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纪念莫高窟创建16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2日在敦煌研究院闭幕,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全球百余学者探讨涉及佛教美术史、佛教图像学、石窟考古、敦煌历史文献、民族文献,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
“法国现藏的敦煌经卷和大英博物馆馆藏敦煌文献中,有关于敦煌医学的记载,包括吐蕃占领敦煌期间藏医和中医的融合演变等”。伦敦大学USL学院教授罗维前(中文名)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敦煌医学是古人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必定受全球关注和研究,盼“古为今用”。
敦煌医学是关于整理研究敦煌经卷、敦煌壁画,以及其他敦煌文物中医药史料的一门学科。国内外关于敦煌医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初,甘肃系统的敦煌医学研究始于1983年。
罗维前以研究大量敦煌医学文献为基础,在此次论坛上报告:艾灸并非来自印度,而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喜马拉雅一带使用的藏医药与中医融合发展而来,系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医学。
甘肃已在乌克兰、法国等国家建立了8个“岐黄中医学院”和4个中医中心,并实现了部分中医药国外注册出口。在伦敦大学执教中国历史和中医人文的罗维前欣喜地看到,近年来,中医药在英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了可喜的发展成果。
“寻找古老的敦煌医学”也已成为很多国际敦煌学研究者的主要课题之一。甘肃中医药大学敦煌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应存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在敦煌经卷中,记载有医学相关内容的有130多个卷号,其中有些内容较为完整,有些残缺不全,甚至只有短短几十个字。研究人员对仅有的、只字片语的残片逐字进行整理,试图解读出更多的医学内容。
目前,甘肃官方正在筹建敦煌医学馆,并启动沙疗、药膳等古医疗法。此外,甘肃中医药大学还致力于敦煌医学中的医方整理和临床应用。在与医学相关的敦煌经卷中共整理出医方1240余个,其中可应用于临床的医方有100多个。“敦煌紫苏煎”“神妙补心丸方”“敦煌大泻肝汤”等医方已被大量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