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找“穷根”再开“药方”(扶贫手记)
甘肃陇西县渭阳乡林家坪村第一书记王涛
2015年5月,我到林家坪村担任帮扶工作队长、第一书记。这个村2013年底时,建档立卡贫困户多达125户、525人。经过我们3年来的努力,到去年底已有65户286人实现脱贫。3年来,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扶贫要先把“穷根”找准,才能精准帮扶,就像医生看病一样,要先把病因找到才能开出“药方”。
到村之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先了解村情。这个村位于陇西县西北部,属于干旱山区,种植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道路崎岖,离县城28公里,其中大部分是山路。
我把所有贫困户的档案找出来,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刚到那会儿,一有空我就去贫困户家里。用了一段时间,我将125户贫困户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做到每家每户都心中有数,其中最多的一户我去了30多次。
说实话,老乡家里去个一次两次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能拉近距离,方便日后工作开展。之前入户时,每到一户都给我喝罐罐茶,这是当地百姓每天必喝的一种茶,味道特别苦。虽然喝不惯,但还得硬着头皮喝,因为不喝就说不上话。有的农户还会认为不喝是看不起他,甚至直接说“你快走,我还有活要干”。
后来,我想着推动调整种植结构,把玉米改种成附加值更高的中药材。可老百姓都觉得种惯了,党参和草红花见都没见过,更别提改种了。思想上的疙瘩解不开,事就没法干,咋办?我们就邀请大家到村委会喝罐罐茶,三番五次做工作之后,不少人就同意了。现在村里已发展中药材种植800多亩,每年每亩能收入3000元。
定西素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称,干旱缺水是常态。这个“先天不足”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因如此,脱贫手段还得靠农业,但要发展比单纯种植业附加值更高的养殖业。
驻村第一年春节,我发现不少猪贩子到村里收老百姓自家养的土黑猪。这种猪都是玉米秸秆喂大的,不吃饲料,肉质比普通猪好很多。一斤能卖到18元,比普通猪多3块钱。于是我就向上争取配套产业资金30万元,同时吸引贫困户入股,建起了养猪场。现在猪场存栏量200多头,每年出栏100头,助推贫困户一年增收8000元、村集体一年收入3万元。下一步,我们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现在,我们村通上了自来水,接入了互联网,道路也作了硬化,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可是,还有60户没有脱贫,任务依然很重。最难的,是激发贫困户的内生脱贫动力。现在政策力度这么大、扶持资金这么多,除去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只要吃苦肯干,脱贫其实也不难,怕就怕“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帮扶奔小康”。
(本报记者付文整理)
《人民日报》(2018年12月04日17版)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