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争做陇原社会组织的先锋——记甘肃伊山伊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
党的十八大之后,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越发显现。
新时期,社会组织该如何建立健全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走出一条适合持续发展的路子?
作为兰州大学设立的一家公益发展机构,甘肃伊山伊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以其明确的目标、规范的管理、专业的队伍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可鉴之路。
突出优势
“中心主要从灾害管理、生态恢复、扶贫等方面,为农村地区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日前,甘肃伊山伊水环境发展中心理事长、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主任丁文广教授告诉记者。
甘肃是一个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比重较大的经济欠发达省份。立足甘肃省情,借助兰州大学在环境与社会研究领域的科研优势,“伊山伊水”自成立之初就将工作重心放在了贫困人口较多的农村社区。
对“伊山伊水”来说,成立7年来,最成功的莫过于探索出了“灾害风险管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耦合模式”理论。
“这一模式旨在以少量资金投资,给农民提供致富门路,同时通过与农民达成约定的方式,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丁文广介绍,在国家和我省有关部委的支持下,这一模式已在我省多个农村地区得到应用。
平凉市崆峒区王坪村是这一模式的受益村之一。在财政支持下,当地首批31户贫困户每家获得一头母牛。母牛产下的牛犊饲养6个月后,再送给下一批贫困户。如此循环,直至全村所有贫困户都得到繁殖母牛。有了牛,受益户必须要按约定种植苜蓿和薪炭林来改善生态。
“牛多了,牛粪也多了,农民买的化肥就少了。”说起好处,王坪村农民马长恩一脸笑容。
扶贫济困
把关注的目光放在贫困地区,把不断改善困难群众生活作为目标,这些年,“伊山伊水”始终专注于改善贫困群体的生计。
2013年7月22日,岷县发生地震后,“伊山伊水”的志愿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了解灾情。同时,“伊山伊水”积极联合40多家公益组织,组成甘肃公益救灾联盟,多方筹措赈灾物资,全力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
在灾区,“伊山伊水”与壹基金的志愿者共同成立儿童服务站,把受灾儿童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为他们送去服装鞋帽和各种学习用品,并开展心理辅导,直至现在。
“他们在开展活动前都会征求村民意见,所以活动的针对性很强。”岷县梅川镇文斗九年制学校校长杨峻坪说,今年“伊山伊水”的志愿者还发挥教育方面的优势,与学校进行教育合作,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升。
多年来,“伊山伊水”团队成员的足迹遍布陇原大地的山山水水,在助困、助残、助学、助孤、助老等方面,向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了温暖。
持续发展
“伊山伊水”的办公地址位于兰州大学本部校区内的一座小楼上。当记者走进这里时,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处理日常事务。
“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在全省各地出差,在‘家’的只有我们几个。”丁文广告诉记者,“伊山伊水”目前有10名专职工作人员和5名兼职工作人员,可发动500至1000名志愿者。
专职人员虽少,可管理体系却很完善。
“伊山伊水”有着完整的财务制度和公开制度,每一笔资金来源和去向都清清楚楚,而且可以在网上查到。
“对于一家非赢利性社会组织来说,要实现发展就必须争取到更多的项目,从而不断提升影响力。”丁文广教授说,这一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多年来,“伊山伊水”先后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妇女署、全球环境基金等多个国际机构以及民政部、环保部、国家民委、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提供了项目管理方面的咨询服务,并与国内外多个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展开合作,实施了50多个国内外发展机构资助项目,涉及资金超过3000万元。
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决定逐步把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这为包括“伊山伊水”在内的广大社会组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丁文广的计划是,积极争取政府购买服务,进一步加强和国内外组织的合作,使“伊山伊水”发展成为甘肃乃至西部地区最好的公益性社会组织。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