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省优秀禁毒专干”马宏环
没有令人羡慕的岗位,她只是社区的一名普通工作者;没有显赫耀眼的业绩,只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她就是兰州市七里河区敦煌路街道轴承厂社区禁毒专干马宏环。
9年来,她的足迹踏遍了辖区的每一个角落,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吸毒人员的身上,辖区的每一名涉毒人员姓什么、叫什么、住在哪,他们有无妻子儿女、有无经济收入、有无工作处所等,她都记得清清楚楚,随时掌握他们的情况,用真情为这些曾经的“迷途者”寻找幸福。
即使被拒门外也要坚持
42岁的马宏环待人和气,一说话脸上就露出笑容。2004年从原单位下岗后,她进入了兰州市七里河区敦煌路街道郑家庄社区,经过培训,领导让她担任社区禁毒专干一职。
“在这之前,我没这方面经验,我是边干边学的。”社区禁毒专干需要定期记录吸毒人员情况,内容包括和吸毒人员的谈话,吸毒人员的思想汇报、保证书以及尿检结果,去外地的吸毒人员还要有经常通话记录以及家人的签字。通过这些繁琐具体的工作,就能使社区和派出所及时掌握吸毒人员的现实情况,以便对症下药进行帮教。
这些事情说起来用不上多少时间,但实际要做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就是找人难,吸毒人员行无轨迹,白天根本找不见,晚上也很难碰到。
“起初,我去这些吸毒人员家中时,几乎是逢见必挡,甚至被赶出门外。辖区有一个吸毒人员,我前后找了8次才见到面。”而那次见面也是偶然遇上,找了3次没找到后,她改变策略抓两头,也就是白天早去,晚上赶睡觉前去。功夫不负有心人,采取这种方式后终于找到了这名吸毒人员。
“流动课堂”将禁毒法宣传深入人心
作为社区的禁毒专干,马宏环总是边工作边思考。在越来越多的与吸毒人员的交往过程中,她在心底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帮助这些吸毒人员早日戒断毒瘾,还他们一个健康的家庭。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毒品的危害,我自己先认真的学习《禁毒法》,努力吃透每一条法律。只有自己懂了,才能帮助他们!”
于是,她将《禁毒法》知识纳入日常学习,不懂了就去找派出所民警、法律人士请教。她谦虚好学的精神也深深的感染着吸毒人员。有一名吸毒人员对她说:“马姐,为了我们,你这样跑来跑去的,不戒掉毒瘾我都不好意思!”
为把禁毒工作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马宏环多方组织开展禁毒宣传活动,她悬挂禁毒标语、发放宣传单,和社区民警以“流动课堂”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流动课堂”主要以中、小学生为主体,认真开展好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在火星街小学,她主动参与,与街道、学校一起织举办了青少年禁毒知识讲座,深入浅出的向师生讲解了毒品的知识、毒品的危害。为了让毒品不再侵害青少年,在“流动课堂”上,他们还与同学们积极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以加深学生对毒品知识的理解及记忆。
挽救他们需要用真心去感化
“这几年的禁毒工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些吸毒人员他们即使违法者又是受害者。所以,在帮教工作中我们要以热心、爱心、细心、决心和恒心来感化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细节,用真情来感化他们。”
辖区人员张某因吸毒劳教出所后借故逃避,拒绝参加任何帮扶教育和公益劳动,精神状态非常低迷。针对这种情况,马宏环没有放弃,她与派出所民警一道分析其心理状况,制定出了一套切实有效的帮扶个案,经常打电话问候,定期家访,与张某多接触、多沟通,鼓励他勇敢地面对现实,克服心理障碍。同时还针对他乐于助人的特点,让他认识到助人首先要学会自助这个道理,应积极面对生活。通过多次个别谈话教育后,张某逐渐放下了思想包袱,与马宏环有了良好的沟通和了解,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帮教关系。
“每当张某取得一点进步、在邻里间做了好事,我就以帮教小组的名义及时进行表扬,当他看到周围的人并没有歧视他,渐渐地主动把生活、工作等情况逐一向社区禁毒服务管理工作小组汇报。张某的情绪越来越稳定,生活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最后还成为了一名综治员,并在2011年获“七里河区优秀综治员”荣誉称号。”
在禁毒工作的艰苦历程中,有辛酸、有汗水,但更多的还是收获。在马宏环的关心帮助下,辖区63名吸毒人员大都走出了毒品的世界,迎来了新生。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禁毒人员的价值。“我只是做了本职工作,当看到吸毒者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就是自己最幸福的时刻。” 马宏环这样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