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这首
著名的《游子吟》。
他说,
这首诗生动表达了中国人
深厚的家庭情结。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uploads/allimg/181014/46-1Q014154524Z6.jpg)
小时候,
父母陪伴在身边,
我们不太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长大后,
自己做了父母,
再读这首诗,
就会被其中的感恩与愧疚,
感动得泪流不止,
可此时我们的父母已经老了。
可以说,
这首诗为我们深深地埋下了
孝敬父母的种子。
但你知道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吗?
你知道孟郊是在多少岁的时候写的这首诗吗?
十六岁?
十八岁?
二十五岁?
都不对。
正确答案是五十岁!
孟郊虽然很有才华,
但是在考场上并不得志,蹉跎半生。
在46岁这一年,
他终于考上了进士。
他激动地写下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uploads/allimg/181014/46-1Q0141545564M.jpg)
但是,他很快就高兴不起来了。
在唐朝,
考中进士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做官,
还要等空缺和重要人物的推荐。
所以,又过了四年,
“五十知天命”的孟郊,
终于等来了一纸任命,
成为溧阳县尉。
他可以拿到薪俸孝敬母亲了,
可以让母亲生活得好一点。
所以,孟郊上任溧阳后,
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到老家,
把母亲接到身边奉养照料。
![](/uploads/allimg/181014/46-1Q014154A21U.jpg)
《游子吟》这首诗
不是孟郊写于青年时期离家科考的时候,
而是写在50岁上任溧阳之后,
在经历了漫长分离,
孟郊可以长长久久地陪伴母亲的时候。
视频:专家学者解读释义
诗的前两句,
应该是孟郊脑海中刻骨铭心的一幕场景:
每次当他要离家远行的时候,
在那盏昏黄的灯光之下,
是他老母亲低头一针一线
为他赶制冬衣的那样一个侧影。
![](/uploads/allimg/181014/46-1Q014154944120.jpg)
这一针一线不仅仅缝制的是一件衣裳,
更是老母亲对远行游子的牵挂和担忧。
岁月流逝,母亲年岁越来越大,
但每当孟郊去参加科举考试,
母亲依旧会一针一针,
给他缝衣服。
针脚尽量密一点,
尽量结实一点,
因为这件衣服,
他要穿好久好久。
在《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节目中,
经典释义人——中南大学杨雨教授点评道,
对于每一位母亲而言,
其实儿子做了多大的官不重要,
儿子挣了多少钱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陪伴。
所以如何报答,形式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子女有没有“寸草心”。
![](/uploads/allimg/181014/46-1Q01415503BJ.gif)
经典释义人——中南大学杨雨教授
就像《孝经》所说的那样,
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孟郊的《游子吟》和他母亲的故事,
可以说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今天,
70后、80后和90后
都在为工作、为事业奔波忙碌,
但是别忘了,
曾经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父母。
父母需要我们的孝敬和陪伴,
我们要多回家看看。
别忘了,
我们也终会有老去的一天,
也会需要别人的搀扶和帮助。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
只要人人孝敬父母,
尊敬长辈,
那么天下自然就会太平。
![](/uploads/allimg/181014/46-1Q014155109245.jpg)
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
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说,
尽管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
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尊老敬老,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不但没有丢失,
不但没有被抛弃,
反而在中华大地上扎根了。
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
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古有二十四孝,
今天,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
“最美孝心少年”、
“最美家庭”等
都是尊老敬老、孝老爱亲等
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
泛爱众,而亲仁。
——《弟子规》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我们不仅要关爱自己身边的老人,
还要善待身边每一位陌生的老人,
让中华民族尊老敬老、
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让这个社会的温暖多些,再多些......
![](/uploads/allimg/181014/46-1Q014155139535.jpg)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10月8日—19日
央视综合频道20:00档首播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