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新华网广州4月16日电(李夏)欣赏过中国海军护航舰艇乘风破浪的风姿,体会过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的振奋,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科考任务到和平方舟医院船将和平与友谊送往世界其他角落,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千千万万造船工人的默默奉献。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广船国际的高级技师陈庆城就是其中之一。从1名普通的电焊工成长为船体焊接技师、全国劳动模范,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小小的电焊工有大大的造船梦,一把焊枪也能成就大国工匠。
在车间工作中的陈庆城。新华网发(李夏摄)
“相信技能会改变命运”
1996年,陈庆城从技校毕业,成为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1名电焊工,几年后,陈庆城进入造船事业部,开始从事船体焊接工作。别看陈庆城现在把工作做得如鱼得水,最初的奋斗史也饱含辛酸泪。
比如,一开始学电焊的时候,和所有初学者一样,面临着身体不适和意外事故的问题。焊接时,若紫外线或电弧光照射到皮肤,皮肤会发红,严重的甚至会脱皮;仰焊时,电焊火花可能会烫伤手臂,还可能意外地顺着领口掉进衣服里,进而烫伤肚皮;此外,眼痛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1996年,在焊接虎门大桥时,由于大部分时候需要仰焊,火花难免会掉到焊工的脸上,陈庆城和同事们为保护皮肤,便带起了头套。面对广东夏季的高温天气,他们吃的苦可想而知。
面对种种困难,陈庆城也想过退缩。但出身农村的他家庭条件困难,他琢磨着,有一项技能傍身总是好的。凭着对“技能改变命运”的坚信,他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终于成为令人尊敬的行业佼佼者。这一坚持,就是20余年。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要努力赶上”
虽然陈庆城已经成为广船国际的技术带头人,还在2013年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但他仍然不忘学习、充电,保持着对先进技能和设备的关注,并将所学带回来,在厂内大力推广或创新。
比如,陈庆城曾在一家焊接实验室里看到他们正在试验将横焊与埋伏焊相结合的技术,于是产生了将这种技术应用到船体焊接上来。目前,埋伏横焊在造船业中并未得到推广,是高效焊接的盲点之一。广船国际已与上海的一家厂商合作,将设备改造为适合船舶制造的器械,预计今年5月交付使用,接着,陈庆城便将投身于对这种设备的工业评定和焊法的具体研究中了。
陈庆城演示埋伏自动焊。新华网发(李夏摄)
去年,在美国参观学习时,陈庆城看到一个70多岁的工人仍在做着电焊工作。这对他的触动很大:连美国人都可以做到,我们中国人更可以做到。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将这项工作干一辈子。
“产品质量要过得去自己的关”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技校学习开始,陈庆城便把遇到的不懂的问题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再一并记下来,不仅可以防止因时间流逝而自然淡忘,还可以不断提醒自己能做得更好。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直到今日还保留着的习惯,现在,小本子就放在他工装胸前的口袋里,随身携带。这些年来,他不知记满了多少本子,他也仍然在家中收藏着这些本子。
陈庆城谦虚地说,记录是一种比较笨的方法。但俗语说,“笨鸟先飞”,“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踏踏实实才是正道。
作为技术带头人,陈庆城培养过不少学徒。他把自己这个成功经验在徒弟中大力倡导。“在技术不熟练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对提高自己很有帮助。”陈庆城说。
陈庆城(右一)和他的同事们。新华网发(李夏摄)
除了叮嘱徒弟们在工作中要注意安全外,陈庆城最注重的还是质量。船体焊接与普通电焊工作相比,质量要求更高、做法更复杂。没有技术,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率。因为这样精益求精的要求,陈庆城带出了不少出色的徒弟,他们中有全国技术能手的获得者,还有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陈庆城还说,对于自己做出的产品,不要求精雕细琢,不要在乎客户是否投诉,最起码要自己对得起自己。产品质量要过得去自己的关,这便是陈庆城理解并坚守的工匠精神。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