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技术让世界充满甘肃味道

时间:2014-12-26 10:50来源:大西北网-西部商报 作者:记者李俊君 点击: 载入中...
甘肃省科学院走出一条适应甘肃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大西北网12月26日讯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甘肃省科学院作为甘肃省科技领域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主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切实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出一条适应甘肃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甘肃省科学院下属的自动化研究所、自然能源研究所、磁性器件研究所一直冲锋在陇原科研阵地最前沿,活跃在华夏科技战线上,乃至让世界为之喝彩。在助力文化产业发展、拓展国内培训国际交流、研发世界级新产品上亮点纷呈。
  
  百亿级像素采集机器人“敦煌小子”问世
  
  自动化研究所以科技助力文化产业的发展

  
  近日在厦门举办的2014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甘肃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百亿级像素的文物三维实景采集机器人“敦煌小子”一亮相即引起了轰动,也为我国研究推介敦煌壁画艺术提供了科技支撑。
  
  据记者了解,甘肃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文化遗产数据采集与应用方面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与甘肃谷仓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文物古迹数字采集复制中心,该中心研发的百亿级像素文史古迹高精度采集复制系统技术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文化遗产的高精度的数据终极采集与记录,利用该项技术制作出了敦煌壁画艺术品再现、魏晋墓砖画艺术品再现、知名画家艺术数据记录及应用成果。
  
  几年前,甘肃谷仓影像科技有限公司遇到难题,最好的照相机拍出的影像不过2000多万像素,不能用来鉴别文物,更不能用来复制文物。因此,这家公司向省科学院自动化所提出,能否研发高精度图像采集技术。省自动化所立即组织人员研发了智能化控制技术,自动缝合图像。这样,六轴智能百亿级像素采集系统诞生了,图像精度满足了需要。
  
  可是,这种机器只能拍平面的敦煌壁画等文物,不能拍陶罐、器物等文物。如何能360度立体旋转拍摄,然后自动缝合图像。省自动化所经过5年研发,百亿级像素的文物三维实景采集机器人“敦煌小子”终于诞生了。同时,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今年11月16日,在深圳举行的高交会上,“敦煌小子”一经亮相,立即成为焦点,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省科学院自动化所商定,双方共建“数字博物馆技术联合实验室”。11月23日,在厦门举办的2014博物馆博览会上“敦煌小子”再次引起了轰动,需求订单雪片飞来。
  
  据了解“敦煌小子”目前只有“实验室版”,没有“市场版”。要打造“市场版”,还要进行工业化设计,制订各项标准,更需要2000多万元的投入。目前,省自动化所正紧锣密鼓开展此项工作。
  
  省科学院自动化所所长李涛说:百亿级像素三维实景采集机器人“敦煌小子”的研发,用数字化技术还原文物和文化遗产,以科技助力文化产业,必将对推进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进而推进甘肃文化的发展和产业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
  
  34年为121国培训1300名技术管理人才
  
  自然能源所巧用拓展太阳能,温暖照亮全世界

  
  太阳不仅带给人类温暖,更把光明带给全世界,哺育万物生长。借助太阳能就是生产力,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的几代专家们以太阳能的热情,在将太阳能技术广泛应用于神州大地的同时,更将这项代表中国人的无私推广传播到了五大洲120余个国家地区,成为宣传了解甘肃乃至中国的一张靓丽名片。
  
  1978年,在中国科技的春天来临时,甘肃省科学院自然能源研究所诞生了。中国第一个主、被动式太阳房在河西走廊上的沙漠绿洲民勤很快建成,为当时我国太阳能建筑技术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资料和数据。1983年,亚洲最大的太阳能采暖与降温技术实验示范基地在榆中建成,16种太阳能建筑至今仍为海内外效仿。
  
  从1980年起,一批批世界著名的美、日、澳、法、加等国家的太阳能工程科学家先后应邀前来讲学,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中国专家在此交流学习,为启动中国的太阳能研究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从1991年至2013年底,已举办“国际太阳能技术培训班”48期,为五大洲的121个国家培训太阳能技术人才1300余名,有100多个国家的政要、使节、专家共计3200余人次前来参观访问。
  
  能源所不仅重视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培训,还积极参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及时建成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帮助坦桑尼亚编制全国太阳能发展5年规划,帮助科特迪瓦制定全国光电推广利用计划;在吉布提、巴基斯坦等国进行太阳灶、太阳热水器技术培训;完成援助古巴建设太阳电池生产线工程项目。除承担国内“首批国家863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国际合作”等项目外,还开展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政府间太阳能技术合作项目;与南太、非洲、亚洲、南美一些国家的有关太阳能技术合作,成为甘肃省对外开放、合作交流的一个窗口、桥梁、平台。
  
  在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主任喜文华看来,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太阳能作为一种绿色、清洁能源非常适合在全球广泛推广利用,甘肃是新能源大省,也是循环经济的示范省,在新能源利用推广上大有文章可做。
  
  世界首座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将用上甘肃产品
  
  磁性器件研究所携手清华大学积极研发新产品

  
  记者从甘肃省科学院获悉,该院磁性器件研究所受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的委托,成功研发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燃料装卸系统磁力驱动器。该成果解决了磁力驱动器同步转动的稳定性、消除滞后角、辐照环境中永磁体固定技术等关键技术问题,被列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燃料装卸系统唯一磁力驱动控制器。该项目研发成功也意味着世界上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统安全特征的2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将用上甘肃标志的产品。
  
  据介绍,磁力驱动器是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一体化卸料装置和燃料输送转换设备的重要组成部件,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专项是国家确定的“十一五”期间16个重大专项之一,目标是建设世界上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统安全特征的2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承担了这一项国家“863”计划,并委托省磁性器件研究所研发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燃料装卸系统磁力驱动器。经过科技人员无数日夜的研发试验,该项目终于完成,并通过了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评审。
  
  省科学院磁性器件研究所成立于1988年,是我国第一家应用稀土永磁材料从事永磁传动、磁性器件、磁机械工程和磁机电一体化项目的研究开发机构。中国第一台磁力泵于1981年在甘肃兰州生产完成,磁传动技术于1978年研制成功并首先应用于祖国的航天事业,截至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电力(核电)、油田、炼油、石油化工、化学制品、化肥、冶金、食品和制药等领域。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磁力传动技术领域的领导者,多次承担完成多项军事工程攻关课题,产品代表着中国磁力传动设备的最先进水平。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省领导调研兰州新区努力将职教园区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技术技
  • 国内外百余位专家共论可再生能源技术及应用
  • 我省在乡村两级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 甘肃圆陇路桥公司新技术获业界好评
  •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新校区迎来首批新生
  • 甘肃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举行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