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湘、渝三省交界处,云雾袅绕的武陵山脉,环抱着“一脚踏三省”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传说此处因凤凰飞来,“凤凰翔集,声鸣九天”而得名。就在这茫茫深山之中,一位党龄比共和国还长一岁的战斗老英雄张富清感动了中国。他60多年深藏功名,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
2018年12月3日下午,张富清老人的小儿子张健全,怀揣一个红布包裹来到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为95岁高龄的老父亲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登记。
包裹的结系得很紧,应该是很久没有打开过。张健全缓缓解开红布包,展现在眼前的是3枚闪耀着光芒的军功章、一本立功证书、一份西北野战军报功书、一枚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
湖北省来凤县人武部为张富清定做了一套老式军装,收到军装后,张富清小心翼翼在整理军装。(朱勇摄)
蹭的一下,信息采集员聂海波从座位上弹了起来。“这种人民功臣奖章绝不是一般军人能拿到的……再看到由西北野战军彭德怀司令员亲自签发的‘报功书’,以及上面记录的战功,我整个人都愣住了。没想到我们来凤县居然‘藏’着一位战功卓著的战斗英雄!”聂海波回忆当时,仍十分激动。
来凤县沸腾了!张健全也久久难以平静。他告诉记者:“我们做儿女的,只知道他当过兵,从来不知道他有过战功!”
熟识张富清的人,知道他是一个顽强的老人,在88岁高龄截肢后,靠假肢又坚强地站了起来;交往多一些的人,也只晓得他从来凤县建设银行支行副行长位置上离休。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出生于1924年的老人,曾立下赫赫战功。
深藏功名六十余载,95岁的张富清老人,除向组织如实填报个人情况外,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从未对身边人说起过立下战功一事。
张富清年轻时的照片翻拍
“我打仗的秘诀就是不怕死”
时光穿越回71年前的1948年,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光明与黑暗的殊死决战,神州大地硝烟弥漫。为了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那年3月,出身贫苦农家、当过长工的陕西省汉中市洋县24岁的张富清光荣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二纵队359旅718团2营6连一名战士。
当年6月,张富清在壶梯山战役中任突击组组长,攻下敌人碉堡一个、击毙敌人两名、缴获机枪一挺……在炮火中,张富清迅速成长。“因为打仗勇敢,入伍第4个月,也就是8月,全连就推举我一人入了党。”张富清老人激动地回忆:“是党把我一个大字不识的长工,培养成了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
张富清老人说,“打了多少仗,我也说不清了。不分白天黑夜,每天都有战斗,只是大与小的区别。”在老人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当数永丰战役。
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血战是一次攻坚战,战况异常惨烈。据史料记载,那场战斗“一夜之间换了三个营长、八个连长”,牺牲比例之高、战斗之激烈可以想象。胡宗南的精锐部队76军被我军压缩在以永丰城为核心的镇堡内困兽犹斗。
1948年11月27日夜,作为突击队员的张富清和另两名突击队员,通过地道接近城墙,扣着墙砖缝隙上城墙。一米六二的瘦小个子,身形虽小但很敏捷,张富清第一个跳进城里,端起冲锋枪猛扫,敌人倒下一片。突然,他感觉头部被重重的砸了一下,顿时头晕目眩,当时没有疼的感觉。用手一摸,满脸都是鲜血……原来一颗子弹擦着头皮飞过,把一块头皮掀了起来,如果这颗子弹再下来分毫,他当场就牺牲了。此时,他已顾不了这些,冒着枪林弹雨,匍匐前进接近了敌人的碉堡,用刺刀在地上刨出一个土坑,将捆在一起的8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拉下手榴弹的拉环,迅速滚到一边。惊天动地一声巨响,敌人碉堡飞上了天。趁着硝烟弥漫,张富清又飞快爬近另一座碉堡,用同样的方法,将其炸毁。这一夜,他还缴获了两挺机枪和数箱弹药。28日凌晨3点,我军发起总攻。至上午10时,战斗胜利结束,敌军军长都做了俘虏。
战场硝烟散去,张富清九死一生,而突击队的另两名战友却尸骨无存。老人说,“我去找,却找不到,从此再没见过他们。”回忆当年,老人抑制不住悲伤的心情,老泪纵横……
永丰一战,粉碎了胡宗南集团的西北军事部署,有力配合了准海战役。张富清因作战英勇,贡献突出,荣立一等功,并赢得“战斗英雄”称号。
一个多月后,西北野战军总部加授他特等功,并专门给他家寄送去了报功书。这封由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政治部副主任张德生署名的报功书中写道:“贵府张富清同志为民族与人民解放事业,光荣参加我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二营六连,任副排长。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实为贵府之光、我军之荣。特此驰报鸿禧。”此后,张富清被授予“人民功臣”奖章。
张富清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永丰战役后,彭德怀到连队视察,接见张富清和突击组战士。彭德怀握着他的手说:“你在永丰战役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当时张富清很受鼓舞:“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一名共产党员,我做了应该做的,完成了任务,组织上给我这样大的荣誉,我非常感动。”
“我打仗的秘诀就是不怕死。一冲上阵地,满脑子是怎么消灭敌人,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张富清老人这样说。信仰和意志,这是他用生命践行的战斗经验,也是他一生坚守的大逻辑。
于时光碎片中透视张富清的一生,记者深刻感受到老人的一生逻辑鲜明,那就是对党忠诚,用信仰指引自己,用坚强的意志要求自己。战争年代,他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转业后来到偏远的鄂西山区工作,深藏功与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大写了一名纯粹本色的共产党员。
1949年,张富清随所在部队从陕西出发,一路作战,直到新疆喀什。1953年初,中央军委从各大军区,抽调有作战经验的连职以上军官,到北京集中,准备入朝作战。张富清奔赴北京。到达北京后不久,恰逢朝鲜战争签署停战协议。军委决定,对这批部队骨干进行文化补习。张富清被安排到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接受为期两年的文化学习。
“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两年速成班学习,张富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此时,恰逢新中国百废待兴。当上级领导告诉张富清,湖北西部恩施条件艰苦,特别需要干部,问他是否愿意去?张富清斩钉截铁地说“我可以去!”
张富清老人每天午休起来后,都要看书读报,坚持学习。
“在战场上死都不怕,还能让苦怕了?”
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张富清转业到了恩施来凤县。
当时的来凤,“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而今的来凤,将于2019年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可以想像解放初期来凤县是何等穷困。
“在战场上死都不怕,还能让苦怕了?”张富清用一块红布,包好用生命换来的勋章,用一口旧皮箱,封存了戎马岁月,封存了非凡声名,和千万个普通的转业军人一样,沿长江溯流而上,怀着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的憧憬,来到来凤县。老家未婚妻孙玉兰,追随他,也到来凤和他成了亲。从此张富清扎根来凤一辈子!
战斗英雄张富清老人退休生活的一天,是从一碗清水面开始的。干净而简陋的厨房里,锅里蒸腾起白色水汽,让这间80年代修建的老房子里弥漫出一种人间烟火的温情。面条、馒头、白开水,就是这位来自陕西老人一天的简单生活。这种寻常人间的平淡真味,正是战斗英雄张富清转业地方后一生相伴的生命底色。
张富清到来凤县后,首先任职于城关粮管所主任。“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个岗位在当时非常重要。张富清一头扎进工作,处处身先士卒。有人想走他的后门,被他一口拒绝:“我只听党的话,没有县委书记的批示,谁也不行!”这是不是得罪人?这个问题从来不在张富清思考范围之内。
在母亲弥留之际,家里来电要求他回家与老母亲见最后一面,他忙得没有抽开身;第二次来电,母亲已溘然长逝,家人要求他火速赶回向母亲遗体告别,他仍因工作没有回乡奔丧,从此与母亲天人永隔。每当想起这件人生最大的憾事,张富清心里说不出的难受。但是他在日记中写道:“困难时期,工作任务重,路太远,钱也不足,我也不愿意给组织添麻烦。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最好的报答。自古忠孝难两全!”
在转业初期,按照国家拥军优属政策,妻子孙玉兰招录为公职人员。
上世纪60年代初,张富清调任三胡区副区长。时逢国家发生重大困难,全面精简机构人员。张富清率先动员妻子辞去供销社的“铁饭碗”。“咱们家不能都吃公家饭。”他的理由很简单:“精简人员,首先从我自己脑壳开刀……”
孙玉兰是一个老根据地过来的妇联主任,又是一个副区长的妻子,为了贴补家用,给别人当过保姆,在家里喂过猪,上山捡过柴火……回忆起那段艰辛岁月,张富清说:“仅凭我一个人的工资,家里4个孩子的生活是苦。比如,肯定不能同时做新衣服。那就轮流,今年给这个娃添一件衣服,明年再给另外一个置。”
孙玉兰最了解丈夫,他的头上还留着疤痕,腋窝被敌人燃烧弹烧伤,牙齿也被炮弹全部震松,以致基本脱落……她知道丈夫的军功,但是被张富清叮嘱“对谁也不要讲,对孩子们更要一声不吭。”孙玉兰理解丈夫、崇拜丈夫、也严格遵守诺言。“他心里没有他自己!”
1975年,张富清调任卯洞公社革委会副主任。“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完成公粮任务。生产农闲期间,就是冬季,集中带着农民在高洞修路。”张富清老人回忆说。高洞管理区是卯洞公社最艰苦的地方,是个三面悬崖的苦寒之地。“修了2年,只修出来一条土路。可以过木推车、拖拉机,其他的车还是不行。但是有了这条路,乡亲们就可以用拖拉机把农产品拖出来,再也不用肩挑背被了。”
为了修路,张富清吃住在村里,与乡亲们一起抡大锤、打炮眼、开山放炮,让海拔一千多米的高洞村圆了通公路的梦想!
在那个经济欠发达的年代,卯洞公社干部借支也比较普遍。张富清同志原老同事,原百福司镇党委副书记张昌恩告诉记者,到了1985年,百福司镇政府清理干部借支,通过盘查清点,长长的借款名单中没有张富清的名字。当时张富清一家六口,就靠他一人的工资。生活再捉襟见肘,他也从未向组织反映过任何家庭困难,也从未要求过任何困难补贴。
在张富清调离卯洞公社的时候,当地乡亲们自发来为他送行。张富清始终保持着军人作风,革命热情,仍然象当年的突击队员一样,攻城拔赛打先锋,敢打硬仗、敢硬骨头,以百战之身把生命和热血献给来凤这个第二故乡。
来凤县委巡察办主任邱克权和张富清的小儿子张健全是同事。他告诉记者,有时候在一起唠嗑,张健全说自己也是饿大的,从小拾穗子、红薯,补贴家用。邱克权就问,你父亲不是国家干部吗?为什么这么苦?张健全说:“我父亲说他要坚持原则。”
上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调任县建行副行长。为了保证企业按时还款,到了年底他干脆打起背包、临时支张床就在贷款的厂里住下来,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当年建行放出的贷款,没有一笔呆账。说起这些,至今县建行的领导和职工仍佩服得五体投地。
7年前,88岁的张富清因病被截去左腿,他自己锻炼用义肢走路,重新站了起来。
“心底无私天地宽”
1985年,张富清从县建行副行长的职位上离休。扎根深山一辈子,始终不变的是他对工作的责任担当,对信仰的无比坚定,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人民的无私大爱,对职务的淡泊宁静,对生活的安贫乐道。
张富清老人的言传身教,也在家风中传承。他的四个子女,大女儿因小时候脑膜炎作下病,一直由他自己和老伴照料。其他三个均通过全国高考、公开招考等方式,两个儿子成为县里干部,一个女儿成为医院职工,没有一个沾父亲职务上的便利,没有一个在父亲任职过的单位工作。
战斗英雄、人民功臣、赤忱公仆、本色初心、崇高信仰、绝对忠诚……这是人们对张富清老人恰如其分的评价。而在老人自己眼中,自始至终,他只是一个忠于组织、忠于人民的本色党员。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一家搬到现在仍居住的建行宿舍。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虽然朴素,却整洁而充满生气。阳台上整齐培养的一排绿植,经过老人精心打理,像一队整装待发的列兵。
2012年4月,张富清左膝盖脓肿,最后只得截肢。他自嘲说:“战争年代腿都没掉,没想到和平时期掉了。”换做一般人,88岁高龄,又一只腿高位截肢,那就干脆躺倒,让人伺候算了。但是,英雄就是英雄,意志非常人所比。一条独腿的张富清,不向厄运屈服,他的伤口刚愈合,就沿着病床移动,后来慢慢地扶着墙练习走路。有时走不好,还把自己弄伤了,墙上还有他受伤的血迹。经过近一年的锻炼,他居然站了起来,生活能自理。
后来在家人的要求下,他装上假肢,但是他坚持不坐轮椅,而是靠假肢行走。随着年龄增大,肌肉萎缩加重,骨头也渐渐缩短,原本紧密贴合皮肤的假肢接口逐渐松动,不合用了。作为离休干部,张富清的医药费是全额报销的。但是他说舍不得,不能让国家多花一分钱。他自己琢磨着把假肢肤色硅胶上缠上白色布条,咬合接驳的槽口里居然垫上修鞋用的黑胶皮,凑合着用。黑胶皮特别硬,外面的白布又粗糙,偷偷用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腿磨破了皮,伤到了骨头,他才在家属的强烈抗议下,同意更换新假肢。
2018年,张富清做眼部手术。术前,建设银行来凤县支行行长李甘霖特意叮嘱:“张老,您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额报销,可以选好一些的晶体。”医生给他推荐了从几千元到上万元的产品,但张富清听说同病房的农民病友用的是3000多元的,也选了跟他一样便宜的。张富清老人说:“我已经离休了,不能再为国家做什么,能节约一点是一点。”
因年事高,加上早年负伤影响,张富清需要服用降血压药物。已经退休的大儿子也患有高血压,所服用的药物与父亲差不多。但是老人每次吃完药后,就立即把药锁起来。因为在他看来,他的药是国家全额报销的,确保每一粒药都“专人专用”。
“虽然工作上离了休,但思想上政治上不能离休。”离休后,张富清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他最爱读的是《半月谈》,每晚新闻联播节目必看。最近,他让儿子给他买了一套《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时常翻阅。书里醒目的红色圆点和波浪线,是老人阅读时做下的标记。在书里,他写下这样的批注:“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勇于担当。”
英雄事迹传出后,媒体蜂拥而来。张富清拒绝接受采访,小儿子只好对父亲说:“这些都是上级组织安排的。”张富清这才答应,他知道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服从组织安排。
张富清老人的军功章、立功证书,完整而系统地反映了西北解放过程的艰苦卓绝,加上彭德怀直接签发给个人的报功书,目前来看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文物。国家博物馆联系到张富清的家属,希望征集张老获得的军功章和立功证书。家人问张老是否舍得,他笑着说:“当年国家需要战士,我可以捐躯。现在国家需要文物,我怎么会舍不得几个牌牌和几张纸呢?”
在漫长的岁月里,张富清的家里曾遭遇无数困难。在平常人看来,他只要亮出军功章,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享受各种待遇,家人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照顾。但是,张富清为什么要一直深藏功与名呢?面对记者的询问,张富清说:“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显摆自己?比起牺牲的战友,他们连向党提要求的机会都没有……我现在吃的、穿的、住的都很好,很满足了。”讲起这些,这位95岁的老人声音颤抖,泪水溢满了眼框。
淡泊名利,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无私奉献,这就是战斗英雄张富清老人64年守口如瓶,深藏功名的谜底!
“心底无私天地宽”。记者面前的张富清,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精神矍铄,头脑清晰。你完全不敢相信这是出生入死,风雨一生的95岁老人。当记者问,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张富清老人回答:“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希望我们的军队能按照总书记的强军指示,努力练好杀敌的过硬本领,对共产党的信念要坚定,在意志上要顽强。要坚决听党的话,党指到哪里,他们能够打到哪里!”
(经济日报记者:祝惠春徐红责编:胡达闻)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