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早采样,咱们还是同一时间准时出发,分土壤队和径流湖泊队两个小组。大家务必带好采样所需要的全部工具。明天天气情况应该不错,以防万一,大家还是多备些衣物和干粮……”
2022年劳动节当天晚上9点,当大多数人都沉浸在节日的轻松氛围时,那时的珠峰大本营帐篷里,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刘勇勤教授正在叮嘱第二天外出采样的师生各项注意事项。团队里还有3位“80后”教师计慕侃、刘军志、刘鹏飞和1位“90后”教师张蔚珍,他们都是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的青年教授和青年研究员;另外还有3位“90后”和1位“00后”硕博研究生汪文强、刘阳、原帅和苏玉博。
这支年轻的团队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的冰川微生物科考分队。半个月前,几位怀揣科研梦想的年轻教师和4名青年学生,参加了“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这个五四,他们正在巍峨神圣的珠穆朗玛峰度过一个难忘的“青年节”。
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冰川微生物科考分队
巅峰采样
5月的珠峰,早上的空气温度都低于0℃。2号早晨7:30的大本营一片寂静中,忍着高原反应的头疼,顶着刺骨的寒风,兰大科考分队的队员们都走出了帐篷,计慕侃老师带着汪文强和刘阳去采夜里的新降雪样,刘鹏飞老师去查看大气微生物采样,张蔚珍和刘军志老师带着原帅和苏玉博在工作帐篷里准备将要前往海拔4800米区域进行土壤和水体采样的工具和在外吃的干粮等。
已经在“世界屋脊”进行了一周科考的兰大青年师生们,每天都需要在珠峰不同海拔高度采集冰、雪、大气、土壤、径流、湖泊等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样品,采集范围最高达到6500米。其中,径流和湖泊这类水体样品的采集对于科考队员来说尤为艰辛。“首先是因为径流温度更低,负责水体采样的队员需要克服水中的低温环境,在径流或者湖泊岸边完成采样以及水体环境监测任务。其次,采样期间,有时还会遇到严酷的雨雪天气,这就进一步增加了采样难度以及对科考队员身体和意志的考验。”同样在早晨出发的青年研究员张蔚珍带着苏玉博来到水体采样点。“幸亏今天天公作美,没有雨雪,这对我们来说真是个好消息。”
驱车一小时,两队分别来到不同的采样点开始了一天的科考工作。
在海拔5000米的径流旁,张蔚珍和当地的藏族司机泽旺塔巴正在使用采水器采集径流水样。
多数情况下,张蔚珍还需要深入高原径流,使用溶解氧测定仪测量径流中的溶解氧含量。
汪文强、刘阳、原帅在4500米的海拔下,使用土壤筛、自封袋、铲子采集土壤样品。
样品采集工作经常是风雪无阻。
世界屋脊的天气,即使上午还是艳阳高照,下午也有可能大雪纷飞。年轻的科考队员汪文强冒雪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架设气溶胶采样器(上)并进行换膜工作(下)。
夜以继日
每天,队员们都要外出采样约11个小时,午饭只是简单吃点提前备好的面包、饼干、矿泉水,简单休整半个小时,便继续进行采样作业。晚上20:00左右,赶在天黑前才能返回珠峰大本营。
但他们的工作并没有结束。
采集回来的样品还需要进行预处理,特别是水体样品需要在48小时内完成对水体中细菌、病毒等生物的过滤和固定。“如果不及时固定,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病毒特征会发生很大变化,影响实验结果。同时,因为我们采集的水量很大,进行预处理后就能更轻便地把样品带回实验室进一步分析。”刘阳说。
简单晚饭后,师生常常需要轮班处理样品,有时会连续工作到凌晨一两点。
张蔚珍、刘阳、原帅、苏玉博采样回来在珠峰大本营安装微生物过滤系统。
苏玉博在珠峰大本营用微生物过滤系统处理水样。
张蔚珍在珠峰大本营测定初级生产力。
大家一起采样过样,偶尔闲时就分享白天在科考途中拍到的美景。“我比学生们大不了几岁,我们就像同龄人,共同在野外工作生活,亦师亦友。”刘军志说。
对于水体样品进行初步处理时,兰大科研团队还会测定径流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指水体藻类的固碳能力,是水体微生物有机碳的重要来源、也是水体食物网的关键环节。“参加本次巅峰使命科考的科研单位有很多,我们团队专注于微生物初级生产力的测定,结果将得到珠峰冰川径流初级生产力的第一手资料,对评估珠峰径流碳汇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我想我们能以青年科研人的专注、严谨与热情,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青年研究员张蔚珍说。
虽然科考过程充满艰辛,但每当成功完成一项任务,或有了新的发现时,团队成员都十分兴奋,以最佳姿态迎接第二天的科考之旅。“我们都非常幸运能参加这次科考,能在雪域高原记录我们的青春年华是我们的光荣。”刘阳说。
青春选择
“巅峰使命2022”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是今年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仪器设备最先进的一次综合性科考。此次珠峰科考重点聚焦珠峰地区的环境变化,从大气、水、生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围绕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中科院、北京大学、兰州大学、西藏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均参与科考。
兰大泛第三极环境中心冰川微生物科考分队的任务是多维度全生境考察珠峰东绒布冰川流域的微生物多样性。除博士生汪文强外,团队几位年轻人都是第一次来到珠峰。
采集雪样
4月18日,团队从兰州出发坐火车到拉萨,刘阳坦言,“大家一致认为这将是一次全新的学习体验,也想过其中可能会困难重重”。4月27日他们又从拉萨启程,于当晚22:30赶到了珠峰大本营,开启了预计近一个月的冰川微生物考察。
到达珠峰大本营的第一天,第一次参加野外科考的苏玉博就产生了头痛、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当时老师同学都关心我的身体状况,让我不要硬撑。我就想着尽快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与大家一道参加科学考察,因为我还是很珍惜这次科考机会,不想轻易放弃。虽然我是团队里最小的,但也不能拖团队后腿。”苏玉博说。
连夜赶到大本营后,几位年轻人顾不上疲惫,便开始搭建工作帐篷,进行短暂休整,以便确保第二天就能外出进行采样。经过一天的休整,苏玉博身体也有了明显好转,逐渐适应了高原气候,顺利赶上了科考进度。
采集水样
水体采样过程中,团队成员必须要克服凛冽刺骨的冰水,下到径流中采样并监测水体理化性质。风雪天气突如其来,戴着厚重的手套操作测量仪器并精准标记样本数据,对几位第一次从事高原科考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80后”青年长江学者计慕侃算是团队中的“老大哥”了。“从北京到兰州,从兰州来到珠峰脚下,来到老一辈科考队员奋斗过的地方,除了完成科考任务,心里想的更多的是使命与传承。”
空闲时间,计慕侃喜欢看新闻。“就在5月2号,新闻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为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我们团队看后也备受鼓舞。虽然我们不是研究航天的,但能在青春年华用自身掌握的科学知识报效祖国,捍卫青藏高原生态平衡,保护这一片净土,我觉得这就是作为普通青年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追求。”
青年教师刘鹏飞也是第一次来到珠峰脚下。“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能够来到珠峰进行野外科考,让我倍感荣幸。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研究三极极端环境多圈层物质与能量循环过程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耦合机制,给我们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我们就更应该把握青春年华,矢志不渝,科研报国。”
刘军志老师在刚到珠峰大本营时,高原反应很严重,出现胸口疼的情况。团队刘勇勤老师野外经验丰富,详细了解了他的情况,发现这是比较典型的缺氧高反,只要调整好心态就没有问题。经过两天的修整和适应,刘军志逐渐适应了5200米的高度,随后参与到土壤采样的工作中。刘军志老师的例子让大家更加坚信,虽然高原工作环境艰苦,但只要我们坚持百折不挠的科考精神定能克服困难、永攀高峰。
根据考察计划,团队预计5月20日左右完成本次考察任务。在这个特殊的青年节,几位兰大青年仍背起行囊,继续在广袤无垠的雪域高原,探索冰川微生物的奇妙世界。
( 兰州大学 文字|肖坤刘阳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