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寒门学子公益活动2018再出发……
寒门学子形象代言人佟丽娅
【寒门学子】第五季宣传片
大西北网讯(记者孙雅彬)盛夏来临,一场资助甘肃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公益活动正在陇原大地展开。此次活动是CCTV-7《聚焦三农》栏目联袂大西北网共同发起的,活动旨在资助甘肃农村品学兼优的家境贫寒的高校新生圆大学梦。
2018年高考录取陆续进行,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收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十年寒窗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可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准新生”们,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尤其是对于那些祖祖辈辈靠务农生存的农村孩子来说,高额的学费对不少贫困家庭着实成了一份沉重压力。有的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得不自己打工挣学费,有的甚至被迫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而他们的放弃,对社会是一种损失,他们不应该被学费阻挡在高等教育的门外。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们是多么激动?面对学费他们是多么无奈?曾经他们对大学有着怎样的憧憬?现在他们在怎样努力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2014,暑期公益活动“寻找筹集学费的寒门学子”启动,一对一资助节目拍摄贫困高考生,持续三年。
2017,联手全国16家媒体,帮助180多名贫困学子顺利入学,每位得到8000元学费资助。大西北网推荐的四名寒门学子获得每人8000元的资助。
2018,继续行进中的爱心活动继续携手同行,大西北网与央视一起寻找寒门优秀学子。
今年在去年16家媒体的基础上,今年再度邀请地方电视、报纸及网络平台等加入,作为活动共同发起方,全媒体联动寻找偏远乡村的优秀高考生。今年计划资助学生400名左右,每位学子一次性资助学费8000元。
大西北网再度携手CCTV-7农业节目、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聚焦三农》栏目共同开展暑期公益行动——寻找筹集学费的寒门学子。
此次活动将在大学开学之前,面向农村,寻找这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寒门有志准大学生,从他们筹集学费的过程开始介入,了解其家庭背景,通过细微的故事展示出孩子积极向上、乐观的性格,以及面对学费和生活费所做的努力,帮助他们圆一个大学梦。此次活动将严格筛选,并及时发布学生信息、捐款账号、捐助进度等信息,以使活动真正做到公平、公正、透明。优秀学生还将有机会被CCTV7拍摄制作成专题。
受助学生的条件:
1.家境贫寒、无力支付学费的2018年高考生;
2.农村户籍学生,高考成绩在一本线以上,已经确定被一本院校录取。孤儿、残疾等特殊学生可适当放宽条件;
3.学生性格积极向上、生活乐观,人穷有志,富有爱心。目前为筹集学费正在做家教、打工等积极行动。
救助金额:
审核通过后,每人最低可获8000元资助。
从2014年开始,《聚焦三农》栏目每年关注高考寒门学子的动态,为那些成绩优异却无力支付的高考生筹集学费。四年来,通过节目,已有百余名农村贫困高考生得到资助,顺利迈进大学生活。我们的暑期“寒门学子”活动,也在农村基层具有一定影响力,并逐渐形成品牌效应。
作为持续四年的公益行动,CCTV7《聚焦三农》栏目今年在甘肃联袂大西北网继续寻找偏远地区需要资助的学子,通过媒体传播寻找爱心人士,助力寒门学子圆梦大学。如果你身边有品学兼优又家境贫寒的学子,欢迎推荐;如果你是今年考上了大学、家境不好的学子,欢迎报名;我们将为你尽绵薄之力,帮你解决后顾之忧。可私信“大西北网络”微博或在“大西北网dxb10000”微信公众平台留言。
报名联系电话:13919433410(张记者)邮箱:305123893@qq.com
报名表二维码(请在备注栏注明“大西北网推荐”)
捐助二维码
一封2018大学新生的来信
尊敬的CCTV-7《聚焦三农》寒门学子公益行动负责人:您们好!我叫小浩,来自鲁西南偏远的农村地区。本人全部家庭收入出自外出打工的父亲及在家务农的母亲,这些收入除了要负担全家的生活费用,还要支付家中长辈的医药费,以及我们兄妹二人的求学费用。生活的困境使我们兄妹二人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虽然在农村地区获得的教育资源难免不足,但我通过勤奋刻苦来弥补这一切。在高中阶段,我通过课堂知识加上自学,积极参加竞赛考试,以此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先后获得了创新英语大赛华北赛区一等奖,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省级二等奖,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省级三等奖,目前通过高考选拔,已被同济大学录取。在寒窗十年获得回报的同时,我看到了父母欣慰之余面上流露出的一丝为难,我深知父母又在为即将到来的大学求学费用而担忧。高考结束的第二天,我就开始去打零工挣生活费。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了解到了CCTV-7《聚焦三农》寒门学子公益行动,这让我和我的家人看到了解决求学路上燃眉之急的希望。我十分期待能够借助《聚焦三农》以及社会的关爱,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求学生涯。如果能够获得资助,无异于给一粒即将破土的种子一次甘霖,如果没能获得资助,说明还有比我更需要关爱的的同学。无论能否获得资助,我都将在自己的未来人生中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小浩
2018.7.21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