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尾年头话桑麻
——二○一六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盘点
大西北网1月29日讯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在这一年里,我省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努力克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困难,积极应对蔬菜、水果、牛羊市场价格波动影响,以及冰雹、霜冻和高温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局面,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支撑。盘点去岁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特点,可用“稳、进、新”三个字来概括。
“稳”的态势在持续
2016年,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我省农业生产形势平稳,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粮食总产“稳”、农民收入增长“稳”、“菜篮子”产品供应“稳”、农产品质量“稳”、农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持续稳步推进。
2016年,尽管我省粮食播种面积较上年调减53.4万亩,而且遭受了历史罕见高温干旱,但通过积极调整粮食作物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大力实施旱作农业项目、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等措施,全省粮食生产依然再获丰收,总产达到1140.6万吨,已连续五年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
2016年,全省农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000亿元以上,增长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7600元以上,增长9%以上。农村居民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
看看我省的“菜篮子”,2016年,全省蔬菜产量达到2000万吨,增长180万吨;水果产量达到498.7万吨,增长36.9万吨;肉蛋奶总产达到182.3万吨,增长9.6万吨;水产品总产达到1.51万吨,增长0.04万吨,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和保障城乡农产品供给提供了坚实支撑。
2016年,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质量监管水平有效提升,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47个,累计达到1628个,全省绿色食品产值达到136亿元,农畜水产品综合平均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保持稳定。
“进”的特征很明显
过去一年,我省通过精准发力,定向施策,促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富民产业培育和农业提质增效取得积极进展,农业转型升级态势明显。
先看种植业。去年,全省优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3217.4万亩,增长6%。其中:蔬菜新增60万亩(设施蔬菜新增10.6万亩),水果新增55万亩(苹果新增50万亩),中药材新增8万亩,马铃薯新增27万亩,玉米制种新增13万亩,粮经饲比达到67∶31∶2。食用菌、黄花菜、白瓜子、百合、优质小杂粮等地方特色产品发展势头良好,特色种植业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新亮点。
再看养殖业。去年,全省新建规模养殖场708个,创建省部级标准化示范场94个,扶持建设屠宰加工企业23个,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1%,预计牛、羊、猪、禽饲养量分别达到740.6万头、3585.5万只、1460.6万头和7964.7万只,分别增长4.27%、4.35%、3.35%和3.24%,全年畜牧业增加值达到201.1亿元,增长8.2%,草食畜牧业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重要抓手。
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提升。去年,我省深入实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马铃薯主食化系列产品研发成功并上市销售;新增果蔬储藏能力398万吨;扶持推动2家农业龙头企业上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920个(其中:国家级27个,省级368个),增长5.1%,实现销售收入860亿元,增长7.5%;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预计达到51.5%;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9024个,实现经营收入26亿元;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110.8亿元,纯收入达到42.4亿元,分别增长3.1%、4%。
科技在农业经营中发挥了日益显著的支撑作用。去年,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面积1530.7万亩,高效节水技术面积1018万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1610万亩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280万亩;推广进棚入园户用沼气池1万多座;示范推广渔菜共生技术1000亩;培训农民116.2万人次,其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4万人;杂交改良绵羊600多万只,冻配改良肉牛100多万头,牛、羊、猪、鸡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73%、74%、92%、9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5%。
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得到了积极推进。去年,农药和化肥利用率均达到36%,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5%,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6%,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34.5%,“一控两减三基本”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作为一项新举措,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工作也已经启动;全省建立了2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21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水系全面禁渔;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得到落实,全省完成人工种草713万亩,草原禁牧1亿亩,草畜平衡草原1.41亿亩,草原围栏达到1.18亿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2.1%。
强农惠农政策投入也在持续增长。去年,我省先后争取中央和省级农业财政资金74.44亿元,增长15%;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贴息贷款余额达到262亿元,财政贴息19.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近400亿元,增长11.4%。
“新”的动能在蓄积
当前,农业粗放型发展模式正处在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在我省,尽管农业农村经济集约型发展模式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但农业农村改革有了新进展、农业生产方式有了新转变、农业对外合作有了新突破、农业政策创新有了新成果,一系列新变化在支撑农民收入增长、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土地制度改革是本轮农村改革的关键。去年,我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验收工作稳步推进,金昌市已经全面完成省级成果验收,38个整县推进县全部完成了审核公示;建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25个,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198.2万亩,流转率达到24.6%。土地制度改革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创造了条件,去年全省各类家庭农场达到6455个,增长27.7%;合作社达到近7万家,增长23.8%,成员总数达到150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260万户。农村集体产权股份权能改革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深入推进,企业吃上了“定心丸”,农民有了更强烈的获得感,农业内生动力得到了有效激活。
如今,“二牛抬杠”这样的耕作方式已基本在我省农村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功能强大的农业机械。为持续提高农机化,去年,我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9亿元,补贴投放各类农业机械12.5万台(套);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832.3万千瓦,增长5.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1.2%,标志着全省农业生产方式开始迈向机械化主导生产新阶段,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持续提升。
如今,不仅我省的农业产品不断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农业合作的领域也日益宽广。总投资6000多万元的全球环境基金(GEF)旱地生态保护项目通过验收,先后有临夏、甘南、兰州、酒泉、武威、白银、天水、定西等8市州的11家涉农企业实现对外投资1538.57万美元,年度营业收入1194.13万美元,实现了农业对外投资经营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