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11月24日讯,又一个漫长的冬季供暖期来临,兰州治污迎来“大考”。兰州从前冬天难过,现在保持“冬季蓝”则更难。
中国政府颁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后,多城治霾成为新常态,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步入“2.0时代”。从最初的“人海战”、“攻坚战”,到现在的精细化调整,兰州空气污染治理经历了痛苦的过程。
地理、气象条件和重工业城市等因素,导致兰州曾一度名列全球十大重污染城市。30年前开始实施的“蓝天计划”也收效甚微。
从2011年开始,当地通过严控重点污染企业、燃煤锅炉改造、治理扬尘和机动车尾气等一系列措施,收到治污实效。2013年冬天拍蓝天、晒蓝天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当年兰州宣布甩掉了“黑帽子”,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93天。截至今年11月18日,兰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31天。
去年冬天以来,兰州尽管治污效果很明显,但实施的洒水抑尘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等政策引发非议甚至质疑。空气污染、道路拥堵和暖气不热这些并不直接相关的问题一起发作,考验政府的治理能力。
去年9月底开始,兰州每天有逾百台洒水车和多辆吸尘车上街作业,24小时不间断,全城每天洒水在万吨以上。洒水“苦了市民的鞋子和司机的车子”,也“惹祸”不少。去年11月17日一天内,城区发生40多起交通事故,是平时的3倍。
高频次洒水引发市民不满,外地游客也调侃说这是兰州名片。
兰州市环保局局长闫子江说,治污之难,难在平衡各方利益。治污与供暖、交通都是民生问题,在一定时期有冲突难以避免,这就需要选择和平衡。
面对群众的利益和各方的呼声,兰州市“最严治污”措施逐渐向精细化、人性化和科学化转变。
入冬以来,兰州气温日渐降低。当地环卫部门根据气温变化,合理安排洒水时间,增减作业频次,局部地区改洒水为喷雾。这样既保证抑尘效果,也降低了对交通的影响。
据测算,兰州城区扬尘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20%左右。兰州市市长袁占亭说:“我们既盼风又怕风,盼风是想借风来吹走污染物,怕风是担心风会扬起本地的尘土”。洒水车配合洗扫车、吸尘车,每天能降尘170吨以上。
随着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施工,兰州城区交通拥堵状况进一步加剧。而机动车尾气占当地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17%。
今年9月,兰州市宣布实施为期半年的重点区域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引发质疑。3天后,限行方案被优化,只在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实行了9天的单双号限行。
单双号限行措施易于操作,且行之有效,却不是最优选择。实际上,兰州近年来在公交优先、发展公共租赁自行车、实行弹性工作时间等方面也颇有成效。
兰州市政府承诺,今后将根据道路交通和大气污染状况,“更加适度、精准地实行限行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给公众带来的不便”。
治污思路的转变也带来了一些微创新。今年10月,兰州首次引入无人机监控城区重点污染源。为减少城区10万多个小煤炉烧柴引火产生的烟尘,当地安排专人为群众上门进行引火服务。另外,兰州还通过奖励电话费等办法,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治污行动。
这些微调整、微创新受到市民欢迎。一位社区负责人说,只要措施到位、管理精细,治污能得到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治理空气污染,我们永远在路上。”袁占亭说,针对新常态下的新要求、新变化和新特点,“兰州在着力推动思想认识和工作机制转变,进一步探索老工业基地治理大气污染的途径和方法”。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