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干可否考虑部分生态移民?

时间:2013-07-15 21:09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谈应霞 点击: 载入中...

  石山土盖头不宜庄稼生长,村民守着大山没饭吃——


  俗话说:“靠山吃山”。几百年来,聚居在阿干镇一带的人们世代依靠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衣食无忧。可是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长期生活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却不得不面对“靠山没吃”的现状。尤其是居住在风景秀丽的东山三村的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煤炭资源后,他们不得不回到土地上,然而,由于当地的土地皆为石山土盖头,不宜生长庄稼。农民靠农业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许多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只有老弱病残幼。

 

 
 
 

  “我们这个地方,除了移民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好办法。”在记者深入采访时,东沟村村民龚真胜和龚玉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这句话。而在与村民的交谈中,移民搬迁几乎成了大家的共同期盼。


  现状:“仙境”里的贫困者


  驱车沿一条沟底前往属于阿干镇东三村之一的东沟村时,车窗两侧映入记者满眼的便是云雾缭绕,林木苍翠的原始森林的自然风光,时尔几声清脆的鸟鸣声传入耳膜,包含着淡淡花草香的空气透过车窗扑鼻而来,不觉叫人沉醉。忽尔,透过车窗似闻潺潺流水之声,如鸣佩环,只是到处一片葱郁,不得见之。单看风景,这里真的如“仙境”一般了,不免有些痴醉。或许是刚刚下过雨的缘故,车子行驶在狭窄而曲折的土路上不时打着滑,心便一下就揪了起来。


  车子走到半路时遇到一农妇,她在侧身躲车时热情阻止我们前行。“再不要往前走了,前面滑坡了,路被堵死了。”听到她的话,我们不免担心了起来。“这下坏了, 这么窄的路,能调头的地方可都没有啊。”司机刘师傅有些无奈地说。同车而行的阿干镇镇政府办公室主任吴让利和工作人员张少春不得不下车欲找点宽畅的地方让车调头,可是由于道路实在太过狭窄,实在找不到可供一辆面包车调头的地方。无奈之下,司机刘师傅只得沿原路倒车了,好在这里没有一辆车,否则的话真不知该怎么办了。


  无奈之下,吴让利和张少春只得带记者步行前往东沟村。在下车步行后记者才发现,虽然是条路,但不被车碾人踩的地方竟然还长着很多叫不上名的野草,可见这里的气候有多湿润。一路上,吴让利和张少春告诉记者,阿干镇下辖8个行政村,6个社区,区域内总面积85.5平方公里。全镇18867亩耕地均为山旱地,没有一亩水浇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8亩,并且东山70%的耕地坡度都在25度以上,是典型的石山土盖头,土层薄、土质贫瘠、效益差,农业基础非常脆弱。据统计,该镇2011年的农业总产值为3926万元,农业增加值25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50元,而区域内8个行政村中,人均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达5160人,占总人口的54.57%。这组数据多少让记者有些吃惊,因为很难想象,如此“仙境”一般的自然环境之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是那么的贫困。这让记者想起去年初冬时节,记者前往同属东山三村之一的深沟掌村采访时的一组镜头,几位饱经风霜的庄稼汉蹲在村口的水房边晒着太阳;一些破旧低矮的土坏房在太阳之下格外刺眼;一位农妇牵着一头驮着土粪的毛驴沿着山上的一条羊肠小道往自家的地里送肥料;一位卖大豆的汉子因为小贩挑出了几粒不饱满的大豆而与其争执不下;一位刚过6旬的老母亲因为儿子在山路上摔残后家里失去了劳动力而哭泣……每一幕都叫人心酸。

 

 

 
  在一岔口处,我们终于看到了散落在山腰的农家,半山腰处,几位村民正在围着一辆客货车买菜。见到有人上来,大家显得非常热情,虽然素昧平生,但他们毫不生疏地打着招呼,让人感觉很温暖,很亲切。大家告诉记者,虽然自家都有地,但种不出来菜。天气好的时候,会有菜贩每周上来一次,村民们会买上一点,平时大家也很少吃新鲜菜。正在买菜的龚玉笑呵呵地说:“我们生活简单,有饭就可以,时间长了或者有贵客来了,才会买些新鲜菜。”与他谈起村上的情况时,不料一直在旁边微笑着的龚真胜迫不及待的插了一句话:“我们这个地方,除了移民之外,再没有其它的好办法。现在,我们就盼着政府能给我们一个好政策,尽快把我们搬到别的地方去。”


  村民:盼着移民又怕移民


  龚真胜告诉记者,村民们之所以盼着早日搬出去,最主要的原因除了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子土地资源缺乏,农业收入没有前景之外,时常因恶劣天气所致的地质灾害也让他们担惊受怕。“这两天的雨就让村上的几家人都遭受到了地基下沉和滑坡,今天早上我们还帮一家人收拾了半天。”龚玉说。在两位热心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自家院落遭遇滑坡的刘关林家。


  一进大门,左侧是一间厨房和一座背山而建的砖木结构的瓦房,房后便是一座山石嶙峋的石头山,正对面的一座贴着白色瓷砖的平顶房成了这个院落内的最大亮点。不大的院子子里,随意地放着几块盖房子用剩下的楼板,靠南侧的半个院子用塑料盖着,男主人刘关林正拿着一根长钢钎和一把趸实地专用的工具在院子里忙活,看到有人来,他放下手中的工具迎了过来。


  当记者表是来意后,刘关林一边向几位随行的人散烟,一边讲起了自己的遭遇。“我就靠背煤攒了点钱,好不容易才盖起了这么几间房子,这一滑坡,半个院子都滑出去了,现在房子的地基已经空了,全靠下边的圈梁支撑, 这个房子也就成危房了。”刘关林狠狠地抽着烟说,他的表情很复杂,似是无奈也有心疼,似乎还有那么一点点的难过。刘关林告诉记者,前两天一直在下雨,全家人也为此感到担心,生怕雨量再大时危及到自家的房屋。但灾祸并未因全家人的担心而停下侵害人的步伐。7月10清早,随着哗啦一声响,刘关林家的半个院子就滑到了6、7米高的悬崖下,并堵上了进出村子的唯一道路。


  “用塑料盖住的这半个院子和房子那边基本都开了四指宽的口子,深度可以直接把这根钢钎插下去。”刘关林边说边把那根1米多长的钢钎顺着一个刚填好的口子插了下去。“哎,我现在只能先赶快把院子铸好,以防再往下滑。滑到路上的那一堆我还得去收拾。”身体干瘦,背略驼的刘关林有些疲惫地说,“我们村上基本家家都是这个样子,住的房子大多都有裂缝,大家也知道危险,但没有其它办法,都只能这么将凑着。” 刘关林带着记者查看了自家房前屋后的几户村民家的房屋情况,还真如他所说,几乎每个房屋的后墙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裂缝。


  “我们这个地方纯粹不长庄稼,以有煤的时候,我们一个人在煤矿上干,勉强还能养活一家人。现在煤矿都关闭了,人也没地方去了,靠庄稼养活不了,只得出去打工了。”刘关林的爱人杨女士说。她告诉记者,刘关林因为在煤矿干活,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干不了重活,因此只能留在家里照顾家。为了女儿上学,她和儿子不得不出去打工。“我们什么技术都没有,找个工资高的活也不可能,只能找那些又苦又累工资又低的活干,日子过的真的难的很。”杨女士道出了自己的难心。


  看着花去了自己所有心血盖起来的房子成了危房,刘关林和爱人显得很无助。“说实话,我们这里没有多少平地,人们盖房子都是一点一点挖山平地,整出来一块就把房子盖上。去年下雨,我家背后这个山上的石头滚下来,砸倒了我家前面的院子里,所幸没有伤下人,今年这才下了这点雨,我的院子就滑掉了,危险时时都在,住在这样的地方我们也害怕,也希望政府能 考虑早点把我们搬到安全的,能让人生活的地方去。可想想,心里又害怕搬迁,因为我们自己拿不出钱,不管政府让往什么地方搬,我们接下来的生活该怎么办?”刘关林的内心十分矛盾。


  东沟村支书龚真明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村里有12户村民响应政策号召移民到了秦王川,就是现在的兰州新区。这不仅对当时当地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也彻底改善了这10余户移民村民的生活状况。近些年来,随着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村民们的生活不仅没有改善,而且因为煤矿的相继关停很多人生活陷入了窘境。因此,希望生态移民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建议:不宜人居区进行生态移民


  就远来说,宁夏是全国生态移民实施较早、规模较大的省区。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和自治区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帮扶贫困地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先后组织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及易地搬迁移民,累计搬迁移民近84万人,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稳定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了解,南部山区是宁夏生态移民的主战场,居住在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内及边缘地区的群众,移民搬迁前仅有5.3%的人口通水、通电、通路,72.4%的人口仅通电或通路,22.3%的群众水、电、路都不通,就医、就学困难户占65.1%。易地搬迁后,在实现水、电、路三通的同时,配套建设的教育、医疗设施基本齐全,就医、就学便利,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为移民群众奠定了脱贫致富的基础。


  就近来说,阿干镇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曾进行过生态移民。当时将东山地区不适宜人居区域内的村民迁移到了秦王川。这些人被生态移民之后,曾有一段时间因为舍不得煤矿的工作而两边路,也有极个别村民因为不努力去适应新环境而选择了重返故地。结果表明,留在秦王川的人们因为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的建设,基本都成了新区人,不仅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而且手头都有了相当数量的资产,日子越过越殷实。“我经常与村民们聊天,一说到迁移秦王川的事,回来的村民们都后悔的要命,因为现在他们的生活还是那么贫困。现在,村民们都希望能搬到象当时的秦王川那样的地方去生活,发展。”龚真明说。

 
 

 

  其实不管是就远看还是就近看,生态移民对于生活在林区的阿干镇东三村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不管是深沟掌村还是大沟村和马场村,这些村子内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恶劣,山大沟深,耕地全部属山旱地,大部分为坡地,无水浇地,耕地土层薄,石山土盖头,靠天吃饭,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收入低下,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多。而恰恰这些地方都坐落在生态环境保护区,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果按照村民自愿的原则,将这些村庄里的部分农户进行整体生态移民;并利用丰富的旅游大力发展农家乐、商贸服务等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使留下来的农户有致富途径。不仅使村民们致富有望,而且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生态移民的目的是让人们脱贫,让生态恢复。而脱贫的关键在于彻底地改善移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所以针对村民们普遍担心的移民地是否真的适合人们生活发展的问题,本报建议,在移民安置地的选择上要尽可能地选择交通方便、光热条件好、耕地资源富余、距离市场近、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大的地区。另外,也可考虑向小城镇靠近,因为,小城镇作为城市和农村的链接体和中转站,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较好,协作能力较强,信息相对较灵,人才比较集中,有利于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等二三产业和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再有,还可以尽可能地向工业园区和集中区靠拢,给移民进入二、三产业,实现易地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基础。


  其实,阿干的生态移民工程也可以效仿这几年来,兰州市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搬迁避让”工程的实施,首先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移民群众的脱贫致富空间,有效地推进了生态保护和建设,已经较好地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为那些曾经生活在地质灾害高发区的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及当地的生态改善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更多内容请关注大西北网:http://www.dxbei.com/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七里河阿干镇拆除8处违章建筑
  • 兰州:阿干镇山寨庄林区有人乱挖煤矸石 破坏地表植被
  • 兰州七里河:阿干镇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
  • 记七里河区阿干镇马场小学校长靳尚有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