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军方有“武略”和“文韬”两大研究机构,前者是主攻武器研发的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后者是负责战略研究与政策规划的国防研究与分析所(IDSA)。2011年5到11月,本人有幸来到印度新德里,在国防研究与分析所访学半年,对这个被很多人称为印度“军方第一战略智库”和“军方鹰派思想摇篮”的机构有了更多直观的认识,其一些做法对国内智库应有所启发。
广开渠道纳人才
国防研究与分析所隶属于军方,其研究人员的主体是军人,来自陆海空三军,包括退役军人和挂职锻炼的现役军人,此前曾有好几任所长都是退役将领。这些人都是各自部队的“笔杆子”,且拥有一定的军旅经历,是从事军事、安全等问题研究的主力。比如一位海洋问题研究员是退役海军军官,曾担任过两艘军舰的舰长,对印度洋和海盗问题的研究非常专业。
为了避免研究人员在思想上的“近亲繁殖”,研究所还开辟了另外两条吸纳人才的通道:一是文职研究人员,二是部委公务员。据了解,文职人员大部分都是尼赫鲁大学的博士。尼赫鲁大学是印度最好的社科类院校,也是各大智库的主要人才输送地。此外,一些“有丰富基层经验”的文职人员也会被吸收进研究所工作。比如,一名曾在印度东北部工作十多年的记者,因对东北部地区民族分裂问题有长期研究,就被国防研究与分析所“特招”进来,负责印度国内安全问题的研究。研究所还有很多来自部委的文官,一般级别都比较高,相当于国内的司局级。现任所长阿文德·古普塔就是职业外交官,曾在印度驻俄罗斯、土耳其、英国等使馆工作。
除了正规的工作人员外,研究所还非常善于“借脑”。比如研究所接收外国访问学者,并提供办公室、网络等研究条件,但前提是访问学者必须作一次研究报告、提交一篇研究论文。研究所主要接收西方和南亚国家的访问学者,笔者是迄今为止第2位来自中国内地的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有主次
作为军方智库,国防研究与分析所的研究课题和人才配备自然与军方的关注重点密切相关。研究所划分为11大研究小组,从“研究问题”的角度看,研究所的核心议题是军事与安全。从“研究地域”的角度看,南亚和东亚是绝对的重点,而美欧研究则非常薄弱。由于此特点与国内绝大多数智库不同,却又是印度智库的典型特点,在此有必要做更多阐述。
国内的许多智库将美、欧、日、俄等大国作为研究重点,对南亚、东南亚的周边研究虽然日渐加强,但依然无法与大国研究相媲美。但是,印度国防研究与分析所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南亚和中国。南亚组有十几名研究人员,不丹、马尔代夫等“袖珍国家”也有专人研究,且每周都要汇报研究进度。东亚组涵盖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中国问题是重中之重,共有8人研究中国问题,其中有3人精通中文,还有1人正在台湾学习中文。与之相对的是,研究美国问题的仅有1人,欧亚所主要研究俄罗斯和中亚,无人研究西欧发达国家。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自国家战略关注点的不同,但也体现了印度对周边的关注力度。
多管齐下扩影响
国防研究与分析所致力于建设成为“印度第一、享誉全球”的智库,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力。
除了给印度国防部提供政策咨询外,该研究所还推出众多公开出版的研究成果。其主办的《战略分析》是印度最权威的国际关系类学术期刊。研究所注重与媒体打交道,在官方网站上设有“媒体中心”。在网站注册过的媒体,将收到研究所的研讨会邀请信。此外,研究所充分利用新型网络工具,在“脸谱”“推特”等社交网站上都有注册,提供学者交流的平台。
研究所还经常为军人和政府官员举办培训班,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应邀为各地部队讲课。比如中国组的研究人员,就经常被东北地区驻军邀请讲授中印边境问题。
虽然很多人批评国防研究与分析所的对华立场偏强硬,但据笔者的观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缺乏对中国的了解,缺少与中国智库特别是军方智库的交流,中国的情况也类似。“二轨对话”不应仅仅局限于民间智库,军方智库也应发挥更大主观能动性,在机制建设和政策理念上加强交流,从而更好地增信释疑,为中印关系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楼春豪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