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决战奔小康
产业扶贫,让脱贫步伐更坚实
简单地给钱给物只能救急解渴,产业扶贫才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和长久之计。
今年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和到户产业扶持政策,推进“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扶贫行动,因户因人精准施策,打通产业到户精准扶贫路,让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宽起来,产业规模大起来,新型经营主体强起来,利益联结机制建起来,扶贫产业壮起来。
将特色产业与“一户一策”精准对接,打通产业扶贫“滴灌”管道
5月6日,星期天。省农牧厅与省扶贫办在兰州联合召开了全省“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与“一户一策”精准对接工作会议。
集中一个多月的时间,将特色产业与“一户一策”对接后实现精准到村到户,为贫困户依靠产业脱贫奠定扎实基础,正是会议部署的重头戏。
与会同志感到责重山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只剩不到3年的时间了。产业扶贫又有周期性、见效慢,如果今年不把这一关键性的基础打牢固,产业培育攻坚的任务就拿不下来。
现在,甘肃的牛羊肉、马铃薯、苹果、中药材、蔬菜等多个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对于我省许多贫困户来说,产业脱贫短板明显。很多贫困县产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规模小、实力弱、自身发展困难,难以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责任感,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省最大的政治和最重要的大局,树立三年决战的思想意识,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始终把产业发展等作为重点,特别是要把产业培育作为大事来抓,拉开架势、扑下身子干,构建好产业体系,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
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指出,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要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在方向和内容上抓主抓重,在作风和方法上落细落小,聚焦六大主导产业,采取特殊机制、特殊办法,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为了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今年2月,我省出台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并一揽子出台“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还配套印发了产业培训、果蔬保鲜库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草产业发展等4个方案。
在未来3年的有限时间里,紧盯贫困人口脱贫标准,我省紧紧围绕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采取省市县三级目标任务措施精准接力的办法,省里出台方案精准到县、到乡,市州方案精准到乡、到村,县区方案精准到村、到组、到户,形成产业扶贫目标和措施上下衔接、环环相扣、层层接力的产业扶贫格局。
在“抓主抓重”盯住六大主导产业的同时,我省咬定总攻目标“落细落小”,紧盯“精准到户”关键关节求突破。省里改变以前单纯自上而下设计到村到户项目的办法,采用自下而上倒逼的办法,利用“一户一策”的微观数据来统计发展产业的增量,与省里确定的产业扶贫任务措施精准对接,从而科学合理配置资金、资源、力量,帮助每一户贫困户因地制宜选准脱贫产业。
目前,10个市州和58个贫困县出台了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行动实施方案,与“一户一策”进行了全面对接,构建了省市县三级联动产业扶贫政策体系,打牢了产业扶贫到户的基础。
加大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力度,为打赢产业扶贫攻坚战提供充足“弹药”
宁县湘乐镇瓦窑村村民孙福儒觉得以后就吃低保得了。这日子,还有啥奔头?68岁的他,穷了一辈子,希望本来寄托在儿子身上,没想到去年打工将腰摔伤了。
前一阵子,这个原本“站着看、等着扶”的贫困户,和儿子一起动手,主动盖了一座养殖暖棚,养了5头母猪。
发生在孙福儒身上令人欣喜的变化,得益于宁县今年在推进落实“一户一策”过程中,制定的到户产业扶持奖补政策。
养两头以上的母猪,一头奖补1000元,盖够一定标准猪舍,也给钱。老孙一合计,县里的奖补资金有1万元,加上养5头母猪一年保守也有5000元收入,他的心劲一下足了。
真金白银最有吸引力。
产业扶贫,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去年,省委省政府为破解产业扶贫融资难题,实施了1000亿元的特色产业贷款工程和5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
今年6月,我省又出台产业扶贫到户项目资金扶持政策,省财政拿出100亿元,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人均5000元,每户最多不超过3万元,实施规模空前的产业到户扶持政策。
产业扶贫到户项目资金扶持,不仅为夯实产业到户扶贫提供了抓手,而且还像酵母一样,振奋着许多贫困户的精气神,鼓励他们想办法、主动干,积极改变贫困现状。
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贫困农民发展能力弱、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握指成拳,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组织化程度,成为贫困农民摆脱贫困的关键一招。
但是,截至今年2月底,我省62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3720个深度贫困村中,未建立合作社的有194个,建立1家合作社的有1785个。要实现每个贫困村围绕特色产业组建2个合作社的目标,还需新组建合作社2173家,涉及54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0个插花型贫困县。
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让分散经营的贫困户搭上先进生产力规模经营的快车。今年,我省落实2亿元资金,扶持全省贫困村新建合作社。临夏州、甘南州、天祝县“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新组建合作社每个补助10万元,其他县新组建合作社每个补助7万元。目前,全省贫困村已新建合作社552家。
如果产业不能防范自然风险,不能做到保成本垫底,产业只会是个脆弱的产业。
我省探索创新农业保险“精准滴灌”富民产业的新模式。在对贫困户实现“一户一保”的基础上,不但继续开办现有的10个中央补贴品种和苹果、中药材2个省级补贴品种,而且选择生产经营风险大、种植养殖区域广、覆盖贫困人口多、占农户收入比重大的特色产业,新增肉牛、肉羊、高原夏菜及设施蔬菜、生猪、鸡等6个省级补贴品种。这一金融支持扶贫的务实之举,用改革的办法帮助贫困人口撑起了防范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的“保护伞”,提高了贫困人口抵御风险灾害能力。
打一套组合拳,建立产业扶贫的政策支撑体系!目前,我省正在制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指导意见。一个个精准扶持手段,正让资金精准流向最需要支持的贫困村、贫困户手里,给他们一个撬动未来发展的支点。
创新探索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利益联结机制,真正通过产业扶贫将贫困户扶起来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没有龙头就没有市场,就没有产业链。
如今,在安定区,一个叫做“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村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贫困户的互利共赢、联动发展,有力助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位于安定区的甘肃凯凯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现在每年向500户贫困户每户免费投放400粒马铃薯原原种,刚好能种一分田。
才种一分田,能干啥,靠这脱贫吗?公司负责人给记者算了笔账,这400粒种子成本大约200元,当年收获能够播种2亩田的原种;第二年,这些原种可收获能满足20亩田种的一级种;到了第三年,这些一级种播种后,能产30吨的商品薯,按市场价格,大约收益3万元。
从一分田到20亩田,从200元到3万元——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可见一斑。
但目前全省许多贫困地区,都缺少龙头企业,即使有,大多小而弱、带动性差,成为制约产业扶贫的最大短板。
龙头企业怎么培育,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
我省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以打造“股份农民”为核心,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在“三变”改革的引领下,庄浪县探索了“国有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组建国有独资企业“庄浪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内设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3个子公司,并在18个乡镇设立了分公司,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抱团脱贫。形成了政府组建龙头企业带合作社联贫困户的“庄浪模式”。
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我省按照每县一个产业至少培育一个龙头的要求,采取嫁接引进一批、政府主导组建一批等模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省里一手抓“内建”,大力推广“庄浪模式”;一手抓“外引”,筛选确定了德青源鸡产业、中盛、中天羊产业、康美牛产业、正大猪产业、天士力药产业等扶贫带贫企业。
让贫困户怀抱“金鸡”脱贫奔小康。3月28日,在兰州宁卧庄宾馆,我省榆中、渭源、西和、礼县、宕昌、天祝、古浪、凉州等8个贫困县区与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金鸡产业扶贫合作协议”。
“金鸡产业扶贫计划”项目,采用一种新型的“产业滴灌扶贫”模式。8县区将运用“政府+社会资本或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的产业投资模式,与北京德青源公司合作,打造蛋鸡养殖扶贫产业集群。最终通过政府享有所有权、企业享有经营权、贫困户享有收益权的三权分置,推动贫困群众、贫困地区以及扶贫企业多方共赢。
该组建的组建,该引进的引进,该培育的培育。今年截至目前,我省14个贫困县已引进了20多个龙头企业项目。
通过新型利益联结关系,我省一个个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牵着他们的手迈向广阔大市场,撑起了脱贫致富的希望。(记者宋振峰)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