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中国航母平台海试归来
近日,丹尼尔·德雷兹内(美国塔夫茨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编者注)在《外交政策》撰文,谈到近来莫斯科和北京的言语大不一样。他不解,为什么克里姆林宫享受奥巴马政府美俄关系“重启”政策的好处,却对美国的批评变本加厉。反观中国,虽然是奥巴马亚洲“转向”背后的目标,但采取的姿态跟对抗相去甚远。
但德雷兹内的上述观察只捕捉到一时现象。考察奥巴马上任以来至今俄中对美国政策的反应才更能说明问题。在这段时期,俄罗斯“发脾气”的程度一直维持在那个水平,近几个月才有所上升。
中国在奥巴马政府初期的言语要激烈得多,但并非一成不变。中国对美国“转向”反应之冷静超乎外界预期,态度也更为复杂。北京或许希望表现出冷静和力量;面对美国的决心,中国没有惊慌失措,也不会投降。
其实,近来中国对美国的言语更多地是由外部因素推动的。中国领导人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是西方制度的失败。崛起中的中国日益自信,觉得危机重创美国,给自己在亚洲拓展带来战略机会。奥巴马政府的和解政策被中方解释为美国不行。中国于是得寸进尺。
但北京误判形势。前进政策未能促使中国向目标迈进,反而迫使奥巴马政府重新考虑对华政策。实际上,所谓的亚洲“转向”和呼吁向亚太调整兵力的国防大纲,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对中国手拿大棒放狠话政策的直接回应。
中国意识到,自己的咄咄逼人反而使华盛顿更加深入亚洲,继续保持这种姿态肯定不会把后者赶走。但除此之外,北京还面临其他大问题,比如朝鲜的不确定性、人口危机以及经济减速。北京寻求巩固既有收获和保护自身崛起,在这种背景下,外部环境的稳定对其有利。炮轰华盛顿无助于此类目标实现。
最后,北京可能怀疑奥巴马的“转向”形式大于内容。美国根本不能忽视中东,中国也不会不注意到,伊朗继续在消耗美国的大量精力。而且按照美国的防务削减计划,美国在亚洲的军力较为有限,还达不到与崛起中的中国对抗的程度。北京或许会“大发脾气”,但可能认识到,不值得为“转向”大动肝火。
(责任编辑:鑫报)