  香依然销魂
  
  依然在旷野的视距里
  
  摆动着醉人的细风
  
  依然在小道的弯延中
  
  走出一程程迷蒙……”
  
  -----(《梧桐五月花》)
  
  这写的是梧桐,更是一种感觉,一种韵律。
  
  “是向大自然昭示不屈吗
  
  是与生俱就的柔韧笔挺吗
  
  在旷野云封雨冻荒冷孤寂之时
  
  你,却傲然无悔地刺向了穹空”
  
  -----(《那一片林》)
  
  写的是林,更是一种傲骨,一种蕴藉而发的精神。
  
  “也许
  
  是无愧于蕴藏己久的热望
  
  终归在一个深秋的季节
  
  全部捧出
  
  当今天带着坦然的微笑
  
  立足于这片空旷的田野的时候
  
  你那颗小小的心里不知
  
  有没有过拥有这片广袤土地之动情的欢呼”
  
  ------(《野秋菊》)
  
  “用碧绿的裙带
  
  铺柔柔一席小憩之地
  
  以天意洒几粒褐色小石
  
  做起漂亮活泼的缀饰
  
  汹涌的海水在这里突然变得温顺
  
  缓缓地缓缓地扑打岸边的沙地”
  
  -------(《浅水湾》)
  
  不用再引述贺云的诗了,她的确是一个才女!她的诗和她的人和她现在的画一样,都记录了她心灵的世界,都是一种美。读贺云的诗,我总想到了林薇因,很多人都知道林是一个设计师、建筑学家,可是她也写了不少的诗。诗歌是最不能掩饰自己内心的精神披露。贺云的诗歌除了激情,更多的是一种静观,是一颗慧眼穿透时空的那种通脱与坚韧。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可能是因为成家有了孩子的缘故,她就很少写作了。这是一个很遗憾的空旷期,也许更是一个集蕴的阶段。现在看她的画,就不能不读她的诗歌,这些诗歌虽然已经过了二十多年,但是其内在的精神是和这些画联系在一起的。诗歌是贺云艺术创作的源头,也是她绘画的基础。
  
  贺云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几十年来,相夫教子,努力工作,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她也的确是一个奇女子,艺术家,!她写诗写的是自己,她画画画的还是自己。一个西方的画家说,画家画了一辈子的画,结果发现画的全是自画像。这一句话是颇有深意的,贺云的画和诗歌,在证明着一个人的创造,在证明着一个人全部的内在的美,从内到外,从这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不是跨越,是自然的转型。我希望我身边的朋友都能够有这样的转型,都能够挖掘自身另外一个世界,都能够更完美地表现自己。现在很多人还不知道甚至不相信贺云会画画,画出好画,但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她的画已在北京画展上获得了好评,也被收藏在铜川电视台开播二十周年纪念画册里。我还见过她的一些摄影作品,也是很有审美观和技术含量,非一般人所能比的.我想,这些都是一个人才情所致,自然流露的结果。
  
  二十多年前,川淮颇具深情地给贺云写了一首诗,如今再看着贺云的画,确实让人浮想联翩。川淮在二十年前的诗句中预测到了当下,那时候他懵懵懂懂地勾画着二人的未来世界,谁知道竟成了今天的写真:
  
  “五月的风里你款款地走来
  
  而我竟被你点亮了
  
  一反往日沉闷中我那倔强的夯歌
  
  竟在此刻逍遥如橡树的婆娑
  
  …
  
  这沉沉沦沦的尘世里
  
  千千万万的画面此刻也该生动起来
  
  为了有你也为了有我
  
  今后这光亮就开始朗朗地照了
  
  穿透年轮里风风荡荡的河
  
  摇一只船儿载着你也载着我…”
  
  ------(《五月---写给小薇》)
  
  三
  
  我初到川淮和贺云在铜川报社的家,没想到的是,平时不修边幅,毛毛燥燥的川淮,还有一个如此干净整洁温馨浪漫的家!可以想象,贺云在这个家里超出常人的付出!更令人没想到的是,文静秀丽的贺云竟会做得一手好菜,尤其是鱼。川淮多次给我说过贺云的鱼做得好,没想到到了他们的小家,尝到了贺云做得鲜美的鱼,确实是一种口福。无疑,川淮是一个非常有福气的人。
  
  多年来,川淮在外,全家的事情都落在了贺云身上。儿子吴骐那时候上初、高中,由于担心孩子从小身体弱,贺云天天除了上班想的都是给孩子变着花样的做饭,辛苦了好多年。孩子上了大学后,贺云又不甘寂寞,学会了开车,星期六、星期天有时间就带着父母去兜风,铜川的沟沟岭岭,她让二老转了个遍。川淮只要回到铜川,也总让贺云开车带他到铜川的塬上去转转,因为他常说在北京没有时间上山他就把北京的高楼当作了一座座山,贺云听了既难受又同情,就拉着他时常过过逛山野的瘾。单位电视台搬到新区后,贺云为了照顾父母,就近买了房子,从看房买房到装修搬家整个流程都是她一个人设计并找人完成的……正是这么一个看似文弱的女子,可能是由于从小生长在军人家庭的缘故,骨子里流露出来的都是一股凡事不服输的倔强劲头……
  
  我现在看着贺云的画,读着她过去的诗歌,感到这些都是从她心里自然流淌出来的,她用一颗诗心完成着一种和文学相同的创作,就宛如她日常的工作生活一样,平凡中有蕴藉,平凡中出奇迹,整个画面上是一种对生活深深的爱意。我们都生活在被动与主动之间,贺云主动地突破了了自己,超越了自己,绘画给予了她大喜悦,同时也给了欣赏者更大的喜悦。静默之中花卉和那鸟儿、小鸡们画活了,古人说“万象在旁”,这些生动的画面,印证着生活给予人的精神的力量。
  
  写到贺云,我就想写写铜川。我在西安认识很多铜川人,不少都是艺术界的,才气横溢,这是一群人,铜川开花,出来结果。川淮到了西安,到了北京,把铜川河南话也带到了过来。但我见了贺云,她俊俏的外表带上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显得格外出众。贺云虽然生活在铜川,但她在不断努力充实着自己,也改变着人们对于铜川的印象,而这完全是她个人的努力。文化不是人吹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贺云这样的奇女子从诗人到画家的转变,是她一个人的事情,但也体现出一个人和一个城市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人多起来,这个城市的文化分量才真正是厚实的。
  
  贺云的画是画给自己的,是一种闺秀之作,她从开始作画就没有想到要向别人展示,但这也恰恰成全了她。一个人把一件事当作很高兴的事情去做她就做成了,没有任何的负累,自自然然地开花结果.清清淡淡的悠然飘香。我向人推荐贺云的画作,是因为我更能读懂她的画,我把贺云当作我的一个艺术的观察对象,我也相信,她的画作将会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并喜爱。  (作者为《光明日报》高级记者、书画版编审)

飞花雪墨见文心

——我读吴川淮、贺云书画

◇谢云 
    
   “窗边月如初”是一个特殊的展览,是吴川淮、贺云伉俪的书画展,在北京文人书院举行,我和李世俊先生等人都参加了这个展览的开幕式。这个展览规模不大但很精致,国外的展览很多都是这样的,大家温馨地坐在一起,看画聊天。在展厅,川淮问我:“可以吗?”我说:“大可以!”
  
  他们夫妻二人这两年是我的邻居,经常到我这里来,我在他们不大的房子里也看到过他们的作品。他们不是在有意识地创作,而是在写心志、记录生活、读书思考。但我认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艺术不是为了让人看,而是让自己看,让艺术滋润自己,让自己在艺术中升华。他们在北京自己的房子里,天天创作,其乐融融,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吗?
  
  这次展览的作品,川淮展示的主要是他写的日记手札。他天天都在写手札,一天一篇,将所见所闻记录于纸。他告诉我,白天工作太忙,基本不接触毛笔,晚上回来,拿起毛笔静静地记录一天有印象的事情。他的手札,写得自然天真,随性随情,心之所想,笔之所出,没有腹稿,只有一种拿起笔就要倾诉的那种感觉。这是一种最好的创作状态,如苏东坡所言:“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特别是他在宾馆的便条、牛皮纸上的书写,文采飞扬,墨气横生,别有趣味。看川淮的手札,是一种享受,书文并茂,篇篇好书法,篇篇好文章。
  
  贺云的绘画这两年进步很大,她没有老师,一个人看花花木木,琢磨其中的色彩变化,看别人的花鸟作品,体验用笔用色,化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她的作品脱俗,没有习气,没有矫揉造作,很雅。她是一个爱生活、爱花鸟虫鱼的人。花鸟虫鱼在她的笔下自然地生存着、活跃着、跳荡着。从她的画中,可以看出她天性中的细腻与细致,无论其构图,其题款的位置。她的画好,川淮题款也好,非常搭配。现在很多这种扇面,这种大画,题款很糟糕,不能目睹。有的画家只能题穷款,落个名字。贺云画上面的题款,有的完全是川淮吟出的自作诗。题款上面的真草隶篆,各有其长。她的画,恰恰就是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的展现,佳配。
  
  我知道,他们夫妻二人过去都是写诗的,川淮现在也是天天写。他们从诗人转换成为了书画家,天造地设,是一件在别人看来很难在他们却是很自然的事情。特别是贺云,几年下来,她的画就有了自己的格局、自己的气象。艺者,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生活的丰富与充裕。这个展览能够看出很多内容,不仅仅是书画,更多的是书画作品所体现出的那种涵养、那种生活趣味、那种生机和自然。
  
  古人诗云:“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书画家最重要的是做一个文化人,川淮夫妻就是文化人。文化才是书画最内在、最值得品味的,我在他们的作品里体会到了这种宝贵的文化传统的沿承。他们很谦虚,也很低调,生活是他们的,日子也是他们的。每个日子都有收获,这就是他们的状态,完全可以作为年轻人的楷模。这也是这个书画展在当下对人的启示和意义。(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兰大一院战“疫”医生伉俪:隔窗相会互道“加油”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