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作有力支撑,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共建“一带一路” 各地积极行动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后,国家发改委会同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指导、支持和配合地方开展相关工作,统筹做好地方实施方案衔接。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衔接工作已基本完成,正陆续出台。
找定位抓重点
协同有序推进整体工作
定位准,推进稳。“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后,各地结合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地方定位。
视线望向沿海。福建表示,要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打造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域和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广东提出,作为经济发展领先省份,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重要引擎作用。江苏、浙江、山东、上海、海南等省市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目光移至内陆。向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优势,积极促进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向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等省区围绕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动国家向北开放;向南,云南借助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广西、贵州、西藏等积极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合作平台,推进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北京、天津、河北、沿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也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有机结合。
各地还结合地方特色,将经济、产业、人文等基础资源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统筹结合,明确重点任务。新疆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提出以能源、交通、通信等三大通道为主线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山东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快构建“一线串联、六廊展开,双核带动、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湖南以“长沙等五大增长极+长株潭等四大区域板块+重要交通干线放射状对接”的空间布局全面对接“一带一路”。
多领域共推进
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
各地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带动作用,一批重大项目取得早期收获。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方向的互联通道初步建成。重庆、四川、新疆、内蒙古、河南、湖北、浙江等地有序推进中欧班列建设;福建推进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广东启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园区项目;辽宁积极与蒙古国合作提供便捷出海口;陕西全力打造“西安国际中转枢纽港”;广西、云南推进中国—东盟信息交流中心建设。
产业投资方面,产能合作进程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建设积极推进。辽宁优先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装备和建设标准“走出去”;江西围绕产业创新升级,推进与意大利轻小型民用直升机合作生产项目;安徽海螺集团在东南亚印尼、缅甸等国投资水泥项目已达11个,投资额超40亿美元;浙江省加快推进中国(杭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
经贸合作方面,跨境经济合作区稳步发展,“一带一路”自贸区网络建设进程加快。广东、四川、陕西、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借力广交会、高交会、西博会、中蒙博览会等展会活动平台扩展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福建举办首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实现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全覆盖;云南推进河口、磨憨跨境经济合作区以及老挝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建设;黑龙江引导国内相关企业赴俄建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山东、吉林借助中韩自贸协定签署契机,推动中韩产业合作示范区等项目建设。
能源资源合作方面,一批重点能源资源合作项目启动建设。江苏积极推进塔尔煤田工业园等中巴经济走廊能源规划优先实施项目建设。吉林省长吉图集团进口俄罗斯战略能源储备中心进行一期施工。
金融合作方面,“一带一路”建设投融资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民币跨境使用加快推进。广东推动在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国开展跨境人民币贸易项目;江苏推进昆山试验区、苏州工业园区跨境人民币创新试点业务;黑龙江实施卢布现钞使用试点、沿边开发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等先行先试措施。
人文合作方面,交流平台进一步完善,交流合作成果不断涌现。甘肃通过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展会平台将国内外游客引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黄金段”;山东推动沿线国家高校设立孔子学院;福建举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
生态环境方面,重点区域生态合作进展顺利,绿色丝绸之路共识逐步形成。新疆构建覆盖中亚的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与研究网络;云南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湿地保护与能力建设;贵州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
制定系统举措
凝聚各方力量保驾护航
“一带一路”建设辐射地域广、涉及领域宽,各地积极制定系统举措,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加强政策支持。上海等省区市分别筹建企业走出去综合信息服务及宣传平台、企业海外联络平台,从信息引导、项目管理、风险防控、语言人才等方面为企业赴境外投资牵线搭桥;江西等地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做好对外投资实施方案,提出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一揽子保障措施;湖北等地加强政府部门间协同,为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
完善金融服务。福建、江苏、江西等地分别筹建地方“一带一路”基金、海上丝绸之路产业投资基金、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走出去产业投资基金;广西制定了地方丝路基金设立和运营方案,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效应,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扶持。各地均积极推动银企合作,新疆、浙江等联合国家开发银行、中信保等金融机构共同举办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会,为企业量身定制多元化、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