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菌渣处置难题待解:处理费用高 标准不完善
水体、土壤检出抗生素残留已经不是新鲜事,这一环境问题不可小觑。实际上,不仅抗生素本身可能引发污染,其生产过程中的残渣带来的环境危害同样值得关注。近日,在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的一场技术交流会上,专家们呼吁提高对抗生素菌渣处理、利用的重视程度,加以规范,以维护环境安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研究所副所长黄启飞表示,我国每年生产的抗生素有70多种,年产量约为24.8万吨,占全世界的70%。以生产1吨抗生素产生10吨菌渣计算,每年会产生200万吨菌渣。新鲜菌渣含水率高达90%,极易变质发臭。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处置,会造成大气、水及土壤环境污染,加剧细菌的耐药性,危害人体健康。
据介绍,2002年,国家将抗生素菌渣列入《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2008年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菌渣本身是粮食做的发酵基质,危险性和对人体的急性危害并不突出,但菌渣含有残留的抗生素,作为饲料使用等方式导致的滥用会造成较大危害,可能导致超级细菌等问题。”黄启飞说,如何安全、经济地处理抗生素菌渣,已成为制约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黄启飞告诉记者,目前,对菌渣的处理,理论上有三个途径,焚烧、安全填埋和资源化。由于菌渣本身被列为危废,需要采取特殊的焚烧方式,每吨的处置成本高达3000元。而由于含水率太高,根本没有填埋场愿意接收。
高昂的处理费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个别企业因污水和焚烧尾气不达标,被处罚甚至被勒令停产。也有少数不法厂家偷排偷卖药渣而被追究刑事责任。今年7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在内蒙古查处了北方药业的污染问题,挖出违规填埋的废菌渣达1万余吨。
其实,经化验分析,菌渣干渣中含有较丰富的有机质、粗脂肪、粗蛋白、无机盐、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如果能够有效去除有害成分,资源化是一条很好的路子。近年来,各种抗生素菌渣的处理方法和专利百花齐放,但仍无法实现对菌渣的真正有效处置。
黄启飞表示,目前抗生素菌渣综合利用的主要障碍是缺少相应的标准,包括环境风险控制、污染控制标准和环保技术规范等。“尽早出台标准,会对菌渣资源化利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此次技术交流会上,一种叫做“SEA—CBS高效复合无害化与资源化”的技术,受到专家们的肯定。据技术开发单位、北京观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段得振介绍,针对国内99种抗生素原料药中的67种菌渣,团队先后进行了1000余批次的无害化小试、中试实验,建立了大数据库。目前,项目团队已与北大医药重庆大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将建成一条完整的菌渣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生产线,每天处理新鲜菌渣6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