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飞”变“闹心飞” 薅羊毛套路有多深
近日,央视曝光多家航空公司“随心飞”套餐问题,有网友称此前买了某司相关产品却遇到14次航变,多次影响她的行程。还有许多网友反映,“随心飞”很难买到想要的航段,已变成了“闹心飞”.
去年疫情期间,“随心飞”类产品为航司稳定现金流、回笼资金,解了一定的燃眉之急,但随着航空业的全面复苏,出行市场的急速回暖,购买这些产品的消费者,或许成了某些航司眼中的“鸡肋”,甚至是耽误赚钱的累赘。
没生意的时候,借“随心飞”类产品纾困;疫情有所缓解,就想方设法为使用层层设障……为小利失大局,这种短视的商业逻辑,不仅严重影响用户出行体验,也有侵害消费者权益之嫌。
有一种观点认为,“随心飞”类产品是航司精算化的产品,条款设计之初,就是算定了不会亏本,想薅商家羊毛哪有那么容易。但航司既不应当做“一退六二五”的窃喜,消费者也不应感到无奈而放弃合法维权。
对航司来说,把套餐变套路、对客户用完就弃,只能招来“割韭菜”的恶名。让消费者真正受益,才是增加用户黏性的法宝。对消费者来说,别被花式营销“迷眼”,认真分析出行需求,仔细阅读相应条款,还得有双“慧眼”,避免盲目跟风消费。
“随心飞”类产品,是一次催生新出行方式的成功营销。现在遭遇的问题,有外部环境的原因,更多是一些航司任性加码,不拿消费者当回事的算计。希望更多航司能保护好存量用户的正当利益,及时对产品进行升级迭代,通过精准研判消费者需求推陈出新,设计出槽点更少、实惠更多的出行套餐。(刘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