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旧体诗的新作为

时间:2018-01-18 12:24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 载入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诗词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诗词文化?诗词应当有怎样的时代面目与时代担当?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天的诗词创作与研究实践中深入思考。
  
  内核是民族心智、民族灵魂
  
  中华诗词的内核是民族心智、民族灵魂,它的表现形式是汉字。汉字的书写是笔画,读音是声调,形式是和谐对称的建筑美。四五千年前二言诗阶段中华诗歌的萌芽,即呈现出诗的雏形,也奠基了诗歌的基本式样。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周易》爻辞《归妹》:“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在这一“诗”一“辞”里,我们注意到,汉字的“书写”与“声调”,句子的“节奏”与“对仗”,到今天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书写还是一笔一画,读音还是平仄协和,修辞还是那么的讲究意蕴与形式。
  
  后来中华诗歌经由四言、五言、七言为主要句式的《诗经》《楚辞》、汉乐府阶段,这样生生不息,一路浩浩荡荡走来,就走到了伟大的唐朝,成熟的格律诗(近体诗)产生了,宋元时代又产生了格律词和曲。唐以后的一千多年岁月里,人们对于中华诗词喜爱不减,备加珍视。郁达夫先生甚至说过,他不知道不读诗、不写诗(旧体)的人是如何生活过来的,那会是多么的无聊与乏味。
  
  格律诗的出现,把汉语言文字的美推向了极致。为什么格律诗的句式止于七言,没有出现八言、九言、十言呢?笔者在《南园词》创作实践中发现,是因为人们一句话说到7个字正合适,再往下说就要换气了。诗句如若换气,而不是一气呵成,诗的意蕴就冲淡了。后来为了使写作更为自由,表达更为放松,就把句式拉长,两个或三四个短句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这样产生了词与曲,但其语言的基本形态和语感节奏并没有太多变化。这就是旧体诗词呈现的汉语言规律,严谨科学而又简约美丽。
  
  诗词写作中还会发现,这种由格律的约束来控制的汉语言文学创作不仅能够反映大千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其多义与象形的文字功能能够帮助作者,或者推动、启发作者的思维与意识完成其创作,甚至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便是汉语言文字本身具有的神性特征,是区别于其它文字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们为什么那么喜爱诗词的文字理由。
  
  汉语言文字和诗词的美是无以穷尽的。今天的诗词创作与研究,首要的是老老实实继承传统,把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搬运回家、钻研进去、学习到位。中共十九大报告说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对于诗词来说同样要做“忠实传承者”,假心假意不行,半心半意不行,浅尝辄止也不行,这既应是我们的诗词立场也应是我们的诗词态度。
  
  创作要实现三个突破
  
  从传统中吸收营养,是为了今天更好地创作。如何弘扬中华诗词?同样是新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追寻历史,我们发现是经济、文化、政治推动了诗歌的发展。《诗经》《楚辞》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特征,而汉乐府与五言诗的流行,则显示出两汉之际的社会文化生活状况。隋唐科举制度的出现,开科取士,平民与世袭士族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上岗,大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唐诗,反映的就是唐朝的时代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从农耕社会走过来的,是从近现代积贫积弱的民族屈辱中走过来的,是从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中走过来的。概言之,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亦应是中华诗词的繁荣复兴时代。
  
  时代巨变给中华诗词创造了全新的观察视域和发展条件。尤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己经获得经济自信与文化自信,中华诗词继唐宋后很有可能出现一个新的诗词高度。因为在农耕文明的土壤里产生了唐诗宋词两个高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进入工商文明、城市文明、信息文明的新时代,完全可以出现一个新的诗词高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诗词创作的认识和实践上,要实现三个突破。
  
  一要突破由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语言”障碍,实现中华诗词的当代语境写作。对于诗词语言来说,承继的是文言文写作传统。五四以后白话文对文言文全面覆盖,白话文生态已经形成。如果旧体诗词写作仍然离不开文言文,不仅自己感到别扭,还会给今天的阅读产生语言障碍。今天的诗词还是要坚持当代语境写作。运用白话文创作,会使诗词更具有当代面貌、当代气息。
  
  二要突破诗词创作的理论局限,实现中国文学艺术传统理论与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理论成果共享、优势互补的理论自觉。今天的旧体诗词创作主要吸收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理论的营养与指导。是“诗言志”“思无邪”,是《文赋》《诗品》,是《文心雕龙》《沧浪诗话》,是《蕙风词话》《人间词话》等等。今天的西方文学艺术理论,诸如“现实主义”“结构主义”“现代派”“印象派”等等,也可为我所用。客观地说,无论是东方的文学艺术理论还是西方的文学艺术理论,都是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理应受到尊重。要倡导旧体诗词多吸收西方文学艺术营养,形成东西方文学艺术理论成果共享、优势互补的理论自觉,这才是可取的态度。
  
  三要突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急剧变革附着在诗词身上的不适应症,实现诗词的现代化。中国社会从农耕社会跨入工商社会、信息社会用了不过三十多年时间。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不少诗人人虽然到了今天,但想法却还在昨天。也就是人的身体虽然进入现代社会,但是许多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业社会,尤其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诗人更是这样,念兹在兹的还是小桥流水、梅兰竹菊这么一些诗词意象。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快得令人头晕目眩。农耕社会遗留在人体内的“观念固化物”是不容易清除掉的,它甚至伴其终生。而人都有怀旧的情结,诗人尤甚,这就事实上妨碍了诗歌创作的新时代发挥。
  
  新时代需要我们的诗人用全新的视角打量诗词。今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向往日益增长,更好地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新时代因之焕发出民族的强大生机与活力。写诗其实既是写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也是写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这是在考验诗词的时代担当。新时代会出现许许多多与传统诗词不一样的东西,新事物、新题材,催生新的表现手法与艺术技巧。我们的诗词触须要伸向社会生活的细部,这正是我们的诗词发力并大有可为的地方。在这么一个新时代,中华诗词一定会释放出新的巨大能量,重要的是诗人要增强写作自信,书写出无愧于前贤也无愧于新时代的诗词作品。(蔡世平中华诗词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澳门“一国两制”事业进入新时代(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
  •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作
  • 安徽守护一方好山好水(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
  • 凝聚奋进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 安徽 隆起内陆开放新高地(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