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洞察中国宏观调控体系,千万别忽视这些重大变化!

时间:2017-12-19 10:42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经济日报 点击: 载入中...
  【专论】洞察中国宏观调控体系,千万别忽视这些重大变化!
  
  “从2013年提出“三期叠加”到2014年适时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从2015年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并形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从2016年提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这几年,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发生并正在经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新的形势判断
  
  以往我们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基本的视角是周期性因素和总量性因素。经济或是周期性下行,或是周期性过热。下行和过热的病因,又被归结于需求总量和供给总量的失衡:经济下行,系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致;经济过热,则系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所致。经济就是这样在周期性中波动前行。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主要基于周期性和总量性因素的分析越来越凸显出它的局限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既然突出矛盾和问题已不是周期性和总量性因素,根源在于重大结构性失衡所导致的经济循环不畅,那么,周期性波动和供求总量失衡那样的“急性病”便不是主要麻烦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产业结构失衡、区域发展失衡等一系列重大结构性失衡为代表的“慢性病”。
  
  新的发展理念
  
  以往我们所秉持的经济发展理念,或是聚焦于经济总量,或是专注于增长速度。GDP增速的快与慢,往往被当作判断经济形势好与坏的几乎唯一标尺。增速快了,就是形势好;增速慢了,就是形势不好。增速快一点,就是工作有成绩;增速慢一点,就是工作有问题。围绕GDP的规模和速度指标做文章,追求高速增长,以GDP论英雄,是一种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
  
  
        然而,面对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当下我们所秉持的经济发展理念,与此有所不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工作的理念、思路、着力点都要进行调整”“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既然经济发展的方向已由粗放型的高速增长让位于高质量发展,那么,对于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的评价,便不能以GDP增速为唯一标尺。不仅要引入质量和效益指标,而且要作为工作重心。既然目标在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那么,为短期经济增长而实行刺激政策、透支未来增长便不再是我们注重的选项。取而代之的,是瞄准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将着重点和着力点转到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新的政策主线
  
  以往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索是需求管理——立足于需求侧并紧盯需求,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需求总量的增减变化,实施立足于短期稳定的“对冲性”逆向调节。每当经济下行、总需求不足的时候,便实施扩张总需求的操作;每当经济过热、总需求过多的时候,便实施紧缩总需求的操作。可以说,针对社会总需求的收放型管理方式方法,在经过了近40年改革开放进程洗礼的中国,即便是非经济专业人士,也能大致说出一二,甚至如同家常便饭那般熟悉。
  
  然而,当下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主线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调整。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既然宏观经济政策的立足点由需求侧转到了供给侧,那么,其发力对象虽不排除需求,但主要战场已经让位于供给。注重激发经济增长活力,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平衡,是一个基本出发点。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是解决结构性而非总量性问题,那么,其操作方法虽不排除需求总量收放,但主攻方向已经让位于结构性调整,短期的“对冲性”逆向操作也不再是其主要选项;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锁定于提高供给质量和优化供给结构,类如周期性波动和供求总量失衡这样的“急性病”虽仍须纳入医治范围,但以产业结构失衡、区域发展失衡等一系列重大结构性失衡为代表的“慢性病”绝对是医治的重中之重。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是重心所在。
  
  新的施策途径
  
  以往我们实施宏观调控,主要依托于或体现为政策层面的操作——通过各种政策性安排,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这样做,显然同主要基于周期性因素和总量性因素的形势判断相适应。如前所述,源于周期性波动和供求总量失衡的矛盾和问题,我们通常是将其当作“急性病”来医治的。其主要方法,是通过短期的逆向操作加以“对冲”。如此的操作,无需牵动体制机制,在政策层面即可以完成。
  
 
      然而,当下我们实施的宏观调控,必须脱出政策操作的局限而延展至体制机制层面——主要依托于改革,将政策调整与制度安排巧妙结合。这同我们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发生深刻变化直接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原因是要素配置扭曲,是体制机制障碍”,所以其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已由总量失衡变身于结构失衡,“急性病”已经让位于“慢性病”,那么,短期的“对冲性”逆向操作便不再如以往那般有效,而只能在继续医治供求总量失衡的同时,将着力点和着重点放在结构失衡上。
  
  造成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机制性障碍,在于市场未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于政府未能更好发挥应有作用。针对这些体制机制性障碍,只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主线索的同时,将根本途径放在以改革的办法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上,放在以推进各种基础性改革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上。
  
  全面转换理念、思想和战略
  
  可以清晰地看到,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我们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已经大不相同于以往,一个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初步确立。这一体系的突出特征是:不仅聚焦于发展规模,而且更注重发展质量;不仅着眼于短期调控,而且更注重持续增长动力;不仅着力于需求侧的总量收放,而且更注重供给侧的结构优化;不仅立足于政策层面操作,而且更依赖于改革行动加以实施。
  
  认识到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不相同于经济发展旧常态,新发展理念大不相同于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不相同于需求管理,并且,鉴于突出矛盾和问题已经发生变化,其运行脉络和操作机理已经大不相同于以往,当下亟待注意并重点防范的一个问题,就是“新瓶装旧酒”——固守惯性思维面对新形势,复制习惯做法处理新问题。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异常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就是全面、系统地转换那些习以为常的理念、思想和战略,以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推进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并完善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匹配的宏观调控体系。
  
  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走出一条大不相同于以往的经济工作新路子。按照新时代的要求,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进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努力,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全面禁食”标本兼治中国力斩“野味产业”黑色链条
  • 辛识平:全球抗疫彰显中国之“义”
  • 文旅部提醒中国游客暂勿前往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的国家旅游
  • 新华时评:向中国“甩锅”不是抗疫的正确姿态
  • 多国政要赞赏中国高效抗疫举措
  • 当亿万只手紧握在一起……——战“疫”一线感受中国力量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