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心脏”的焊枪手——“刘老焊”

时间:2017-12-07 19:32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央视网 点击: 载入中...
  
  央视网消息:身穿藏青色的阻燃工服,静静地坐在操作台边,戴上口罩和焊帽,右手焊枪、左手焊丝,刘红光将手里的工具慢慢挪到操作台上试片的连接处,盯着看了几秒,闭上了眼睛。
  
  按下焊枪控制开关,银白色的弧光亮起,右手的焊枪缓缓平移,左手有节奏地一点点添丝,大约20多秒过后,弧光收起,焊接结束。刘红光睁开眼,看向试片连接处那条匀称、闪耀着金属光泽的“鱼鳞纹”,微微点头……
  
  刘红光,这位焊接组副组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评聘的首届“首席技师”,展示了他的绝技——“盲焊”。
  
  
  
  火箭发动机壳体焊工刘红光
  

  年少成名:从小学徒到首席技师

  
  刚参加工作那时人多活少,通常来讲,当徒弟三四年可能也无法获得一个独自焊接的机会。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焊接技术,在师父焊接时,他一直站在旁边观察着,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在工作结束后,利用零散时间找一些边角废料来进行练习。在他学徒期间,焊过了不计其数的试片,那时经常有同事们和他开玩笑说:“小刘瘦成了玉米秆,小脸烤成了土豆皮!”辛苦归辛苦,日复一日的练习让他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
  
  1998年,工厂当时举办了第一届导师带徒活动,有幸能和陈勇师傅结为师徒,在师傅陈勇的指导和帮助下,刘红光获得了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的双第一名,成为工厂有史以来第一个从初级工直接晋升为高级工的技能工人。
  
  焊工,有时候被看作“努力不长智,费力不露脸”的工种。这也侧面反映了这个工种的单调与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有时候在一些空间狭小的作业场所,焊一个工件时一个姿势要保持一整天,结束的时候通常都直不起腰了,夏天,焊枪喷出的火焰有200多摄氏度,基本上就是脸上电弧烤,身上“蒸桑拿”;冬天,有时需要趴在冰冷的产品上,关节经常麻木和青紫。焊工还有一个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候长出一口气或手臂哆嗦一下,都会影响到焊缝的整体质量。有一次,在焊接产品的时候,有一大块火红的焊渣掉到了防护服上,一开始没察觉到,等感到腿发烫的时候,厚厚的衣服已经烧出一个碗口大小的洞,即使这样也只能轻轻的弹掉衣服上的焊渣,继续完成手头上的工作。
  
  “由于焊接工作的特殊性,手中的焊枪就是航天产品的生命,必须每时每刻保持百分之百的精神集中,用心感受每一条焊缝,用心去凝结每一个焊点”,这是他多年践行的准则。2000年,刘红光参加内蒙古第四届焊工技术比赛获优秀奖,被评为“全区优秀青年岗位能手”;2002年,在首届中国航天科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获电焊工第三名,同年,获“全国技术能手”光荣称号;2004年获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2005年获“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2009年评为集团公司“首席技师”。
  
  
  
  保证焊缝从内到外完美
  

  苦心钻研,一道焊缝就是一条生命线

  
  发动机作为航天产品的心脏,焊接工作是重要的一环。“每一道焊缝,都是一条生命线,焊一道就要合格一道。”工作中,刘红光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每一条焊缝,他不断探索钻研、精益求精,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工作法。
  
  “望”即“观察”,是工作中的第一要诀。至今刘红光还记得刚入厂时的窘困,刚来时什么都不会,连焊枪都拿不稳,而且没有产品可以用来焊接,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看师傅工作,每当师傅干一件活时,他在师傅旁边就盯在那里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观察师傅“什么时候下枪,从什么方位入手,焊接到什么火候”,都熟记于心,好像自己比师傅还投入、紧张,如遇到什么当时难以弄懂的问题,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下来,工作之余向师傅进行请教。
  
  “焊接虽然有成型的工艺,但有时手法很重要,熟练的焊接感觉是保证产品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就是刘红光的第二个要诀“切”,“切”即“实践”。由于航天产品的高质量及材料的特殊性,刚当学徒工那几年,只能利用废弃的不同型号的旧钢板边角料、焊条进行焊接练习。练习中可以从多个角度、方位进行试片焊接,不断摸索、积累其中的经验。为了完成某高难度产品的焊接任务,他通过改进焊枪喷嘴,利用废弃的几个不标准喷嘴,经过几天的打磨,磨制出来适合此型号产品焊接的喷嘴。
  
  按照传统做法,焊接某个型号的产品,先由工艺人员出工艺,比如用多大的电流、电压,选择什么样的焊丝、添丝速度如何,用什么样的焊接方法,并且这种工艺相对固定。但实际上,工艺给出的往往是一个参数范围,具体哪个值是最佳条件,还要靠实践摸索。老师傅们过去基本上是凭感觉、凭经验,而刘红光将这些感觉、经验与每一次生产实践结合,给很多项工艺明确了更具体的参数,按照他提供的这些参数和工艺,帮助同事们可直接可以焊出成品。
  
  刘红光的第三个要诀是“闻”。向书本学习是他常年坚持不懈的习惯。在自己家里,小小的书房中堆满了各类书籍,其中以焊接类居多。几年间,他利用自己休息时间,自学了大量焊接、机加、科技、工艺等方面的书籍,光工作笔记就做了20余本,并且顺利修完了电大的课程,获得本科毕业证书。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工作中,时时处处向他人、向实践学习,并且有创造性地学习,打破惯有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模式,学习他人的绝活,转化成自己的技能。
  
  “问”即“思考”,是刘红光的第四个要诀。固体动力事业没有完成时,永远都在进行时,工作中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向难题不断发问,向瓶颈不断发问,是他多年来一直保持的工作习惯。也正因为这个工作习惯,针对不同型号产品特点,他摸索、研究出了多种焊接方法。
  
  在他的车间储物柜里有一个笔记本,上面写有工作总结、工艺优化记录、产品缺陷解决方案等。最新的一次记录是关于某型号点火器后期检查出焊缝裂纹的分析。这是一个存在了10多年的老问题,刘红光把不合格产品拿回来解剖寻找原因,改进办法后该型号产品的后期合格率从30%左右提高到90%以上。
  
  这里,不得不提刘红光拥有的绝活绝技“盲焊”。他最擅长的手工焊需要两手配合,焊丝与焊枪顶端钨极的距离以毫米计算,钨极与焊件之间的距离也保持在1毫米左右,远了近了都会影响焊接效果甚至导致焊接失败。“盲焊”,就意味着对这1毫米距离的把握不靠眼睛,而只靠手上的感觉、焊接声音的变化。
  
  无论多么不规则的焊件、多么难掌控的材料,刘红光最终都能“赋予”它们一条外表匀称美观、内里组织均匀致密的焊缝。这种焊缝外观上就像一片片鱼鳞错落叠加,每一片之间叠加的宽度基本相同,因此叫“鱼鳞纹”。
  
  2014年8月,“嘉克”杯国际焊接技能大赛举行,28家央企派出选手,还有11个国外代表队。这一次比赛中,刘红光表演的就是绝技“盲焊”。最终,刘红光用无懈可击的表演赢得了外国评委的称赞。有几位俄罗斯专家对他的盲焊技术非常感兴趣,拿着照相机不停拍他写的英文操作简介。而对刘红光来说,短短10分钟的表演,浓缩了他20多年的一线焊接实践和创新。
  

  技艺传承,大师工作室传技艺带人才

  
  2015年,工厂成立以刘红光名字命名的“刘红光技能大师工作室”,2016年,刘红光技能大师工作室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国防邮电产业首批职工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后,刘红光的工作更加忙碌,除了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处,他将技艺技能的传承作为自己的另一项重要使命。利用工作之余他把每一项技术创新都形成文字,供工作室的同事们学习交流。这些年来,方方面面的总结积累已有近10万字。
  
  借助于工作室平台,组织技能人才“绝活绝技”展示、职工“创客沙龙”、创新成果推介、技术攻关等多项活动,刘红光大师工作室做到了有硬件、有团队,有项目,有成果,已经成为发挥劳模作用、凝聚职工力量、培育创新精神、孵化创新成果、引导职工创新创效的“职工创新之家”。
  
  在多年的工作中,刘红光通过导师带徒、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培养出电焊工特技技师1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高级技师接班人2人,技师2人,高级工7人。
  
  27年的坚守,留下的是一串串扎实的脚印: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内蒙古自治区“优秀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集团公司首席技师、六院“十佳青年”……“对于一个完整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来说,焊接只是其中不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但这个环节的精准度如果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刘红光认真地说。(来源:中国国防邮电工会)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 中国人的故事|火箭精神:时刻归零,迎接更大挑战
  • 一箭三星!我国成功发射捷龙一号运载火箭
  • 我运载火箭落区安全控制技术首次验证成功
  • 又是东单路口!路人心脏骤停,幸遇95后护士抢救脱险
  • 海上凌云霄 天宇新“长征”——写在我国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
  • 从零次到第二百次——揭秘长征火箭家族的成长轨迹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