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农村生产经营方式重大变革 传统农村经济逐步向农庄经济铺开
家庭农场是什么样的?
在电影中,抽着雪茄的美国农场主操纵着现代化的机械,管理着近百亩的庄园,令人向往。
而现实中,在榆中县青城镇拥有400亩荷塘的安徽砀山人汪辉、汪治慧父子正忙着依托刚刚成立的榆中慈莲种植合作社准备着将于8月18日举行的青城文化旅游节相关活动。作为青城镇最大的“塘主”,他们将打造为集游览、观光、采摘、体验、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观光园。
省农牧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所谓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根据省农牧部门和省工商部门的不完全统计,自今年3月中旬我省首家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成立以来,截至目前,甘肃已有8605个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特色产业,全省土地流转面积接近500万亩,传统的农村经济逐步向农庄经济铺开。
家庭农场是农业家庭经营的最新形式
“真没想到,我的家庭农场是全省第一家,我要不断引进先进发展理念和管理经验,推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打造农产品品牌。”庆阳市宁县鸿兴家庭农场负责人昔建峰信心十足地说。
“我们的家庭农场创建于2011年10月,正式命名挂牌是今年的3月份。”在省工商工作人员的联系下,记者通过电话与宁县鸿兴家庭农场负责人昔建峰取得了联系。
今年38岁的昔建峰,是宁县一个典型的特色种养能人。地处焦村乡周郭村五组的宁县鸿兴家庭农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生产市场需求的生态绿色食品,配套带动休闲农业发展。
目前,该农场有从村委会反租倒包的流转土地2700亩,其中可耕地530亩,林草地2170亩。在可耕地中,有优质粮油种植基地1处,面积470亩,种植小麦、冬油菜、玉米、粮饲兼用型玉米。有紫花苜蓿种植基地1处,面积60亩;有标准化肉羊养殖场1处,存栏良种肉羊120只。有标准化林下肉蛋鸡饲养场1处,饲养生态、绿色肉蛋鸡159只。有休闲垂钓鱼塘1个,水域面积10亩。有经济林果苗木生产基地1处,育有核桃树苗5.4亩。主要经营畜禽养殖、苗木繁育、农产品销售、休闲垂钓等。
“家庭农场作为农业家庭经营的最新形式,它的提出既顺应当前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破解了农业经营主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难题;坚持了农业家庭生产经营的特性,又通过适度规模经营达到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省农牧厅工作人员介绍,就在甘肃首家家庭农场诞生地庆阳市,截止目前,就已发展家庭农场14个。
而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农民荆浩春家的耕地集中连片,家庭成员又都拥有较强的生产技能和实践经验,具备成立家庭农场的基本条件。于是,荆浩春率先到工商部门注册成立全县首家家庭农场,注册资金300万元,注册类型属于个人独资企业。“我的农场全部是工厂化育苗,从种植到收割都是机械化,一个人管理200多亩地并不是难事。”荆浩春的目标是打造一个现代化农场。
现在,在全省各地,和荆浩春有同样想法的人越来越多。今年5月,天水市麦积区首家家庭农场——麦积区花牛林东果品种植家庭农场挂牌。同月,武威市凉州区丰乐生态养殖种植家庭农场成立……这些家庭农场将零散的承包地流转过来,相比兼业户的粗放经营,家庭农场在土地、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使用上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更高,在采取先进技术、使用优质种植资源、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方面都具备明显优势。
“家庭农场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相对分散的家庭经营,家庭农场的经营面积种植、养殖都在100亩以上,从事的大部分是苹果、中药材、养羊、养鸡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省农牧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家庭农场主普遍具有经营头脑,有一定的资金基础和从事种养业的技术、经验。他们专心发展农业生产,农业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相比兼业户的粗放经营,家庭农场在土地、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使用上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更高,在采取先进技术、使用优质种质资源、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方面都具备明显优势。
从老板到农场主的“惊险一跃”
早上7点,从永登县上川镇达家梁村的崎岖乡道上,总有一辆车在奔驰,开车的人是张明武。
他每天都这样直奔位于兰州农民巷的和尚头面庄。到达面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然后拿出预订客人的名单进行电话核对,面庄里的烹饪材料几乎都来自农场菜或种植基地。厨房里,厨师准备着每天特供的100碗和尚头面的原材料,随着几名服务员的相继到岗,沉睡一夜的面庄就这样迎来了忙碌的一天。
张明武,现年43岁的他是永登县上川镇达家梁村人,兰州微博卖面第一人,也是兰州“和尚头面庄”的庄主。 24岁那年,他辞职下海,辗转上海、北京、广州等多个城市从事项目合作与销售业务。期间给韩国老板打过工,也为美国商人做过助手,还曾创办过酸奶厂和网络公司。
2009年,因为一碗面的念想,张明武将手里的“金山”留给了合伙人,带着妻儿从海滨城市再次回到黄土高原,开始了新的创业之旅。这一次,他盯上了家乡特有的小麦品种——和尚头。和尚头是一种在秦王川及周边地区生存了近500年的特有小麦品种,因其麦穗无芒而得名,也因其只生长在旱砂田而出名,更因其口感筋道芳香馥郁而闻名。
两年前, 达家梁村还有不少撂荒的地,张明武的回家对这里有所改变。他和堂兄弟们通过土地扭转,开展和尚头种植。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里只能算是一家“迷你”农场。
现在,张明武的和尚头面庄依托刚刚成立的永登山川生态种养合作社打造和尚头农庄,他的目标是,利用自己多年来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经历,和身经百战练就的“经营视野”与商业素养、商业经验,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结合起来的科学发展,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带领家乡人民通过产业化途径彻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生活水平。
事实上,张明武的目标并不在此,他有一个更为宏大的设想。对他来说,这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真正的梦想,是要在自己的家乡——永登县上川镇达家梁村建一座大型的现代化“庄园”。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家庭农场,我希望能成为大家的家庭农场。”张明武表示,目前正在以预订式服务的方式运营,农场的生产基本保障了面庄的供应,为了确保服务质量,我才想到了这种预订式服务,有了这个‘提前亮’我可以更好地做准备。”
今年永登山川生态种养合作社申请成功后,张明武对农庄的“钱”景信心比较足,他果断决定在农场里尝试特色养殖,包括驴、羊、土鸡等。
一段时间下来,张明武深深感到当个庄主尤其是有科技含量的庄主还真是不容易,他请专家来指导种植,自己则跟在后面像当年刚工作时一样地用心学习,他还要求家人们一起来学习。“虽然我们家世代都是农民,但是这些特色养殖、种植方法很不一样,对我们全家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
家庭农场打造新型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碧叶连天,蛙声阵阵,微风过处,留下一缕清香,这是朱自清生活中的荷塘月色,这如今已成为甘肃省榆中县青城镇千亩荷塘的真实写照,荷叶尽情地舒展着身姿,落在荷叶上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位于兰州市榆中县青城东滩一带千亩荷塘是该镇刚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水面的荷花随风摇曳,阵阵清香扑面。荷池中各种鱼类的养殖已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每逢节假日,都市的垂钓爱好者成群结队,在荷池边垂钓,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这几年藕卖得非常好,再也没有人怀疑这里不能种藕或种藕能不能赚到钱了。”拥有400亩荷塘的安徽砀山人汪辉、汪治慧父子是这片千亩荷塘中最大的“塘主”,荷塘本在南方才有的景观,而在青城建荷塘是汪辉六年前的一个想法而诞生的,青城这边气候比较适合,水域面积比较大,比较适合荷花的生长。荷塘不仅为青城的旅游提供着观赏的景观,更为像汪辉、汪治慧父子这样的商人提供着可观的收入。
“这块荷塘有几十亩,放养的是草鱼和鲫鱼,如今长度已有20厘米,莲藕长势也很好。”汪辉、汪治慧父子介绍,荷塘分别采用了“莲藕+草鱼”和“莲藕+彩鲤”套养共生的新型生态农业模式,莲藕、彩鲤、草鱼的品种及种养量是经过科学配置的,长势都不错,“莲藕种植初见效益时,又想到了发展立体农业,即在藕池内养殖鱼虾,以藕池中的水草、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作为鱼虾的天然饵料,净化了藕池环境,同时鱼虾排泄出的粪便又是莲藕最好的无公害肥料,摸索出一套‘藕—鱼虾’的良性循环模式。”
这种套养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效益如何呢?汪辉塘主算了一笔账:“初步介绍,每亩莲藕产量在2000斤左右,主要是请来自安徽的专业挖藕人员来挖,藕主要是销往兰州、西宁等市场,挖藕为他每年提供了150至180万元的收入。”
同时,汪辉的荷塘里还有百亩观赏荷花,还有300多亩的种植荷花,观赏荷花可以带来参观的游客,相应带动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发展,这也是一笔收入。此外,还引进了荷花盆栽技术,让荷花在家里的花盆中养,去年他引进了306个品种,贵的每盆价格在600元不等,便宜的也有30元到50元。
在荷叶的下边,汪辉还养了很多的鱼,养鱼的收入大概200多万元,鱼苗的生长周期大约2年,成熟的鱼为游客提供垂钓及烹饪加工。
“这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可以达到生态、循环、高效的目的,比单一种植莲藕经济效益高多了,比种植水稻高出数倍,是开发湿地农业的有效途径。”汪治慧认为,这样不仅把有条件的湿地打造为生态循环农业,还把一些废地转为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宝地。
两父子表示,去年10月,他们和当地农户成立了榆中慈莲种植合作社,今年,他们依托合作社将承包更多的荷田,目前已土地返租900多亩,将其连成片。届时,园区将成为集游览、观光、采摘、体验、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观光园。下一步,他还将园区打造成为黄河上游最大的荷花池和莲藕基地。
(更多内容请点击大西北网http://www.xbnews.cn/index.html)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