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站上新风口 激发新动能(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时间:2019-05-20 12:54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人民日报 点击: 载入中...
-本报记者 侯琳良 刘诗瑶 李心萍
 
  青草茵茵,绿树成荫——踏访浏阳河“第八湾”,变化打动人心。
 
  3年前,这个湖南省长沙市最大的城中村还是“蛛网”密布、违建林立,被称为“城市疤痕”。而今,2000多家视频文化企业注册落地,跻身首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8年实现产值400亿元。
 
  浏阳河在这里拐下第八道弯,这块三面环水、交通便利的宝贵地块,历经长沙市史上最大规模拆违之后,并没有如人们预测那样成为房地产开发商争抢的香饽饽,却落子为湖南文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变化背后,是长沙市矢志不移奔向高质量发展的决心。“长沙的发展要牢牢深耕实体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要提速,发展活力要增强,经济运行指标要更好。”长沙市委负责同志说。
 
  2018年,长沙市GDP总量突破1.1万亿元,增长8.5%,其中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9.6%,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11.9%。一个不沿边、不靠海的中部省会,凭什么?
 
  产业发展“滚雪球”效应加速形成
 
  湘江中心,橘子洲景区,智能清捡保洁机器人一亮相,便吸引了许多游客围观。灵活向前移动,遇到空瓶等垃圾,伸出机械臂,弯腰、拾捡、扔进身上的圆桶,动作熟练流畅、一气呵成。
 
  “机器人通过手机云平台操控,一台机器顶得上4位环卫工人。目前需要人员现场操控和维护,5G时代将更智能化。”中联环境公司曾光博士畅想未来城市生活场景:夜深人静时环卫机器人开始工作,人们醒来看到的是干干净净的城市。
 
  当前,中联环境和全国40多个区县签订PPP模式提供环境服务,行业前景可期。
 
  从传统的装备制造商转向综合服务商,从单一的工程机械领域跨界环境治理,今日长沙,借势智能制造,融合互联网思维,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企业站上产业发展的新风口。
 
  跳华尔兹舞步、漂移、写毛笔字……5月15日开幕的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上,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块头”玩起这些精细活,令人咋舌。这两天,近1200家全球工程机械企业携最新产品与技术,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同场比拼、同台竞技。
 
  这个湖南国际化程度最高、行业影响力最大的专业展会,成为长沙在全国乃至全球工程机械领域掌握话语权的鲜明标志。2018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成绩单格外耀眼:整体产值达1660亿元,全球工程机械50强有4强在长沙,全国前5强中长沙占据三席。
 
  正如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所言,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产业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产业生态的竞争力,取决于产业生态思维共识的达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路高歌,工程机械“湘军”历经沉浮愈益明白,产业发展没有边界,只有持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品才能不断找到新的核心竞争力。
 
  在长沙,融合起来的,不仅是工程机械产业。
 
  2018年开始,长沙梳理出22条新兴和优势产业链,每条产业链由一位市领导担任“链长”,带领设在园区的产业链办公室,针对产业链的关键、薄弱和缺失环节,建链、补链、强链、延链。
 
  而今,放眼长沙,工程机械、新材料、食品、电子信息、汽车等千亿产业集群多点支撑的格局进一步夯实。从一个重大项目到一个产业链再到一个产业生态圈,长沙产业发展的“滚雪球”效应加速形成。
 
  以智能制造统领产业转型升级
 
  没有忙碌的工人,没有来往的物流车,除了机器人在动,整个厂区十分安静。位于宁乡经开区的格力空调生产厂区,自动化率达62%,成为全国家电行业自动化程度最高、智能化技术最新的标杆工厂。
 
  全国之最,为何出现在长沙?“一方面因为这是个新基地,更关键的是长沙市对智能制造的先知先觉。”格力负责人笑答。
 
  早在2015年,长沙出台《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龙头企业改造,以点带面推动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材料等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产品生产周期缩短,企业运营成本、产品不良率降低……踏上智能化道路的企业慢慢尝到了甜头,“要我改”渐渐变为“我要改”。据统计,目前长沙已有464家企业实行智能化改造,今年将力争达到600家。长沙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和项目27个,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建设国家智能制造中心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的若干政策等先后出台。“长沙要以智能制造统领产业转型升级,把智能化渗透到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语气坚定。
 
  对于敢为人先的长沙人来说,智能制造远远不会满足于智能化改造。
 
  3年前,一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在湘江新区破土动工,现在已成为国内测试区之最:场景类型最多、测试道路里程最长、研发办公配套最齐全。百度、阿里、中车等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纷至沓来。过去一年,这个测试区已开展700余场测试,积累5万公里测试里程,下一步还将建设车路协同的100公里开放城市道路和100公里智慧高速的测试区域。
 
  新经济喊不来、等不来,要靠实实在在干出来。用湘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凌勤杰的话来说,通过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应用场景,抢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地,培育经济新动能,长沙又抢先了一步。
 
  拆除“三大围墙”加强各方合作
 
  红砖墙,矮楼房,一条古朴时尚、修葺一新的街道,连起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两所大学。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坐落其间,学生正在调试自己研发的机器人。
 
  学院副院长黎福海解释道,学院还不是一所能授予学位的正式学院,只是集结了机械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等多个学院的师资力量,将对机器人感兴趣的学生集结在一起,目的是摘下“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一墙之隔,就是长沙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这里攻技术,那里攻市场,迈几步就到了。”指着博士生刘理研发的智能搬运机器人,黎福海对其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科研院所和市场孵化器,仅一步之遥——这正是这两年长沙加速建设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带来的新气象。
 
  过去,岳麓山下、湘江西岸的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因没有围墙而出名。没有物理区隔,并不意味着这方人才热土就更开放:有的科研专利成果往往束之高阁,有的企业寻求智力支持经常无门。
 
  从2017年开始,在湖南省委部署下,长沙开始拆大学城内的“无形之墙”:打破思想观念、行政级别、行业分割“三大围墙”,推广“高校+平台”“一校一园”合作模式,建立政府引导、区校共建、市场运作、专业运营的合作机制。
 
  中南大学2014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一项技术,如今已在中南大学科技园总部生根发芽,成长为一家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的“云智教”“云慧医”等产品正走俏市场。据统计,由岳麓区和中南大学共建的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开园不到一年,已有150家科技型企业完成工商注册,27家企业签订入驻合同。
 
  29所高等院校,32位“两院”院士,57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万科技人才,30万青年学子……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围墙”,更多学生毕业进入园区,拆了“围墙”之后的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时刻澎湃着创新动能。
 
  一个没有边界的产业发展观,塑造城市发展新格局;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跑出发展新作为;一座没有围墙的产学城,绘出发展新气象。长沙经济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长沙春华镇全面推进垃圾分
  • 沈阳、呼和浩特、福州、长沙深入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黑马添翼达四方——新中国成立70周年邮
  • 【美丽河湖】长沙盘龙岭:荷绿虾肥 水清景美
  • 【美丽河湖】5462名“监护人”守卫河湖“毛细血管” 长沙小微
  • 【美丽河湖】长沙:呵护江河湖库“毛细血管”小微水体整治显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