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就业年轻人:在心中种下一颗公益的种子

时间:2017-01-24 09:22来源:大西北网-人民日报 作者:宋梁缘 张润芝 李 点击: 载入中...

  原标题:在心中种下一颗公益的种子(青春派·花样就业年轻人④)

  大西北网讯  对大学生而言,“公益”并不新鲜:参加与公益相关的实践活动,开展以扶贫为主题的调研,寒暑假去往偏远地区支教……但是,除了这些“课余”“兼职”的尝试,还有一些人将公益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当公益与事业相遇,他们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散发着独特的光和热,同时也收获了最令自己充实、快乐的生活。

  “像天真者一样,做一个灵魂自由的人”

  “天真者的冯静”——这是冯静的微信昵称。“天真者,是对孤独症人士的称呼。”冯静解释说,这一群体与人沟通交流时存在障碍,但同时,他们又不谙世故、纯粹天真,可能极具艺术天赋。

  如今,冯静正在这样一个针对孤独症群体的专业艺术机构——“北京天真者公益发展中心”工作。通过募集社会捐赠,中心为孤独症儿童开设艺术课程,帮助他们表达内心情感,更好地与外界沟通交流。

  2012年,冯静大学毕业。学新闻的她起初进入一家公关公司工作,但她很快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公司的氛围。辞职后,冯静来到北京798艺术区的一家画廊从事布展行业。画廊经常展出边缘题材的作品,这让冯静得以接触到那些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们。“这些孩子虽然患有孤独症,但他们画作里呈现出来的那种思维开阔、天真自由的特质让我特别感动。”冯静说。2013年11月,适逢“北京天真者公益发展中心”招募员工,冯静决定加入“天真者”。

  做公益,注定不能“挣大钱”,有时候还要甘于忍受清贫的生活。刚工作的那个冬天,冯静住在798附近的黑桥仓库里。存放画作的仓库空空荡荡,那时只有冯静一个人。夜里很冷,冯静蜷缩在被窝,冻得不敢伸手伸脚。

  对于冯静的选择,家人起初都持反对态度。父亲就很不理解,明确跟她说,“你在那里工资这么低,又看不到什么前景,为什么不回来工作?”为此,冯静给父亲发了一条长长的手机短信,同时转发给母亲和弟弟,告诉他们她在这里工作找到的人生意义和满足感。如今,几年间的不断沟通,让家人渐渐理解了她所说的“意义”。前不久,冯静发起了一个“倾听孤独症心底声音”的公益募捐,她看到母亲和弟弟不仅捐了款,还转发给更多的朋友。“现在家里虽然说不上有多支持,至少是接受和认可的。”冯静说。

  虽然从事公益事业,但冯静从不认为自己要与“奉献”这样的词搭边,更不觉得自己是某种意义上的“道德楷模”。“这份工作带给我精神上的享受,比物质要更恒久。我和孩子们之间,和志愿者之间的关系,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是很奢侈的。”冯静说,与其选择一份不喜欢的工作苦熬,不如坚定地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上做下去,“像天真者一样,做一个灵魂自由的人。”

  与孤独症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冯静感受到一种全然被接纳的状态,体会到治愈的过程,这是她认为这份工作最有意义的地方。现在,冯静也在努力营造志愿者的工作氛围,她不希望志愿者认为“我是来贡献的,我很苦”,而是来“享受很美好的东西”。

  “当你觉得这个世界不够美好的时候,那就用你的双手去改变这个世界,变成你期待的样子。”这是冯静特别喜欢的一句话。选择加入“天真者”的这几年来,冯静几乎每天都能有这种“自己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感觉。

  今年跨年的时候,冯静发了一条朋友圈:“即使喝凉水吹冷风,只要能和大家一起开怀幸福地说笑,都不觉得有哪怕些许的遗憾。”冯静说,她会在能力可及的范围内,继续坚持下去。

  做公益有门槛,专业技巧和伦理要求都不可缺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徐明静将加拿大著名医生特鲁多墓志铭上的一段话奉为自己的座右铭。

  去年6月,徐明静从南开大学毕业,她没花太多精力抉择,就把工作定在了天津仁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服务于其下属的医院社会工作服务站。因为在毕业之前,她就早早地将未来的就业方向定位为社会公益工作。上大学期间,家庭条件不佳的她一直享受着各种助学金的资助和各方的支援,也因此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志愿者组织,这让她一点点尝到了帮助别人的乐趣,“一直以来都接受着别人的帮助,现在能够把帮助别人当成事业,这种感觉很奇妙。”

  虽然在校期间参加过多次公益活动,但徐明静也明白,做志愿者与把公益当成一份事业,有着很大区别。“做志愿者强调你的热情,而真正做公益,要用有限的资源开展更多的服务,要对服务对象和组织负责,还要处理好多元利益方的关系,所以专业技巧和伦理要求更高。这更挑战我的个人能力。”徐明静说。

  公益活动应该怎样开展?一项公益活动的成效到底有多大?刚工作不久,徐明静也有过不少疑惑,但一位失独母亲的经历让她坚信了公益的力量。那是一位因为女儿自杀而患有抑郁症的失独母亲。经过社工的援助,这位母亲逐渐从悲痛的阴影中走出,并积极地融入社会,向社区提供志愿服务,最终成为社区义工队的队长。“她站在女儿自杀的湖边,用亲身经历鼓励着其他的失独妈妈……”徐明静回忆起此事仍然激动不已,“只要我们用心,有过硬的专业,一定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力量,也一定会给服务对象带来改变和影响。”

  “选择了这一行,那就要学会过硬的看家本领。”徐明静说,就自己的医院社工工作来说,不仅要知道怎么做社工,还需要补习大量医学知识,才能把工作做好。

  有一次,一位老奶奶在医院接受治疗,虽然病情不严重,但是她眉头紧锁,不去表达自己的情绪。“病人的情况对于治疗非常不利,医护人员就把她转到我们医务社工站了,这是治疗非常重要的一环。处理得不好,病人情感得不到舒缓,极容易导致抑郁。”徐明静开始引导病人做情绪宣泄。病人家属一开始很配合,但是后来发现老人出现了紧张、哭泣等症状,便开始质疑治疗效果,甚至强行中断徐明静的治疗。面对治疗的“瓶颈”期,徐明静耐心解释,“只要老人的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合理地宣泄情绪是不会影响病情的,反而有利于康复。”慢慢地,老奶奶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家属也渐渐配合起来,徐明静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人们常常以为有爱心、有激情就能做好公益,其实不止于此,如果没有专业、责任来守护,爱心和激情也许会被一次次的失败所浇灭。希望有志于选择这一行业的年轻人提前做好功课。”徐明静说。

  “做公益让我觉得开心,这就是我的事业”

  早上刚刚起床,马国新就计划着一天的资源对接工作了。想着大大小小的公益组织在他的助力下日益壮大,马国新觉得干劲满满。

  马国新毕业于山东大学药学专业。在择业时,他也曾一度陷入迷茫。虽然医药销售的工作还算不错,但他觉得并非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他选择辞职,用半年的时间徒步和骑车旅行了很多地方。“一路走来,我思索了很多,我想起大学时所做的公益活动,想起那时的自己,觉得很快乐。”正是这一路思索,让他决定投身公益事业,“埋下一颗公益的种子”。

  然而,马国新的家人一开始却不太支持这份工作,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希望他能找一份“正经”工作。而马国新觉得,“没有所谓‘正业’,只有喜不喜欢、适不适合的事业,做公益让我觉得开心,觉得有价值,这就是我的事业。”他为了让家人更多了解“公益”,时不时地和家人聊起自己的工作情况,给家人发工作时的照片。慢慢地,父母接受了他的选择,支持他去实现理想。

  如今,马国新在北京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工作,目前他们已为100余家京津冀地区的公益组织发展提供综合服务和支持,覆盖了为老服务、社区发展、环境保护、青少年教育、助残、扶贫等社会服务领域。

  “做公益会面临资金、资源、专业服务等各方面的困境,一些‘草根’的公益组织常常有心无力。”马国新深知其中的不易,“我要做的正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有一次,马国新接到一家专门资助胆道闭锁儿童医疗的志愿组织的求助。“这个组织起初是几个热心公益的人发起的,并不十分规范。”马国新为他们做了详细的战略规划,调整理事治理机构,并协助团队策划公益筹款活动。历经双方不懈地努力,最终该机构挂靠在天津市妇女儿童基金会,成立了专项基金“心羽基金”,并实现了百万元的筹款目标,注册成为正式的公益组织了。“也许我只是他们前进路上的一块小小的铺路石,但我希望我的绵薄之力能让他们走得更远、更踏实。”马国新说。

  做公益不是免费的吗?你们做的是公益吗?因为常常扮演“幕后”的角色,马国新有时会受到这样的质疑。一开始,马国新有些沮丧,慢慢地他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他会向大家展示公益的成果,让大家知道“公益”是什么。产生广大影响的“冰桶挑战”,就是他们孵化的第一批公益组织“瓷娃娃”发起的,让公众第一次了解了罕见病和渐冻人。马国新通过这样的故事向大家解释,公益并非简单的捐物捐钱。“做好自己的本职,让大家看到我们的工作价值,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除了公益孵化器项目,马国新还负责公益咨询、社区建设等工作,包括“N动力公益创业者特训营”、“爱在西城公益节”、创享空间等等。“公益不是苦哈哈的差事,我们希望把公益做得更多元、更有意思。”马国新说道,“每当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发展壮大,我相信我埋下的种子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宋梁缘 张润芝 李昌禹)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