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8月15日讯:据中国科学报报道,机器人的研发和利用已然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热点。目前,西方国家的机器人主要制造商都在纷纷加紧布局,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
在今年6月9日召开的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提及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并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但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竞争?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总书记的讲话和寄语,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对于科技界、产业界而言,动力尤在,但压力倍增。6月下旬,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视察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时也指出,机器人产业发展蕴涵新的机遇,机器人技术与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的进一步结合必将带动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科院始终是“中国制造”机器人的发源地与摇篮,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一大批科研院所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领域各显身手,各有建树。
中科院制造的机器人发展水平如何?有哪些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日前,《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访了从事机器人研发的中科院有关院所。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在2013年的工业机器人购买量是全球销售量的1/5,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了以技术利用见长的日本。由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及人工成本的上升,工业机器人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谈到机器人,不能不提中科院;谈到中科院的机器人研发,不能不提沈阳自动化所,而提到“沈自所”,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新松则是一个关键人物。
从1980年开始任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14年来,蒋新松一直致力于我国自动化事业。特别是在机器人科研、应用及产业化方面,无论是水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还是特种机器人,他都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由此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
“他是我国机器人的开拓者,也是自动化所机器人科研的奠基人。正因为有一批这样的探索者,使我们机器人的研发水平以及产业化程度在国内始终保持数一数二的位置。”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副所长桑子刚这样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
7月,位于东北的沈阳气候宜人。在该所的展馆内,《中国科学报》记者看到了一场各式各样的机器人秀。身高不足半米的“灵蜥”机器人像微型坦克一样,有着一个大钢爪,依靠两条履带行走,它是一种特殊的反恐防暴机器人,可以利用机械手和多功能工具包,接近疑似爆炸物进行处理,其爬坡角度也可达到43度,可以通过有缆、无缆两种方式进行操作。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