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火的一塌糊涂的智能手表,也在尝试复制Google play和苹果Appstore模式,打造“开放平台”式生态圈,进而改变智能手表有硬件,无软件的的尴尬境地。
今年6月,索尼推出“智能手表开放计划”,此前开发者利用索尼提供的SDK只能为智能手表开发应用,而如今索尼进一步开放了开发者的权限,允许开发者通过SDK开发第三方固件。
另一家智能手表厂商Pebble,今年也推出软件开发者工具包,目前,Pebble智能手表仅有十种可用的表面以及一款应用。
国内智能手表厂商果壳电子宣布将推出智能手表开放平台,投巨资吸引开发者为智能手表开发专门的应用,以奖金和扶持政策吸引第三方软件入驻果壳市场。
智能手表厂商普遍认为,打造开放平台为双赢之举,开发者们能得到APP商业化新的渠道与机会,也能充实智能手表生态圈,为日后推出更优秀的产品打下基础。
智能手表应用适配率极低智能手表如何打造完整生态链,在可穿戴智能设备火热的当下,成为业界热点议题。
时下市面上的智能手表多采用Android 4.0以上操作系统,理论上说,所有支持安卓设备(包括手机、pad等)的APP也都能支持智能手表。然而,受制于屏幕大小,电池续航能力等制约,能完美适配智能手表应用少得可怜。
而对于开发者来说,智能手表配置过于落后,且发展前景不明,没有足够动力涉足该领域。
以三星Galaxy Gear为例, 其1.6英寸显示屏、800MHz主频的处理器、512MB RAM、4GB内置存储空间,没有原生数据连接,配置只相当于500元以下低端山寨机,但其售价高达2398元。
笔者在Gear上安装了一款体积为0.5M应用,对于硬件的要求不高,也不是专为其设计的App,发现该应用可以较流畅运行,运行基本无障碍。
然而当测试一款体积为32.6M的游戏时,发现其运行速度很缓慢,经常出现卡顿和死机现象,同时电池续航能力也是硬伤。
笔者发现,大多数智能手表只能靠自主研发的原生应用撑场面,能完全适配的第三方应用很少,只能运行部分工具类应用,如社交工具、浏览器等,而大量对内存要求高,且最有商业价值的游戏、视频类APP均难以正常运行,形同鸡肋。
开放平台几无价值?
市场研究机构NextMarket Insights目前预估,2013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为500万台,2014年达1500万支,至2016年将暴增至8000万台规模。
智能手表前景看似很乐观,然而就当前来看,三星Gear销量多次被看衰,一度被传出全球销量仅5万台的冷笑话,Pebble销量也只有30万台左右,索尼压根没公布销量,至于国产智能手表销量,算了吧,说了没人信。
没有足够的出货量和市占率,一切美好的设想都是浮云。以智能手机为例,IDC的预测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超10亿部,较去年同期增长39.3%。
500万和10亿部的出货量,也显示出二者商业价值的巨大落差。屏幕、配置、续航能力长期是制约其未来发展的“三座大山”,大量在手机和平板电视上产生商业价值的应用,在智能手表里基本无作为,如用户黏性最高的游戏类应用。
很难想象,用户会在不足2寸的屏幕上玩游戏、看视频、聊天不亦乐乎,留给智能手表只有一些含金量不高的“轻应用”。
也许有人会说,10年前的诺基亚时代,大家也能接受在两三寸手机上玩贪食蛇等小游戏,也能安装QQ啊。
别忘了,那些小游戏基本都是手机厂商的原生应用,基于JAVA的第三方应用少得可怜,当年也没有移动互联网一说,除了塞班,就是MTK。
对于智能手表来说,开放平台如同海市蜃楼般美妙,在没有彻底解决严重制约其未来发展的三大大山之前,智能手表以及可穿戴设备生态圈只是贫瘠的盐碱地,很难打造出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森林公园,有的只是荒山秃岭般无人区。
但也别太悲观,智能手机及其生态系统5年左右就能发展壮大,智能手表或许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