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民剧团,自己演戏自己看
靖远县五合乡崇文农民秦腔剧团在自己的剧场演出秦腔《春江月》
□王正强
自从有了秦腔,便有了演员和观众。演员台上演戏,观众台下看戏,天经地义,见怪不怪。久而久之,台下的观众不仅成了看戏评戏的行家,还从台下走到台上,也能粉墨登场“票”上几出,过把当演员、唱大戏的秦腔瘾。“票”戏的好家生旦净丑各有所爱,于是,索性建起自娱自乐的业余剧团,自己演戏自己看,乡里乡亲倒觉得格外亲切。这样的农民业余剧团,几乎遍布我省各乡村镇的山山峁峁,可以说占尽了秦腔演艺市场的大半江山,由此形成一股不可小视的文化力量,靖远县五合乡崇文农民秦腔剧团便是其中的一个。
五合乡在靖远县最北端,该乡有个叫贾寨柯的村落,地方不大且又十分偏僻,过去是个贫瘠而荒凉的“穷窝窝”。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农民走上了富裕道路,现在家家户户汽车新房。引领全村致富的带头人,便是全省有名的乡镇企业家、县人大代表滕文乾。滕文乾没有别的嗜好,就好唱个秦腔,而且最喜欢的行当还是风趣幽默的丑角,从中可看出他乐观爽直的性格与热情本色。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愈来愈强烈,特别是爱看秦腔大戏,可贾寨柯偏居县城一隅,要看秦腔还得跑到几十里外的县城。腾文乾心里谋算,与其舍近求远找戏看,不如建一个常态化业余剧团,自己演戏自己看,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演,就这样,一个业余秦腔剧团便在自家门口成立了。
开始时不过是村上几个戏迷凑在一起,吼个乱弹让全村人乐呵乐呵,没想到报名的好家愈来愈多,但毕竟只是好家,热情有余,演技不足。腾文乾便从县剧团和省上请来退休的专业演员当教练,手把手地为每个戏迷传授技艺。随着演技的提高,剧团从清唱开始转向排演折子戏,又从农家院慢慢想到了舞台演出。可是贾寨柯原本连个土台台都没有,何言唱戏的舞台!滕文乾不惜投入数百万巨资,建起一座堂皇的封闭式剧场,观众池设置数十排靠背长凳,可容纳六七百观众。又花了一百多万添置灯光音响设施和服装行头。摊子越铺越大,村民们热情越来越高,滕文乾的规划也越来越宏伟。此事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先后拨付110万元“一事一议”文化建设基金予以支持。他又在剧场之外建起两排文化长廊,还将剧场门口偌大的广场全用地砖硬化,备有篮球架、单双杠等健身设施,供村民晨练养身,尽享休闲乐趣。
业余剧团的全体戏迷经过几年的磨砺,演技虽不及专业演员精到,但做戏的认真、对秦腔艺术的热情却丝毫不差。目前,这个团已经拥有40多名演员,清一色的本地村民,不仅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文武场面样样不缺。他们农忙种地,农闲演戏,经常上演的大本戏就有《八件衣》《铡美案》《狸猫换太子》《周仁回府》《忠保国》《闯宫抱斗》《开国图》《三滴血》等20多出。既为本村村民演出,还为周边东乡、靖安、永兴、大芦等乡村民送戏上门,仅去年的演出场次就达120场以上,成为靖远县影响最大的农民业余剧团之一。
农民自发组建秦腔业余剧团本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早在明洪武时期,武威街头便出现“戏子”和“游优”设点卖艺唱“大戏”的情景。“游优”指的就是非职业民间业余演唱班子。秦腔在600多年的发展中,正是在专业和业余两支队伍共同推动下,才从无形到有形、从不完善到完善,并慢慢走向成熟的。尤其今天,全省有多少业余剧团,恐怕很难数计。就《甘谷县志》载,这个拥有50多万人的中等县,所辖20个乡镇,专业剧团仅有一个,而自发成立的秦腔业余剧团就达78个,之外还有110个秦腔业余演唱小组,并分北山、西川、东川三大流派相互竞技。兰州可谓是现代文艺汇集争宠的大舞台,也只有省直和市直两个专业秦腔院团,剧场售票的萧条逼使两团常年下乡演出,甚至以“小剧场”演出形式迎合市民观剧习惯的变化。而兰州更大的秦腔文化市场,却被遍布各个巷道角落的秦腔茶社所占据,秦腔好家或品茶欣赏或登台自娱,已经成为兰州市民最时髦的消遣形式,还有自发组合的秦腔演唱班子更是随处可见。
为什么秦腔文化能有如此强烈的渗透性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生活在大西北的人们,自幼在秦腔文化乳汁中泡大,特别是文化生态长期失衡的广大农村,秦腔与先辈及其后世子孙共同缔造的千年情结,足以抹平历史镌刻的时代鸿沟。即便在人类业已迈入科技文明高度发达、五方之音争妍斗奇的今天,秦腔依然以其厚道的品格,古老的方式,在其故土为自己的子民播撒着内心的欢乐。这其中便有一个民族文化根脉的传承问题。正因此,农民从看秦腔、唱秦腔,继而登台演秦腔,也就不仅仅只是“过把秦腔瘾”那么简单,正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这种热爱,让秦腔这个优秀的传统艺术能够在黄土地上沿袭传承600多年。
(责任编辑:李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