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智慧海关”,明确提出“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打造智慧海关,助力外贸企业降本提效”。
为什么要打造智慧海关?智慧海关会给外贸企业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如何进一步推进智慧海关建设?海关总署有关负责人在14日举行的例行记者通报会上介绍了相关情况。
外贸发展有需求 科技进步有支撑
“打造智慧海关既是海关的事,也事关全局。”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副司长林少滨表示,身处国门一线的海关,以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智慧海关,主要有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新形势对海关监管提出了新挑战。作为世界上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海关,中国海关职责范围广、监管链条长、监管对象多元,维护国门安全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企业对最大程度通关便利、降低贸易成本、保证进出口质量等有迫切的需求,对监管效率、专业执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以更智慧的监管理念、方法手段来落实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
二是新技术为海关现代化带来了新机遇。近年来,以数据为核心的智慧创新带动了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再造、生产力突破性增长、生活方式巨变,也深刻改变着国际贸易方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一系列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海关监管服务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新使命向海关担当提出了新期待。世界各国海关都在积极探索实现海关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中国海关监管的货物量最大、场景最丰富、模式最齐全,我们有条件也有责任把体量优势转化为智慧实践优势,探索形成对全球海关具有积极意义的、行之有效的海关监管服务体制机制手段,促进全球贸易更加通畅、便利和安全。
“我们认为当前阶段,外贸发展有需求、科技进步有支撑、海关发展有期待。”林少滨说,中国海关将主动拥抱时代发展趋势,以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为核心,加快智慧海关建设,更好推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不断提高监管效能 最大限度利企便民
跨条线、跨部门业务办理流程如何进一步整合?怎样逐步实现卫生检疫和行李物品同步监管?消费者在跨境电商平台购物如何更有保障?……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外贸企业以及人民群众对海关服务有着各种各样的诉求。
外贸企业直接与海关打交道,对智慧海关建设得好不好、便利不便利,有最切身的感受和发言权。
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副司长杜宏伟表示,建设智慧海关充分吸收考虑了来自外贸业界的意见建议,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着力从推动业务办理更便捷、物流运输更高效和海关监管更智能三个方面丰富智慧海关在涉企服务方面的建设内容,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随着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持续释放,智慧海关又将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和实惠?
——在便利旅客出入境方面,将持续推进与相关部门、航司开展信息共享,加强自助申报、联网测温、先期机检等智能化设备综合应用,力争逐步实现卫生检疫和行李物品同步监管,让旅客无特殊情况可享受“无感通关”;
——在支持消费新业态方面,将推动商品条码深化应用、完善跨关区退货作业流程以及建设专用大数据池、开发智能识别模型,让广大消费者在跨境电商中买得好、有保障、更安心;
……
与此同时,智慧海关建设离不开科技支撑。海关总署科技发展司副司长陈宗旺表示,通过对现有海关信息化系统整合提升、对相关机制优化完善,以及持续加强和探索科技创新在不同海关业务场景上的应用,最大限度利企便民,不断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
“智慧海关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我们采用‘1+N+X’方案体系方式进行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林少滨介绍说。
具体来看,“1”是制定《智慧海关建设总体方案》,对智慧海关建设进行整体顶层设计;“N”是对总体方案进行细化设计,制定海关各业务领域的具体实施方案;“X”是结合企业多样化通关需求和海关多元化执法实际,制定各类现场应用场景方案,并根据外贸形势和技术发展变化,持续丰富和迭代升级。
按照“1+N+X”方案体系,2023年智慧海关建设已经在一些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取得了早期收获。比如推广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实现信息录入智能化、证书审核自动化等。
2024年,智慧海关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林少滨说:“我们将重点建设包括智慧海关业务流程体系、参数库、知识库、模型库、装备设施体系、一站式服务平台等九大标志性工程,不断深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监管通关和涉企服务中的应用。”
一方面,聚焦制度创新、模式革新、流程优化,全面推进智慧海关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另一方面,将做好试点项目的推进应用、复制推广、评估验收,推动多场景组合、集成式发展。
“我们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扎实推进智慧海关建设。”林少滨表示,力争一年取得重点突破,三年形成基本框架,五年形成完整体系,远期成为世界一流,为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提供有力保障。 新华社记者邹多为
(责任编辑: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