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梦圆有所养、有所医、有所居——沿着习近平的足迹看变化

时间:2019-10-29 13:33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央视网 点击: 载入中...

 
  从春暖花开到数九寒天;从田间地头到高原边陲;从民众衣食住行的身边事,到关乎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地,用真心聆听人民的心声,用实干履行庄严的承诺。总书记的足迹折射出的是迈向新时代的步伐,是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今天开始,《焦点访谈》将播出系列节目《足迹》,展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
  
  2012年11月29日上午,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迎来了不寻常的参观者。
  
  在这里,刚刚就任总书记的习近平,发表了一场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讲话。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洪向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际上是描绘了一个当前中国向未来发展深远图景,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旗帜下,来奋勇前进。
  
  5个月后,首次作为国家主席展开外访的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梦,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就是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就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困难群众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的人,他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来到安徽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走访村民,看望低保户。得知汪能保的老伴患高血压,常年吃药,习近平关切地问起了花费情况。
  
  在和村民座谈时,习近平用一个“兜”字强调要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织就更密实的民生保障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总书记强调兜底,不仅强调社保的基础性功能,更重要是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不断健全,它的首要责任和任务就是切实兜住底线,就是要避免所有人的生存危机,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增进人民的福祉。
  
  针对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制度,在很多地方因地制宜地探索起来。2016年7月,安徽省建立了贫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保障新体系,贫困人口实行慢性病门诊1年内补充医保再报销80%。如今的汪能保,老伴常年吃降压药带来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
  
  除了专门针对困难群体,一张更密实的民生保障网惠及的应该是所有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近13.5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全民医保目标基本实现;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近9.5亿人,每个老年人均能按月领取数额不等的养老金。这张更密实的民生保障网,保障水平也越来越高,制度也越来越公平、均衡。
  
  2014年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016年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两项制度……社会保障改革勇闯深水区,打破城乡分割、职业分割,看病报销再也不分“城里人、乡下人”。
  
  郑功成认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无论从它的覆盖面扩大的速度,还是从保障水平提升的速度,在世界社会保障史上都是罕见的。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还要有所居,中国人最讲究的是“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梦才能托起幸福梦、中国梦。
  
  距离2014年春节还有5天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来到兴安盟林区困难职工郭永财家中。
  
  看到郭永财等群众住房还比较困难,他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
  
  2014年7月,郭有财一家搬进了新楼房。原来一家挤在一个30多平米的平房中,如今,住进了50多平米的新房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18年底,棚户区改造这项“暖心工程”,让上亿居民“出棚进楼”。除此之外,各种类型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实施,受益人群覆盖面不断扩大,住房保障网越织越密。公租房实现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截至2018年底,37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5000多万买不起商品住房、又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城镇中低收入群众有了合适住房,实现了稳定居住;农村危房改造,让1700多万农民住上放心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它表明了总书记的一贯思想,基于社会公正,基于全民共享,基于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住房里面越是弱势的群体,越要有更大的力度去保障他,这几年国家的投入应该说体现了这种指导思想,得到了落实,我们国家住房保障体系实际上是个多层次的体现,目前基本成型。
  
  要实现中国梦,根本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的动力又在于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总书记非常关注的重点领域。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进行调研。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如果工作不安稳,收入没有保障,那么我觉得一切的民生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总书记把就业当成自己工作中非常优先的、最重视的、一个优先的考量,我觉得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这样一个执政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每年安排就业补助资金,金额逐年上升,2019年更是创新高,达538.78亿,增长14.9%。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第三产业占据半壁江山,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也大幅提高。尽管近几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是就业依然稳定,每年新增就业人数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
  
  如今的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专门走访了上百家企业,开发了49门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相连,学生来到这里学习后再就业,起薪翻了一番。
  
  就业的数量保持稳定,就业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水平基本同步,老百姓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这个是和我们国家整个经济转型升级、结构的转变,有很大的关系,也说明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就是我们经济增长能够更多惠及到民生,惠及到老百姓的福利上来,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经济质量的改善,经济转型升级在向一个好的方向转变的一些标志。
  
  
  
  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开设了7年的常设展览“复兴之路”,依旧留住广大游客的脚步,新开设的“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展同样也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参观者:非常震撼,国家在日渐繁荣昌盛,我觉得在习主席的带领下,确实是在日渐变好。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从中国梦提出到现在,已经将近7年时间。时间虽短,但伴随着总书记的足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正一步步走入现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庄严的承诺掷地有声。几年来,从教育到就业,从收入到社保,从医疗到住房再到环境等等,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实惠,让人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这些,都让我们对今后更高质量的生活有了新期待,更激励着我们奋斗新时代,从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努力实现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我国住房保障成就综述
  • 总书记的民生关切事·住有所居
  • 辛识平:让病有所医的答卷更暖心——民生实事映照为民初心
  • 总书记的民生关切事·病有所医
  • 习近平的足迹丨病有所医: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
  • 全民健康,迈进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之“病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